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明史》:“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


《紅塵論道》系列第11篇

公元1402年,六月,乙丑日。

金陵城上,年紀輕輕的建文帝卻難掩一臉的疲憊,顯然昨夜並沒睡好,他盡力壓抑著心中的焦急和慌亂,擺出一副從容鎮定的帝王姿態徐徐道:“前日的文書可送到江對面去了麼,朕的那位皇叔怎麼說?”

旁邊的幾個心腹大臣互望一眼,都覺得極為尷尬,最後還是由其中一位文士打扮的官員回道:“這,那燕逆不知好歹,枉負天恩.....”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他的話還沒說完,建文帝本就沒多少血色的臉頓時又蒼白了幾分,也顧不上保持自己的帝王威嚴了,顫抖著聲音道:“朕都已經同意割地議和了,他,他還要怎麼樣?難不成真要造反不成?方先生,你說他怎麼敢?怎麼敢!”

真龍一怒,天下震懾,哪怕此時的建文帝也不例外,周圍的臣子們都是驚慌不已,唯有之前那位文士依然面不改色道:“陛下勿憂,金陵城固若金湯,只要我們穩守待援,自會有勤王大軍前來,燕逆不過亂臣賊子耳,自古邪不勝正,何足道哉?”

他話音還未落,就聽到城外一陣大亂,無數人聲嘶力竭在喊:“谷王開門投降,燕王大軍進城了。”

建文帝再也支持不住,身子一晃差點癱倒,那位文士剛想上來攙扶,他卻擺擺手無力道:“方先生請退下吧,朕,想一個人靜靜,來人,擺駕回宮。”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片刻後,宮中火起,建文自焚。

“燕賊篡位”,種子滅絕

數十日後,燕王朱棣高坐堂上,接受下面的文武百官的朝賀,其中儼然有不少面孔正是當時建文帝身邊之人,此時磕頭磕的正歡,朱棣呵呵大笑道:“罷了,都給本王......給朕起來吧,那位方先生怎麼還沒請到?朕的即位詔書還著落在他身上呢。”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朱棣旁邊一位黑色僧裝打扮的人苦笑道:“這方孝孺是個死心眼,讀書讀呆了的,自從建文死後就一直閉門不出,他十有八九不會老實聽命的,還望陛下皇恩浩蕩,高抬貴手,否則這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滅絕了。”

朱棣不以為然的大手一揮道:“哈哈哈,姚先生多慮了,本王......朕寬宏大量,又豈會和一介書生計較?朕也不用他三跪九拜,高呼萬歲,只要幫朕起草完這道詔書,不僅前罪一筆勾銷,有什麼條件任憑他提,殿閣學士,禮部尚書,朕都捨得給!”

片刻後,方孝孺嚎啕大哭著被押進來了,朱棣牛眼一瞪那幾個衛士:“朕讓你們請方先生過來,看看你們做的好事,都給俺滾。”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然後轉回頭笑容可掬道:“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朕這其實也是效仿周公而已,還望幫朕起草一道即位詔書。”

方孝孺停下哭聲,兩眼如電的盯著朱棣道:“你做周公,那成王何在?”

朱棣毫不在意道:“自焚而死。”

“那為何不立成王之子?”

“子尚幼,須成年君王輔助之。”

方孝孺一步不退:“那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有些不耐煩了:“這是我們朱家之事,就不勞先生過問了,你只要寫完詔書,殿閣學士和禮部尚書之位就是你的,還請先生動筆。”

方孝孺接過筆來一揮而就,四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幾乎閃瞎了在場眾人的氪金眼——“燕賊篡位!”

朱棣的臉色終於沉下來了,一字一頓道,“好大的膽子,你難道不怕死嗎?”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姚廣孝急忙過來勸方孝孺:“這兄死弟及也是繼承之道,過去不乏先例,反正都是太祖血脈,希直兄又何需如此固執?”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對方道:“我不知道什麼兄死弟及,我只知道父死子替,先太子病故後太祖就傳位當今聖上,就算今上駕崩自有其子繼位,和燕王又有何關係?這就是篡位,何須狡辯?”

說完他繼續大哭,朱棣早已經暴跳如雷了,跳著腳叫道:“好,好,好一個篡位,俺讓你敬酒不吃吃罰酒,快把他給俺拖下去殺了,再滅他的九族,不對,十族!”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方孝孺被滅“十族”的故事,一共多達847人被殺,但是我們的問題來了——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到底哪種才是皇位繼承正確的打開方式?

兄死弟及,也是一種重要的繼承方式

兄死弟及,也稱為兄終弟及,也是我國古代帝王諸侯繼承製度中的一種,是我們更熟悉的“父死子繼”的重要補充方式。

其實在歷史上並不乏“兄死弟及”的例子,甚至在上古的商朝乃是天經地義之事,比如春秋時期的宋宣公病重的時候就主動提出由弟弟來繼位,而非自己的兒子。

《史記.宋世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之通義也,我其立和。”

當然了,宋國本身就是殷商血脈的延續,所以保留了商朝的傳統也很正常,但是春秋時期其餘國家也不乏弟弟接任兄長之位的例子,甚至就連最保守最傳統最頑固的魯國都不例外,可見在當時“兄死弟及”的觀念還是很深入人心的,無論統治階級還是民眾都能夠接受。

而從秦朝一統天下之後,主要就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為主了,但是兄死弟及只能說比例越來越低,絕不能說斷絕,時不時的仍然會上演幾次。

比如那位鬧出“何不食肉糜”千古笑談的晉惠帝,漢朝的漢昭武帝,唐朝的唐文宗和唐僖宗,遼國的遼太宗和遼興宗等等都是如此,更加不能忘了大名鼎鼎的宋太宗趙光義代替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雖然有著“燭光斧影”的千古奇案,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如果這種繼承方式完全不被世俗所接受的話,就算趙光義拿出母親杜太后所謂的“金匱之盟”出來,恐怕也是難以服眾。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甚至到了年代已經極為靠後的清朝也不例外,當時努爾哈赤死後由兒子皇太極(清太宗)繼位,但是皇太極死後,若不是孝莊軟硬兼施用盡辦法阻止的話,繼位者很可能就不是他自己的兒子(順治帝)而是他的弟弟多爾袞了。

甚至就在明朝本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經明確規定過,如果沒有皇子繼承那就必須兄終弟及,只不過老朱家人丁興旺,這種情況從沒發生過罷了。

《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那麼,為何以方孝孺為代表的讀書人,為何又對朱棣這個建文帝的“皇叔”如此排斥呢?原因就是這種繼承方式有著極大的弊端。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什麼弊端呢?我們接下來再來談。

父死子繼的先進性

上面已經說過了,在上古兄死弟及的方式還是很流行的,甚至還是官方主流,只不過後來越來越少,最大的原因並不在於“兄死弟及”本身,而在於下一代。

比如說某個弟弟繼承了兄長的位置,掌握了大權,一般來說對於兄長他自然是很有感情的,可是等他臨終之前問題就來了,他有三種選擇繼承人的方式——自己的弟弟,兄長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兒子。

畢竟人性都是自私的,尤其是過去對於子嗣和血脈的延續又是看的比天還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嘛,他肯定不想把權力交給外人,哪怕是親弟弟或者親侄子也不例外,再怎麼說也沒有自己兒子親啊。

以這就非常容易產生矛盾了,候選者有三方,不管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隱患,接下來為了爭奪這個王位,很可能就會產生許多血案出來,無論對於家族本身還是國家都是極大的損害。

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代吳國雄主吳王闔閭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代表。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這件事說來話長,必須要從闔閭的祖父吳王壽夢開始,這壽夢能力很強,吳國在他手裡開始強盛,他有四個兒子也都很優秀,分別是諸樊、餘祭、餘昧,季札,這其中季札最為賢良,在整個春秋時期都很有名,被尊為“季子”。

壽夢死後本想傳位給四子季札,但是季子無論如何也不接受,最後只能傳給了大兒子諸樊,諸樊雖然才能不如四弟,但是人品還是很好的,也明白父親的心意,所以死了之後又把王位傳給了二弟餘祭,餘祭死後又傳給了餘昧,他們想通過這種“兄死弟及”的方式,最終把王位傳給老四季札。

但是季子還是不肯接受王位,無奈之下只能由最後擔任王位的老三餘昧的兒子僚即位,就是著名的“吳王僚”,當然了,他的有名並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而是因為他是四大刺客之一的“專諸”的刺殺對象,這一段也被太史公司馬遷記錄在了《史記》當中,吳王僚就和專諸以及魚腸劍一起流傳於世,他肯定不會喜歡這種出名方式,但也由不得他選擇。

《史記.吳太伯世家》:“光既篡位,是稱闔閭。王僚見殺,賊由專諸。”

這一段歷史孰是孰非就很難說清了,正史之中都認為闔閭殺吳王僚是謀逆,但是從倫理來說,他是壽夢長子諸樊的兒子,如果採取“兄死弟及”的方式那繼位的應該就是四叔季子,但如果採取父死子繼的方式的話,那怎麼算都應該是他,所以這完全就成了一筆糊塗賬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誰都說服不了誰。

說到底這個矛盾的根源,還是“兄死弟及”這種方式對於下一代的幾種都有可能繼位的繼承者所產生的混亂,而父死子繼就相對比較明確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把皇位繼承資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個人身上,以達到“絕庶孽之窺箭,塞禍亂之本源”的目的。

這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時代,是絕不可能誕生自由民主競爭的選舉方式的,所以兩權相害取其輕,已經算是最合理的方式了,起碼不會讓統治者內部產生混亂甚至內亂,從而給國家和百姓又帶來更多的災難。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這就是“父死子繼”這種繼承方式比起“兄死弟及”方式的先進性和合理性,所以後世絕大部分都採取的這一種,客觀上確實減少了許多可能爆發的問題。

紅塵說

我們再回到方孝孺這件事上來,他是當代大儒,對於歷史絕對了如指掌,肯定也很熟悉歷史上那些兄死弟及的先例的,可為何他卻如此激烈的反對朱棣這位“皇叔”,寧肯被滅十族也絕不妥協呢?他到底是迂腐愚忠,還是忠貞不屈,為了心中的信仰寧願以身殉道呢?

其實這個問題必須一分為二來看,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理念,其實正是同時存在於方孝孺一人身上。

先說迂腐愚忠,其實老朱家對於方孝孺並算不上友好,他父親方克勤是一位十分清廉的官員,還被記錄在《明史》的《循吏》之上,但卻因為洪武年間著名的“空印案”受到牽連被處死,從這個角度來說明太祖朱元璋和他其實是有殺父之仇的。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但在方孝孺看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本是三綱五常,所以父親死的雖然冤枉但他並不懷恨在心,相反依然全心全意的繼續為朱元璋以及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效命,並且受到了重用,只不過他就是個優秀的讀書人而已,卻非成熟的政治家——“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建文帝以一國之力卻敗給了只是一隅的燕王朱棣,他也難辭其咎。

但是方孝孺對於自己的信仰卻十分堅定,並不像很多儒生那樣只是“光說不做”,在他看來建文帝乃是先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元璋的孫子,父死子繼,一脈相承,堂堂正正,天經地義,朱棣這個“皇叔”根本就沒有資格覬覦大位,哪怕佔領了金陵城(當時明朝的都城),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也應該把皇位傳給朱允炆的兒子,這才是正統,否則就是篡位逆賊,為了這個信念他不惜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甚至還自作主張的代表了自己的家族甚至學生!

而朱棣雖然恨極了方孝孺,但他恨的只是這個書呆子不肯服從自己,而且當眾抗爭不給自己面子,而並非方孝孺所奉行的“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也不是反對他的“愚忠”——

他甚至恨不得自己手下的所有官員都像方孝孺效忠建文帝這樣的效忠自己和自己的子孫呢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繼都是合法的繼承方式,為何方孝孺寧死不從?


所以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熾馬上就放過了因為方孝孺被牽連的人,甚至為其平反——“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

”,因為他們也希望用方孝孺來為後世官員樹立一個榜樣。

而這就是儒家正統觀念的可怕之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子立叔,這個繼承次第是絕不能亂的,因此曹操雖然並沒有斷絕大漢王朝卻被後世讀書人們罵了上千年(滅漢的是他兒子曹丕),而其實和漢獻帝論親戚八竿子都打不著,也就是都姓劉而已的皇叔劉備卻被奉為正統,就可見一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