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明史》:“帝王成事,盖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红尘论道》系列第11篇

公元1402年,六月,乙丑日。

金陵城上,年纪轻轻的建文帝却难掩一脸的疲惫,显然昨夜并没睡好,他尽力压抑着心中的焦急和慌乱,摆出一副从容镇定的帝王姿态徐徐道:“前日的文书可送到江对面去了么,朕的那位皇叔怎么说?”

旁边的几个心腹大臣互望一眼,都觉得极为尴尬,最后还是由其中一位文士打扮的官员回道:“这,那燕逆不知好歹,枉负天恩.....”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他的话还没说完,建文帝本就没多少血色的脸顿时又苍白了几分,也顾不上保持自己的帝王威严了,颤抖着声音道:“朕都已经同意割地议和了,他,他还要怎么样?难不成真要造反不成?方先生,你说他怎么敢?怎么敢!”

真龙一怒,天下震慑,哪怕此时的建文帝也不例外,周围的臣子们都是惊慌不已,唯有之前那位文士依然面不改色道:“陛下勿忧,金陵城固若金汤,只要我们稳守待援,自会有勤王大军前来,燕逆不过乱臣贼子耳,自古邪不胜正,何足道哉?”

他话音还未落,就听到城外一阵大乱,无数人声嘶力竭在喊:“谷王开门投降,燕王大军进城了。”

建文帝再也支持不住,身子一晃差点瘫倒,那位文士刚想上来搀扶,他却摆摆手无力道:“方先生请退下吧,朕,想一个人静静,来人,摆驾回宫。”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片刻后,宫中火起,建文自焚。

“燕贼篡位”,种子灭绝

数十日后,燕王朱棣高坐堂上,接受下面的文武百官的朝贺,其中俨然有不少面孔正是当时建文帝身边之人,此时磕头磕的正欢,朱棣呵呵大笑道:“罢了,都给本王......给朕起来吧,那位方先生怎么还没请到?朕的即位诏书还着落在他身上呢。”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朱棣旁边一位黑色僧装打扮的人苦笑道:“这方孝孺是个死心眼,读书读呆了的,自从建文死后就一直闭门不出,他十有八九不会老实听命的,还望陛下皇恩浩荡,高抬贵手,否则这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灭绝了。”

朱棣不以为然的大手一挥道:“哈哈哈,姚先生多虑了,本王......朕宽宏大量,又岂会和一介书生计较?朕也不用他三跪九拜,高呼万岁,只要帮朕起草完这道诏书,不仅前罪一笔勾销,有什么条件任凭他提,殿阁学士,礼部尚书,朕都舍得给!”

片刻后,方孝孺嚎啕大哭着被押进来了,朱棣牛眼一瞪那几个卫士:“朕让你们请方先生过来,看看你们做的好事,都给俺滚。”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然后转回头笑容可掬道:“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朕这其实也是效仿周公而已,还望帮朕起草一道即位诏书。”

方孝孺停下哭声,两眼如电的盯着朱棣道:“你做周公,那成王何在?”

朱棣毫不在意道:“自焚而死。”

“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子尚幼,须成年君王辅助之。”

方孝孺一步不退:“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有些不耐烦了:“这是我们朱家之事,就不劳先生过问了,你只要写完诏书,殿阁学士和礼部尚书之位就是你的,还请先生动笔。”

方孝孺接过笔来一挥而就,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几乎闪瞎了在场众人的氪金眼——“燕贼篡位!”

朱棣的脸色终于沉下来了,一字一顿道,“好大的胆子,你难道不怕死吗?”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姚广孝急忙过来劝方孝孺:“这兄死弟及也是继承之道,过去不乏先例,反正都是太祖血脉,希直兄又何需如此固执?”

方孝孺鄙夷的看了一眼对方道:“我不知道什么兄死弟及,我只知道父死子替,先太子病故后太祖就传位当今圣上,就算今上驾崩自有其子继位,和燕王又有何关系?这就是篡位,何须狡辩?”

说完他继续大哭,朱棣早已经暴跳如雷了,跳着脚叫道:“好,好,好一个篡位,俺让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快把他给俺拖下去杀了,再灭他的九族,不对,十族!”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方孝孺被灭“十族”的故事,一共多达847人被杀,但是我们的问题来了——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到底哪种才是皇位继承正确的打开方式?

兄死弟及,也是一种重要的继承方式

兄死弟及,也称为兄终弟及,也是我国古代帝王诸侯继承制度中的一种,是我们更熟悉的“父死子继”的重要补充方式。

其实在历史上并不乏“兄死弟及”的例子,甚至在上古的商朝乃是天经地义之事,比如春秋时期的宋宣公病重的时候就主动提出由弟弟来继位,而非自己的儿子。

《史记.宋世家》:“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之通义也,我其立和。”

当然了,宋国本身就是殷商血脉的延续,所以保留了商朝的传统也很正常,但是春秋时期其余国家也不乏弟弟接任兄长之位的例子,甚至就连最保守最传统最顽固的鲁国都不例外,可见在当时“兄死弟及”的观念还是很深入人心的,无论统治阶级还是民众都能够接受。

而从秦朝一统天下之后,主要就是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为主了,但是兄死弟及只能说比例越来越低,绝不能说断绝,时不时的仍然会上演几次。

比如那位闹出“何不食肉糜”千古笑谈的晋惠帝,汉朝的汉昭武帝,唐朝的唐文宗和唐僖宗,辽国的辽太宗和辽兴宗等等都是如此,更加不能忘了大名鼎鼎的宋太宗赵光义代替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虽然有着“烛光斧影”的千古奇案,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如果这种继承方式完全不被世俗所接受的话,就算赵光义拿出母亲杜太后所谓的“金匮之盟”出来,恐怕也是难以服众。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甚至到了年代已经极为靠后的清朝也不例外,当时努尔哈赤死后由儿子皇太极(清太宗)继位,但是皇太极死后,若不是孝庄软硬兼施用尽办法阻止的话,继位者很可能就不是他自己的儿子(顺治帝)而是他的弟弟多尔衮了。

甚至就在明朝本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也曾经明确规定过,如果没有皇子继承那就必须兄终弟及,只不过老朱家人丁兴旺,这种情况从没发生过罢了。

《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那么,为何以方孝孺为代表的读书人,为何又对朱棣这个建文帝的“皇叔”如此排斥呢?原因就是这种继承方式有着极大的弊端。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什么弊端呢?我们接下来再来谈。

父死子继的先进性

上面已经说过了,在上古兄死弟及的方式还是很流行的,甚至还是官方主流,只不过后来越来越少,最大的原因并不在于“兄死弟及”本身,而在于下一代。

比如说某个弟弟继承了兄长的位置,掌握了大权,一般来说对于兄长他自然是很有感情的,可是等他临终之前问题就来了,他有三种选择继承人的方式——自己的弟弟,兄长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儿子。

毕竟人性都是自私的,尤其是过去对于子嗣和血脉的延续又是看的比天还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嘛,他肯定不想把权力交给外人,哪怕是亲弟弟或者亲侄子也不例外,再怎么说也没有自己儿子亲啊。

以这就非常容易产生矛盾了,候选者有三方,不管他选择哪一方都会有隐患,接下来为了争夺这个王位,很可能就会产生许多血案出来,无论对于家族本身还是国家都是极大的损害。

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代吴国雄主吴王阖闾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代表。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这件事说来话长,必须要从阖闾的祖父吴王寿梦开始,这寿梦能力很强,吴国在他手里开始强盛,他有四个儿子也都很优秀,分别是诸樊、馀祭、馀昧,季札,这其中季札最为贤良,在整个春秋时期都很有名,被尊为“季子”。

寿梦死后本想传位给四子季札,但是季子无论如何也不接受,最后只能传给了大儿子诸樊,诸樊虽然才能不如四弟,但是人品还是很好的,也明白父亲的心意,所以死了之后又把王位传给了二弟馀祭,馀祭死后又传给了馀昧,他们想通过这种“兄死弟及”的方式,最终把王位传给老四季札。

但是季子还是不肯接受王位,无奈之下只能由最后担任王位的老三馀昧的儿子僚即位,就是著名的“吴王僚”,当然了,他的有名并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而是因为他是四大刺客之一的“专诸”的刺杀对象,这一段也被太史公司马迁记录在了《史记》当中,吴王僚就和专诸以及鱼肠剑一起流传于世,他肯定不会喜欢这种出名方式,但也由不得他选择。

《史记.吴太伯世家》:“光既篡位,是称阖闾。王僚见杀,贼由专诸。”

这一段历史孰是孰非就很难说清了,正史之中都认为阖闾杀吴王僚是谋逆,但是从伦理来说,他是寿梦长子诸樊的儿子,如果采取“兄死弟及”的方式那继位的应该就是四叔季子,但如果采取父死子继的方式的话,那怎么算都应该是他,所以这完全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谁都说服不了谁。

说到底这个矛盾的根源,还是“兄死弟及”这种方式对于下一代的几种都有可能继位的继承者所产生的混乱,而父死子继就相对比较明确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把皇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以达到“绝庶孽之窥箭,塞祸乱之本源”的目的。

这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时代,是绝不可能诞生自由民主竞争的选举方式的,所以两权相害取其轻,已经算是最合理的方式了,起码不会让统治者内部产生混乱甚至内乱,从而给国家和百姓又带来更多的灾难。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这就是“父死子继”这种继承方式比起“兄死弟及”方式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所以后世绝大部分都采取的这一种,客观上确实减少了许多可能爆发的问题。

红尘说

我们再回到方孝孺这件事上来,他是当代大儒,对于历史绝对了如指掌,肯定也很熟悉历史上那些兄死弟及的先例的,可为何他却如此激烈的反对朱棣这位“皇叔”,宁肯被灭十族也绝不妥协呢?他到底是迂腐愚忠,还是忠贞不屈,为了心中的信仰宁愿以身殉道呢?

其实这个问题必须一分为二来看,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念,其实正是同时存在于方孝孺一人身上。

先说迂腐愚忠,其实老朱家对于方孝孺并算不上友好,他父亲方克勤是一位十分清廉的官员,还被记录在《明史》的《循吏》之上,但却因为洪武年间著名的“空印案”受到牵连被处死,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和他其实是有杀父之仇的。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但在方孝孺看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本是三纲五常,所以父亲死的虽然冤枉但他并不怀恨在心,相反依然全心全意的继续为朱元璋以及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效命,并且受到了重用,只不过他就是个优秀的读书人而已,却非成熟的政治家——“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建文帝以一国之力却败给了只是一隅的燕王朱棣,他也难辞其咎。

但是方孝孺对于自己的信仰却十分坚定,并不像很多儒生那样只是“光说不做”,在他看来建文帝乃是先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父死子继,一脉相承,堂堂正正,天经地义,朱棣这个“皇叔”根本就没有资格觊觎大位,哪怕占领了金陵城(当时明朝的都城),建文帝已经自焚而死,也应该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儿子,这才是正统,否则就是篡位逆贼,为了这个信念他不惜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甚至还自作主张的代表了自己的家族甚至学生!

而朱棣虽然恨极了方孝孺,但他恨的只是这个书呆子不肯服从自己,而且当众抗争不给自己面子,而并非方孝孺所奉行的“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也不是反对他的“愚忠”——

他甚至恨不得自己手下的所有官员都像方孝孺效忠建文帝这样的效忠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呢


兄死弟及和父死子继都是合法的继承方式,为何方孝孺宁死不从?


所以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朱高炽马上就放过了因为方孝孺被牵连的人,甚至为其平反——“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

”,因为他们也希望用方孝孺来为后世官员树立一个榜样。

而这就是儒家正统观念的可怕之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无子立叔,这个继承次第是绝不能乱的,因此曹操虽然并没有断绝大汉王朝却被后世读书人们骂了上千年(灭汉的是他儿子曹丕),而其实和汉献帝论亲戚八竿子都打不着,也就是都姓刘而已的皇叔刘备却被奉为正统,就可见一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