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據說,清宮太監打板子,能把豆腐裡面打碎,外面完好,是真的嗎?

竹喬喬


封建統治者在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中,研究了很多殘酷的刑罰,這些刑罰用來鎮壓老百姓,打擊敵手,其中打板子就是很常見的一種刑罰。

在皇宮裡,皇帝對誰不滿想殺誰或者想打誰的時候,就會對這個人施以刑罰,最常見的就是打板子了,清朝的皇帝下令打板子就有皇宮裡的太監執行。

這些太監平時都是經過了專門訓練的,他們在上崗之前先是打磚頭或者石頭,不是直接打,而是在磚頭或者石頭上墊上紙張打,一開始打肯定不掌握技術,要打破紙張,這是不合格的。

什麼是合格?必須要練到板子打到紙上,但是紙張毫髮無損,而下面的磚頭或者石頭卻被打碎,這就算是初步合格了。

下一步接著練,打的就不是紙包石頭了,而是打豆腐,要求是把豆腐內部打碎,但是表面完好,這是個技術活,等練到這個要求了,這太監就可以上崗了。

這樣的手段用來打人,那自然很可怕,設想一下,人的屁股就是一塊豆腐,被太監一頓打,表面完好,但是內部結構已經被打碎了,人還能活嗎?封建統治者的歹毒,由此可見一斑,殺人還要讓被害人受盡痛苦。

清朝的打板子要聽太監的口令,太監說,用力打,就是不用打死。如果說著實了用力打,那就是要打死。

這樣的刑罰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被皇帝掌握了,明朝叫廷杖,一般是打80棍,都是錦衣衛負責行刑,行刑地點是午門外,司禮監太監負責監督,行刑的錦衣衛要看司禮監太監的腳,如果太監的腳尖是分開的,那就是不用打死,正常行刑即可。

一旦太監的雙腳合攏,那就是要打死這個大臣,所以就要用到表面完好,內部損傷嚴重的技術。行刑的錦衣衛打5棍換一次人,80棍要用16人打完。明朝一共施行廷杖500餘次,打死大臣50人餘人,死亡率已經達到10%了,可見這個刑罰的歹毒。

封建社會的皇帝的居心之歹毒真是讓人髮指,竟然能想出來這樣的辦法處罰自己的身邊人,要知道不管是皇宮裡的宮女、太監,還是朝廷的大臣,都是一天到晚伺候皇帝的。皇帝一生氣就要用這種手段殘酷的摧殘他們,甚至直接活活打死,這樣的皇帝的確是蛇蠍心腸。

除此之外,包括皇帝在內的封建統治者還發明瞭很多其他的殘酷刑罰,唐朝的來俊臣發明的酷刑,其中有一種是枷鎖,最輕的一種枷鎖叫定百脈。望文生義的解釋一下,只要戴上這個枷鎖人的所有的經脈就等於被鎖定住了,可見其野蠻殘酷。還有個請君入甕的故事,也是一種殘酷刑罰。

直到晚清,曾國藩還發明瞭一種酷刑叫站籠。在鎮壓和殘殺人民這方面封建統治者可謂不遺餘力。在殘酷迫害百姓這件事情上封建社會的官僚,也是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慘無人道的刑罰都被丟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成了封建社會罪惡統治的罪證,在繼承和發揚封建社會的文化精華的同時,還要繼續剔除封建文化的糟粕。


小小嬴政


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的。

笞刑和杖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打板子“,打板子這是一門技術活,古代一些打板子的高手完全可以做到打豆腐表面不破,而裡面盡碎的情況。

明朝的《歷代刑法考》這本書裡面就有對杖刑的描述,明朝惡名昭著的暴力偵察機構錦衣衛就是用刑的一把好手,裡面對於杖刑的訓練也是極其規範的。



錦衣衛在進行杖刑的訓練時,通常會製作兩個皮質的假人,一個假人在屁股這個位置放一個板磚,這個就是外重內輕的手法,也就是會造成一種打豆腐,豆腐不破而裡面盡碎的效果。而另一個假人就是放置一個紙包,用以練習外輕內重的手法。


而且不要小看這個杖刑,在古代很多時候杖刑都是會出人命的,由此也催發出了一個潛在行賄的地下行業。

所以我們一般在電視劇裡面也可以看到一般要遭受杖刑的人都會去賄賂這個打板子的人,一般來說,給過錢的大多都是皮肉之苦,並不傷及根本,而家境貧苦的人沒錢賄賂他們一般就要吃苦頭了,往往在遭受杖刑後基本不是死了,就是半殘之身。


這個歷史很正


確實是可以做到!關於練打杖的分寸主要在於控制打杖的速度,儘量的讓棍棒跟豆腐接觸的時間越短,用現代物理計算動量守恆公式ft=mv,其中m是棍棒的重量,v是棍棒接觸豆腐時的速度,t是接觸豆腐的時間,而f則是作用在豆腐上的力,通過計算得知,當棍棒的重量與速度不變的情況下,接觸豆腐的時間越短,對豆腐造成的作用力就會越大。也就是剛剛接觸豆腐皮就立馬剎車的那種情況威力最大,這才會造成豆腐表皮無事,豆腐內部碎掉。

打仗也是一門技術活,因為這個一個很得罪人的事,如果拿捏不住分寸很可能吃不了兜著走。當時執行打杖的都是下人(大部分是太監),被打杖的都是主子。她們之所以被打往往是因為宮鬥。而宮鬥這種事根本就也不知道結局如何,誰知道明天會不會翻身。所以打杖的人也是非常專業的,他們能根據跟被行刑者的關係親疏來控制下杖的力度。

比如,跟他們關係好的人行刑者就會下杖的時候下壓一下,儘量增加棍棒跟屁股接觸的時間(但又不要碰到骨頭),這樣的話同樣挨一杖的話就比較不會痛,因為作用力時間長,作用力小;

跟他們關係不好的人行刑者就會下杖的時候往上稍微收尾一下,儘量打在表皮面,這樣棍棒跟屁股接觸時間短,往往作用力非常大,直接肌肉壞死也不是不可能;

而碰到那種死對頭或者有人授意他們下死手,這時候他們下棍的時候就會往骨頭上招呼,打傷筋骨很可能造成永久性癱瘓。比如尾椎骨或者盆骨粉碎性骨折,可以直接造成被行刑者癱瘓。


優己


“杖刑”在歷史上非常悠久,屬於“五刑”中,相對較輕的一種刑罰。所以“打板子”經歷幾千年的流傳,那絕對是一門技術活。


所以不要懷疑打板子可以達到“皮肉完好無損,裡面骨頭盡碎”的技術。這本質上靠的就是腕力功夫,要的就是內傷。

這是符合現代物理力學原理的。“用力大但接觸時間短”和“用力小但接觸時間長”,理論的可以造成相同的“衝量”。

但是相同“衝量”到了屁股上,可以變成兩種表現,一個種就是“皮肉完好無損,裡面骨頭盡碎”;一種就是“皮破肉爛,但不傷筋骨”。

所以在古代打板子,那是技術活,有些人一練就是一輩子。

就像剃頭匠出師之前,拿個冬瓜學著剔瓜皮上面的絨毛。

打板子的也要勤學苦練,從學站姿開始,到學掄板子,再到打磚頭,最後練墊著豆腐打磚頭練和隔著豆腐打磚頭,一直等到豆腐完好無損,磚頭粉碎,那就可以出師了。


這就和練切墩的廚子可以在豬尿泡上(現在改用氣球了)切肉絲才能出師,是一樣的。

所以哪行哪業都一樣,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有些人當學徒幾十年,一輩子就靠一門手藝討生活,平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有些活被琢磨透了。

都是打板子,大人喊“給我往重了打。”音調不一樣,打法也就不一樣。

有些看起來,慘不忍睹,皮開肉綻,血肉模糊。結果回去受幾天罪,金創藥一上,沒幾天皮肉結痂長好了,又能下床活蹦亂跳了。


有些看起來,沒什麼傷痕,皮不破,肉不爛。但實際上這人已經動不了了,骨頭都已經斷了,命好的躺個大半年,還能一瘸一拐爬起來。命不好的回家沒幾天,一命嗚呼了。

清宮戲裡那些太監們,別說打板子,就連皇子請安,哪塊磚頭磕頭響,都被他們做成了生意,全有門道。




炒米視角


這是個技術性的問題。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人的創造力無窮無盡,很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兒,人家技術大牛就能做到。

就比如說打板子,是杖刑的一種,起源於東漢時期,看起來簡單,只要把人綁住,誰都能拿著板子上去打幾板,但是,其中分寸就不是誰都能掌握的了。

怎樣才能把人打得哇哇亂叫又不傷筋骨?怎樣才能把人打出內傷表面上還看不出來?怎樣才能看起來打得很重實際上沒啥事兒?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問題?因為宮中形勢複雜,主子眾多,想讓每位主子都滿意可不容易。誰知道被打的某位太監或宮女背後站著誰呢?要是打殘或打死了就是給自己招禍,但要是打得不狠,立刻就得罪了下命令的主子。

而且打板子也是賺外快的一種方式,為了少受點罪,受刑者本人或親友肯定得給施刑者塞紅包,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任何一種行業,想做得長久就必須講信用。

所以,各種因素作用之下,如何把這板子打出花樣來,就成了“專業人士”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而清宮太監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集歷代杖刑之大成,板子打得更好了,據說有些追求技術的太監,會用豆腐來做練習,什麼時候能把豆腐裡面打碎而外面完好無碎,就算是神功大成了。

這種人出手,收的紅包都會比別人更多,人家吃的是技術飯。

另外,刑具“板子”也是有講究的,每個時代都不同,最初是木板,後來到荊條,最後是竹板,打起人來生疼。

清宮受杖刑最有名的人應該是清末的珍妃,明明是光緒帝最寵愛的妃嬪,卻因得罪慈禧太后而受了“褫衣廷杖”,也就是扒了下裳受杖刑,這不但是肉體上的折辱,更是精神上的。清朝的歷史上,皇妃受此處罰尚屬首次。

不過,珍妃倒也不是特別冤枉,因為她仗著光緒的寵愛賣官鬻爵。清朝滅亡的時候,處於統治階層的沒一個是無辜的吧。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打板子是自古以來的一種肉刑,叫做杖刑。這種刑法據說是當初肉刑中輕的了。在漢文帝廢止肉刑的時候,還把它保留了下來。但是,在當時還是有受刑者被打死打殘的現象。於是漢文帝又做了一些規定,以保護受刑者的生命安全。

這樣,杖刑就成為皇帝的仁政流傳了下來。可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死在杖刑的人數並不比死在刑場上的人少,這就看行刑者的意願了。

我們看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能看到關於打板子的敘述。比如清代的文學家方苞寫的《獄中雜記》中就明確的記載了打板子的真實情況。文章中寫道:

餘同逮以木訊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在這裡我們看到,對受刑者的區別對待,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勒索財物。給的錢多,就打得輕,給的錢少,就打得重。

當時,有一種打法,是以杖的位置來決定的。如果你給了錢,那麼行刑者就會拿捏住分寸。他會把杖頭擊打在身體旁邊的地上或刑具上,這樣,雖然聲音很響,但是由於有東西把杖的力量分擔了,打在身上的力量並不大。

另外,行刑者也要看指揮者的眼色行事。比如在明朝時候經常會出現廷杖的情況。這個時候,掌管行刑的錦衣衛就掌握著那些大臣的生命。如果指揮者說“用力打”,那麼行刑者會打得比較輕,留下受刑者一條命。如果指揮者說“用心打”,那麼行刑者會下手很重,很快就會把受刑者打死。

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的情況下,大多數的情況都是行刑者以輕代重,他們按照情況掌握分寸。可是,我們也經常看到一種傳說,那就是說會打板子的人能練成一種絕技,那就是,用布或者紙蓋在豆腐上,豆腐被杖打爛了,而外面的布或者紙卻完好無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我們看這種技術是不是能夠練成。其實,現在有很多雜技都能夠表現這個現象。那就是以布或者紙作為傳導物,儘量擴大受力面積,減少壓強。這樣能夠保證布和紙不受破壞,但是力量通過布和紙傳到豆腐上。豆腐當然不可能承受這種力量,肯定會被打爛的。這是在理論上可行的。

可是,這種技術練成了有什麼實用價值呢?我們知道,在行杖刑的時候,都是要將受刑者受刑部位的衣服扒掉的。這不是專門為了侮辱受刑者,而是當時的需要。如果不去除衣服,打爛的血肉就會跟衣服沾染在一起,會引起受刑者發炎生病。在那個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年代,受刑者很可能會喪命。

在這種情況下,行刑者掌握了上面說的打豆腐的絕技也無法施展。在那麼多監刑的和看熱鬧的人的眼皮子底下,杖刑後受刑者毫無傷痕,不是給自己找事嗎?

如果說,行刑者是為了錢放過受刑者,他要練的技術應該恰恰相反。那就是表面上血肉橫飛,實際上卻不傷筋動骨。那用前面的杖頭擊地的技術就可以了。

如果說行刑者是想暗害受刑者,表面上沒傷,實際上受了嚴重的暗傷。那麼他肯定害怕受刑者的勢力,不敢明目張膽的迫害受刑者。那麼,受刑者回去後暗傷發作,一定會追查到行刑者身上,受刑者的勢力是不會放過行刑者的。做無利可圖還危害自己的事,行刑者不是自找麻煩嗎?

因此,行刑者練這個打豆腐的技術在現實中毫無用處。但是,在理論上,這種技術是可以成立的,估計是那些行刑者用來練習行刑的力度和準頭的。旁人看了,就記錄下來,流傳到現在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因為從理論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就相當於人受外傷和內傷的區別,比如摔了一跤,磕在了石頭上,看著出血很多,其實就是外傷,內臟不會有問題。假如是塌方被埋壓,雖然外表不會有破損啥的,但這種情況大多內臟會受損傷,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出危險。

如題,清宮打板子也是同樣的道理。打板子也就是杖刑,隋唐以來的五刑之一。杖作為刑種最早始於漢,可分為荊條或竹板。


杖刑一般是去衣受刑,簡言之,就是脫掉衣服直接抽打屁股。不但讓受刑人受皮肉之苦,而且還有凌辱之意味。

打板子看似最仁慈最簡單的刑罰,實則不是這樣,輕重全然掌握在行刑的人手裡。行刑人依主子的意願,可以做到皮肉模糊,但內裡沒事,最多休息幾天就好了。

也可以做到內裡受傷致殘,休息好長時間才能保命,直至被活活打死。

明朝的錦衣衛裡有專門培訓行刑人的機構。他們對杖刑也深有研究,平常練習時放兩個橡皮人,一種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磚塊兒,磚塊上放幾張紙,一種是在橡皮人的屁股上先放上易碎的東西,在上面再放上磚塊兒。


練習技巧和掌握力度。如果打碎磚塊兒而紙不破,或打碎磚塊,而下面易碎的東西不破,這就算是練成了。

如果下面的磚碎而紙不破,這就是此題所說豆腐裡面全部震碎,而外面完好無損。相反,如果把易碎的東西墊在磚下面,練出來的就是把人打得皮開肉綻,而內裡一點不受傷害。

清朝使用杖刑沿襲了明朝的這種練習方法,而且更講究技巧。所以要打到何種程度,全在行刑人手裡掌握。

清朝很多小太監挨板子,那只是出了丁點小失誤,別看打的呲牙咧嘴,其實就是讓他們受點皮肉之苦,長記性。頂多休息幾天就無大礙了。清朝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他就曾捱過板子,而且他把這個經歷寫進了他的書裡,說當時還讓左腿搭右腿,這樣人身體就會鼓勁兒,打起來會更疼。但不至於要命。


如果真要惹怒了主子,只需一個眼神,小命兒就有可能喪在這看似簡單的打板子上。


說史聽濤


題主的說法似乎有些過了,就算是神仙也很難說打一塊豆腐將裡面打碎了,外表卻完好無損。

但,總的來說這個比喻還是十分的恰當的,清宮太監打板子,可以說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所謂的打板子可以說名義上並非死刑卻又與死刑無異,因為它真的會打死人的,

一頓板子下來,而這個受刑的人就好比“一塊豆腐一樣,外面完好無損,可是裡面卻已經全部被打碎了”,這便是打板子的技術。

所謂的打板子,其實就是古代的杖刑,這是一種起源於東漢時期的沿用至清末時期的一種刑罰。雖說在各個歷史時期杖刑所使用的板子外形、材質上各有所不同,如東漢時期的木板、再到後來的荊條、明清時期的竹板。但,唯一不變和不斷進步的便是行刑手法。

就以清朝為例,清宮中負責仗刑的太監可以將犯人打的血肉模糊,但不傷及筋骨;又可以將犯人打到僅僅只是皮肉紅腫,但卻傷筋動骨。

也就是說,受刑者在施刑者不同手段的打法下,他們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輕則躺幾個月,重則殘疾、一命嗚呼。

至於他們為何能有這一身本事,還要從他們日常的練習說起,他們在石頭或磚頭的上面放一層紙來練習,然後要通過上方的紙張將下方的石頭、磚塊打碎,當然了前提必須是不能將紙張損壞,等到什麼時候達成了,這才可以正式上崗。

關於這些,我們也可以在清代文學家方苞及近代法學家沈家本等人的記載,可以看出清宮對打板子的手法確實講究。

最後用我們現代的知識來解釋就是骨骼方面的受損程度,說白了外表不管傷勢看起來不管有多嚴重,只要骨頭和經絡沒有受損,這些都不是事。他們要真給經絡打出點問題,基本下半輩子就只能在床上渡過了,或者直接一命嗚呼了。


像素說


俗話說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只要把東西弄深了,都能弄出絕活出來。這不宮裡的太監打板子的時候都能夠打出一個絕活出來,據說能夠把人打的外面簡直看不出來,裡面卻是受了極嚴重的內傷。



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皇帝發火的時候,都會把自己手上的臣子處以杖刑。杖刑這種刑罰實際上非常的可怕,據說有很多大臣都被杖刑而死。當然在宮中這種刑法也是經常使用的,宮中有很多太監或者宮女,他們如果不受規矩的話,有可能就會被處以杖刑,有時候這些奴才觸怒了皇帝,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處理杖刑,這個時候他們都非常的害怕。



因為宮中實杖刑的那些太監可謂都是這方面的高手,他們都經過專門的訓練,有的都打了幾十年的板子,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的生不如死。這個時候要看皇帝的心情,或者是他們所犯的事情大小,如果犯的事比較大,或者是皇帝相當的惱怒,那麼他們就小命難保了。當然如果有人賄賂太監,或者是被罰的人,地位非常的尊貴,他們也不敢下重手,這個時候掌管杖刑的太監完全可以做到把人打在表面非常的慘,但裡面事實上並沒有太大的傷害。



他們這種功夫可謂是一直傳承下來,並且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他們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是用磚頭訓練。就是在磚頭上布一層紙,在上面打,把磚頭打碎了,紙卻不能夠出現問題。久而久之,他們的功夫晉升之後,就可以用豆腐代替磚頭,從而實現能夠把豆腐打碎,而外面的紙卻不成問題。總之這絕對是一門技術活,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有成效。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關於古代刑法,那真的是毫無人性人重大發明,特別是滿清十大酷刑,在《宮女談往錄》中被多次提及。

笞刑或杖刑就是我們俗稱的“打板子”,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懲罰手段,電視裡常演有的人打了20板子便喪命了,而有的勇士捱了50-60板子只在床上躺幾天,擦點藥就好了,同樣是挨板子,為什麼結果差距那麼大呢?

杖刑名義上並不是死刑,但是很多時候卻能夠將人活活打死,漢代,死於笞杖是很平常的事情,隋唐以後,笞殺或杖殺的事情史書也多有記載。

隋朝楚州參軍李君才死於笞刑,大理少卿趙綽、鴻臚少卿陳延均死於棒殺。

唐宋以來,死於這種刑法的官員不在少數。

“板子”是扁平狀,主要目的是施以懲戒,給犯人保命用的,但是自從漢代以來,直接清朝,這玩意活活打死的人不計其數。

打板子可是一門技術活,不是誰都能上的,首先要拜師,從師傅那裡學會如何打,那可就是一項差。

練習的技術手法有兩種:

第一種:將豆腐包在牛皮紙裡打,紙碎,而豆腐不碎。

另一種是:將石頭放在軟布里,軟布毫無損傷,而石頭成為粉末。

這兩項手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從外表看起來力度都非常重,但實際受傷程度卻是完全不一樣的。一種是表皮不傷,而筋骨傷,另一種是隻傷表皮卻不傷內裡。

清朝宮內打板子,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懲罰,還有心裡上的處罰,打板子是需要脫去褲子的,這無論對於男人還是對於女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很多女子因無受刑法後,無法忍受侮辱,而選擇了自殺。

清朝光緒皇帝的珍妃曾經就因為惹怒慈禧而遭受“褫衣廷杖”。

這種懲罰自從發明開始,就一直盛行不衰,明朝時期,由於內閣大臣與內廷太監不同,太監以實施廷杖的機會下了殺手,當場杖斃了不少大臣,其中最出名的要數明朝的“庭擊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