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阿爾貝·加繆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

1957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學院授予加繆諾貝爾文學獎,認為他"熱情而冷靜地闡明瞭當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種種問題"。

三年後,1960年1月4日,加繆遇車禍身亡,世界再度震驚。時任法國文化部長的馬爾羅對英年早逝的作家蓋棺論定:"加繆的作品始終與追求正義緊密相連。"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對加繆的評價是,"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代作家能喚起愛。他死於一九六〇年,他的死讓整個文學界感到是一種個人損失。"

加繆留下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局外人》這本書,以一種第三人視角的方式客觀記錄了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誕世界中所經歷的種種荒誕之事,引起人們對於人生,對於生死的無限的反思。

1、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時代:阿貝爾.加繆


不知不覺中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在20年代伊始第1個月的時間裡面,發生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不由得讓人感嘆這注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代。

其中,有幾位著名人物的去世讓人唏噓不已,有一位還是父母輩一直關注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生是如此的短暫,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隨著步入中年,關於生死,關於人生,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進行越來越多的思考。不由得想到,就在60年前的1940年1月份,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因為車禍意外離世,給世界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他就是20世紀文學史上最閃耀的名字之一,法國作家,思想者,阿貝爾.加繆。

作為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以明察而熱切的眼光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他通過自己獨特的作品形象體現了當代人的道德與良知,從靈魂上直指人的內心深處,拷問人的本性,對於正義、自由、死亡等人類生存的本質都有著深刻的思考。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其中《局外人》這本書,以一種第三人視角的方式客觀記錄了主人公默爾索在荒誕世界中所經歷的種種荒誕之事,引起人們無限的反思。

拋開由於歷史進程原因,社會時代不同而帶來的觀念上的差異,默爾索這個世人眼中離經叛道的任務其實也只是一個正常人,只不過他在深刻認識到現實的荒誕後決心聽從內心的指引,遵從身體感官的驅動,他對於自己的生命熱愛並珍視,但是對於生存的自由毫不妥協,追求生命的絕對自由,追求對於作為一個"人"的尊嚴。

《局外人》的故事雖然荒誕,但是整個作品在讀者心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真實性結果是非常現實的。加繆通過默爾索表現出來的生死觀,不單單是作者對於當時社會個人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思,引起人們對於正義和真理的反思,帶給讀者們無限的共鳴,

2、留戀生者命運,死亡是一扇關上的門:加繆的生死觀

早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加繆就這樣寫過:

"相信死亡會展開另一次人生並不能令我歡喜。對我而言,死亡是一扇關上的門。我不說這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門檻,而說這是一個恐怖而汙穢的意外。""我恐懼死亡,因為它使我與世界分離,因為我留戀生者的命運,而非凝視永恆不變的天空。"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加繆對於生死看得那麼透徹,與他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加繆的童年生活是坎坷的。經歷了幼年喪父,貧困潦倒,文盲家庭,甚至家裡面都找不出一本書來。

在青年時期,加繆患上了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絕症的肺結核病,一度受到死亡的威脅。或許就是在那個時期,讓他對於生死有了深刻的感悟。

《局外人》發表於20世紀40年代,是當時,法西斯勢力猖獗,第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默爾索生活的阿爾及利亞是當時戰爭環境的一個投影。百姓茫然、社會動盪、悲觀瀰漫。"人們對自身的命運,對歷史的進程感到茫然無措,陷入悲觀絕望的境地,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

社會上瀰漫的頹廢氛圍,為《局外人》主人公那消極茫然的個性塑造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可以說,默爾索的形象,代表了20世紀法國社會知識分子的形象,也代表了作者對於人生、人性、人的生存意義與生死觀念等方面的思考。

加繆曾說,"我們的時代是這樣的一堆大火,它那勢不可擋的火焰,必將把我們的許多作品燒成灰燼。然而留下的作品,它們的鐵甲會愈加堅不可摧,我們也將為此而盡情地分享心靈的快樂。"

在加繆47歲的生命中,他通過自己公正的文字、與法西斯鬥爭的勇氣、對和平的呼籲與奔波、對社會不公的反抗,充分體現了加繆高超的人格魅力。

無論是從東方的"仁、義、禮、智"中國四德來考量,還是從西方的"理智、正義、節制、勇敢"古希臘四德來評價,加繆都可以說是文壇當之無愧的智者與先行者。

人生在世,難免有一死,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留戀生者的命運",死亡對於加繆來說只不過是一扇關上的門。

正如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在為加繆撰寫的悼文中所說,"當那扇門在他身後關上時,他已經在門的這邊寫出了與他一起生活過、對死亡有著共同的預感與憎恨的每一個藝術家所希望做到的事:我曾在世界上生活過。"

3我知道罪,但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默爾索對生命絕對自由的追求

"都是幸運者,世界上只有幸運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無一例外,都會判死刑,他自己也會被判死刑,倖免不了。—默爾索"

《局外人》中的默爾索是一個極其消極的人,他從不虛情假意,也不熱衷於融入周圍的環境。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在作品的開頭,默爾索說到:

"媽媽今天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也記不清了。收容院發來的電報上寫著:你母過世,明日下葬,節哀。因此事情變得複雜起來:忌日也有可能是昨天。"

冷漠的筆觸,戲虐的口吻,荒誕的情節,作者的開場白形象地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冷漠之人的內心獨白。

默爾索這種冷漠性格的形成與周圍的大環境息息相關,他周圍的人,要麼是靠著女人生活的萊蒙,要麼是虐待狗狗卻又離不開狗狗的拉瑪諾……一個個人,都過著散漫,得過且過的日子,找不到未來,也找不到靈魂的寄託。這是當時的社會整體的縮影,是那個年代精神領域極度荒誕的一個體現。

默而索生活在這個荒誕的社會中,逐漸改變了自己。

默爾索認為人一旦去追求有意的事情,那麼就會存在幻想,就會成為生命自由的阻礙。默爾索拋棄了對生活中事業、愛情、友情、親情等幾乎所有重要事情的幻想。

對於母親的去世,他所體現出的那種淡漠,即使隔著書本,都能感覺到那種冰冷撲面而來;

對於事業,老闆問他願不願意去巴黎有更大的發展時,他的回答是無所謂,因為"人永遠也無法改變生活,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

對於友情,第一次庭審時候,塞萊斯特對他表現了足夠的善意,他因而"第一次萌生了想要去擁抱一個男人的衝動";

對於愛情,他入獄後回想和瑪麗的關係時,他是這樣總結的:"我跟她除了已經斷絕的肉體關係之外再無其他的任何關係。"。

對於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失去了幻想,也就代表了默爾索轉而追求獲得生命中絕對的自由。而獲得絕對自由的前提就是要追求真實,在默爾索看來,只有真實的才是準確的,才是可信的。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默爾索對於死亡的態度。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世上所有的人都被判了死刑,死亡無非是早晚的問題。

既然都躲不開一死,那麼母親的死亡就是情理之中,他坦然接受;

阿拉伯人的死亡是意外,他也沒有流露出震驚抑或是懊惱;

死亡是自己不可更改的命運,那麼自己有何須捲入骯髒的社會規則來做無謂的掙扎與拯救?

他拒絕了一切對於生活的追求,拋棄了所有的幻想,全身心投入對於事物本真的追求,這就是他對抗荒誕生活的一種方式。而冷漠,則是世俗對於默爾索的誤解。

《局外人》中默爾索最後選擇了坦然接受死刑,不再需要神父的救贖,因為他對神父所談的事情已經沒有興趣,他要追求內心的自由。至此,作品才真正地到達了高潮,默爾索也向世界宣洩了此生難得一見的憤怒:

"……過去的我是對的,現在的我是對的,我一直都是對的,這是我的生活方式,只要我願意,他也可以是完全的另外一種。我選擇了這樣做而非那樣做。……從我遙遠的未來,一股暗潮穿越尚未到來的光明衝擊著我,流過至今我所度過的荒謬人生。洗清了過去那些不真實歲月里人們為我呈現的假象。他人之死,母親之愛,他的上帝,他人所選擇的生活,與我何干?"

就像是加繆在《西西弗神話》中寫道的:"人對自己生命的依戀具有某種戰勝世間一切苦難的東西。對肉體的判斷相當於對精神的判斷,而肉體則畏懼毀滅。我們先有生活的習慣,後有思想的習慣。當我日復一日逐漸跑近死亡,肉體始終進行著,不可復返。"

當默爾索選擇了追求生命絕對的自由的時候,他也欣然接受了這個世界的冷漠,但是他並不在乎。

我知道我有罪,但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4、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的生命哲學

在世人看來,默爾索的人生是荒誕的。但是在他率性真實的生活中,隱藏著"追求絕對和真理的深情"。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就連作者加繆也稱讚他是"不加掩飾的人","一個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我們唯一配得上的基督"。

儘管加繆對於默爾索的評價很高,但是對於正常的世俗社會來說,默爾索那種完全摒棄了生活熱情的態度和對任何興趣的缺乏,是大多數人所不能接受的。

在獄中,百無聊賴之中,默爾索對於過去的回憶進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梳理,因為回憶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思考中,默爾索本應該摒棄明天,但是他選擇了依然期盼明日,從中汲取力量,固執地對無可慰藉的生活做一個見證。

默爾索就像是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對抗的是一整套形成已久的社會體系,他相當於是與整個社會對抗,與貫穿人類生活的文明對抗。他只有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他的思想又不為大多數所接受,力量是那麼渺小,而目標又是那麼宏大,他的荒誕在世人嚴重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荒誕人"代表,默爾索向讀者傳遞了一種生命哲學,也是加繆想向我們表達的。世界是永恆的,人生是短暫的,人的存在相對與整個世界來說,是渺小且不具備同等地位的,相對於世界來說,人類就是"局外人"。

固然這個結論是悲觀且讓人沮喪的,而且書中默爾索那種異乎尋常的冷漠性格在現實中也很難找到真實的例子,但是他的性格中單純與真實卻是深入人心。

默爾索堅守內心世界的原則,哪怕是付出任何代價,包括自己的生命,這種"荒誕人"面對生死問題的抉擇,為人生出路進行了另外一種探索。"不存在天堂,也就不存在上帝,人類必死,那麼人間萬事便無事不可為了"

但是作為個體的堅守與抗爭,必然是一條艱辛且難以實現的道路。

正如薩特所說:"我們一方面對著散漫無形的日常生活之流構成的現實,另一方面又面對著語言和人類理智對這一現實的哲理化了的再現。當讀者與那種簡簡單單的現實直接相逢,又無法藉助與之對應的理性的變調來理解它時,就不得不重新去探求真實。感到我們不能憑藉語言和概念來思考世間的事物,這就是荒誕情感的來源。"

加繆塑造了,默爾索這麼一個"荒誕人"的角色,傳達了作者對於生命哲學的一種思考,或許也是在當時動盪的環境下對於荒誕世界觀的一次探索與實驗吧。

5、 直面生與死,堅持內心的正義與真理:《局外人》給我們的啟發

在《局外人》中,加繆採用非常客觀的語言,刻畫了默爾索那自由隨性,對一切都漠然視之,遵從內心自由的呼喚,直面生與死,堅持內心的正義與真理的形象。

追求生命絕對自由,堅守真理與正義:《局外人》默爾索的生死哲學

面對著荒謬社會的混亂秩序,他淡然處之,卻又不輕易屈服,在世人不理解的眼光中,充滿了對人生、對世界的思考。

對於一個混雜與荒誕的局面,人生是那麼的無奈與無助,人們對社會不再報以幻想,不再有任何希望,對任何事情都是可有可無,無動於衷。這是二戰時期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

人們痛苦、悲傷、孤獨,卻又不想沉溺於這個紛雜的現實,於是在自覺不自覺中變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變成了不認識的陌生人。

默爾索對社會的反抗帶有一種悲壯的意味,他也是一種象徵,代表了西方二戰時期社會中充滿了迷茫與無助的底層群體。

這個群體不是不想與社會和諧相處,只是他們在無路可走時候的一種選擇。他們頑強地、執著地反抗著這個荒誕的社會,就像是默爾索一樣,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失去了生命,但是在精神上卻獲得了無比的自由,實現了對人生的自我拯救。

默爾索義無反顧地去了,留下了身後巨大的誤解、爭議。他再無一絲一毫的牽掛,終於放下一切,徹底成為了荒謬社會的"局外人"。

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與時代的發展,讀者們對於默爾索的行為越來越理解,也是越來越敬佩。

"不自由,毋寧死"。默爾索毫不妥協地選擇了"生命絕對自由"和尊嚴。

讀者們也不會忘記默爾索這樣一個人。在讀過《局外人》之後,我們每個讀者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瞭解死亡的意義嗎?知道生活的珍貴嗎?我們應當如何的去生活?如何去平和地面對死亡?或許這就是加繆及《局外人》給我們的啟發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