02.28 忍無可忍 重新再忍

忍無可忍 重新再忍

有人說: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再忍是傻,再讓是蠢;還有人說:這個社會做人太老實就會被人欺負,太善良就會被人利用。  

面對疫期的無助和無奈,茫然與焦慮,我倒覺得:人,應當忍無可忍,重新再忍。

疫情剛剛有些向好的轉機,人們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就急著走出戶外,有的開始聚集一堆家長裡短地聊天,有的不戴口罩到處招搖,有的甚至開始策劃著如何聚餐、旅行、放鬆的種種計劃。如果沒有重新再忍的決心,在不適當的時機進行諸如“補償性活聊”、“補償性聚集”、“報復性消費”、“報復性生產”等活動,視“拐點未到”的警示於不顧,視疫情如兒戲,那麼疫情反彈、病毒反攻的悲劇就可能重演。

人們常常“好了傷疤忘了疼”,這是付不起的學費。由此我想到做人也要有股忍無可忍,重新再忍的忍力。

忍是心胸,讓是修養。人常說“小不忍亂大謀”。忍辱有六個層次:即力忍(即能忍人所不能忍)、忘忍(即宰相肚子能撐船,忘記恩怨,不計較得失)、反忍(即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態度對待之)、觀忍(即以“因緣而生,緣去則滅”的態度對待之)、喜忍(即以“辱”為鍛鍊的機會對待之)和慈忍(即把“辱”作為提高個人修養的條件)。不忍則就會生氣,而生氣是用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的一種愚蠢行為。不忍就會發怒,發怒則與人與已、與公與私都無一利而有百害。

古人多有因“忍”而成大事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孫子臏腳而修兵書,韓非囚秦而著《說難》,司馬遷被逐而作《史》,韓信忍胯下之辱而成名,曾國藩能忍而青史留名。反之,一些不忍一時之氣,而乘一時之勇者,往往給自己乃至給歷史留下遺憾。

疫情當前,絕不可麻痺大意,掉以輕心,不要因為一時之疏忽,留下終生之遺憾,甚至給家人帶來災難,甚至在當前醫療資源極其緊缺的情況下給社會帶來麻煩。

故忍無可忍,尚需重新再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