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曹操白馬戰袁紹

歷史上有名的白馬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在軍閥曹操和袁紹之間的一次戰役。它是著名的官渡之戰的序曲,奠定了曹操勝利的基礎。這場戰役的發生地就在滑縣境內的白馬坡一帶。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曹操白馬戰袁紹

公元190年前後,東漢陷入軍閥割據的局面。經過數年的兼併戰爭,華北一帶被曹操和袁紹以黃河為界一分為二,袁紹據河北,曹操據河南。當時雙方大軍迅速集解於黃河沿岸,隔河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紹進佔黃河北岸的重鎮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派出大將顏良渡河包圍曹操佔領下的河南重鎮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為主力渡河南進開闢道路。當年黎陽、白馬夾河對峙。二者之間的白馬津,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當時曹操一方守衛白馬的是東郡太守劉延。劉延見顏良來者不善,趕緊向曹操告急請援。曹操謀士荀攸向曹操提出一個聲東擊西的建議:先率軍佯裝在延津渡河,做出襲擊袁軍後方的姿態,誘使袁紹分兵延津。然後,輕兵急進,奔襲白馬,攻其不備。曹操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向西,挺進延津。曹操趁機引兵向白馬疾進。到了距白馬十餘里時,顏良發覺,大為震驚,倉促迎戰。曹操派將軍張遼、關羽率先進擊。關羽躍馬陣前,望見顏良麾蓋,直衝過去,在萬軍之中,手起刀落,斬顏良首級而歸。曹操立即指揮大軍掩殺,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

關於"關公斬顏良"一事,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有精彩的描寫: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曹操白馬戰袁紹

公(關羽)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土山,鳳目圓睜,蠶眉直豎,來到陣前。河北軍見了,如波開浪裂,分作兩邊,放開一條大路,公飛奔前來。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到來,恰欲問之,馬已至近。雲長手起,一刀斬顏良於馬下。中軍眾將,心膽皆碎,拋旗棄鼓而走。雲長忽地下馬,割了顏良頭,拴於馬項之下,飛身上馬,提刀出陣,似入無人之境。河北兵將未嘗見此神威,誰敢近前?良兵自亂。曹軍一擊,死者不可勝數,馬匹器械搶到極多。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讚。公獻首級於曹操面前。

關羽斬顏良之後,因功被封為漢壽亭侯。他的這段故事,被編為評書、戲劇廣為傳唱。

地處白馬坡的滑縣棗村鄉白家莊村村西舊有顏良墓,據傳埋葬的是顏良被割去首級後的屍身。原有高大的墓丘,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平整土地被掘開,露出磚砌的圓形墓穴。現在遺址所能見到的,只有散亂的碎磚,墓碑也早不知去向。關於這處顏良墓地,《滑縣誌》中也有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