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往古知今 明鏡察形

本文討論了中國醫學發展史課程的意義,告訴大家學習中醫要了解中醫歷史。年輕中醫要繼承中醫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先消化吸收,然後再發揚光大!

中國醫學史,是研究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和發展的一門學科,該學科以總結和研究中國醫學發展全過程的科學成就、歷史經驗、客觀規律為主要任務。中醫院校開設這樣一門課程,無論對於大專生、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都是十分必要的。據說不少同學只把它作為“聽故事”的課程,或與臨床科研無關緊要的課程。鑑於此,有必要說說我的看法,供同志們參考。

往古知今 明鏡察形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醫學史?這是由中醫學這門學科的本身所決定的,今後無論是搞中醫臨床、教學或科研工作,都離不開醫學史知識。

回想三十年代我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讀書時,所學課程,有《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這些著作,成書於一千多年前,可謂“歷史性醫書”。至於其他臨床學科,如《婦科學》、《外科學》、《傷科學》、《兒科學》、《溫病學》等,書中內容,為唐宋元明清歷代醫家臨床經驗之結晶;書中理法方藥,幾經歷史考驗,一代一代傳授至今。至於《中國醫學史》更是必修課,當時著名的老師陳任枚(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校長)、盧朋著(廣東近代中醫學教育家)、梁翰芬(廣東中醫院主任)、劉赤選(廣州中醫學院教授)等,他們不僅專業課學問湛深,醫學史知識也很淵博,故其所編著述,能博採眾說,擷取各家英華,內容豐富,令人欽佩。

事隔半個世紀,縱觀現時中醫院校所開設之課程,雖然後人不斷修編整理,更為系統,易於為學生所接受,但就其核心內容來說,主要還是基於《內經》以來建立的中醫理論體系以及歷代醫家(包括現代醫家)之發展。學習中醫,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學習歷史。例如,《內科學》講義裡“中風”一證,開篇必講其沿革,在隋唐以前以“外風”立論,至宋金元則以“內風”立論,這就是疾病發展史。科研工作,必須佔有古今資料,佔有前人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習醫史文獻的過程,科學研究與醫學史有密切之聯繫,是不言而喻的。總之無論中醫之臨床、教學與科研,都必須具備醫學史知識,否則面對數千年之中醫寶庫、浩如煙海之文獻,不知其來龍去路,不知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成就,有如身處茫茫大海,不辨東西,更不能以古鑑今,在中醫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尋求振興中醫之途徑。至於說不學醫史也能當醫生,我不希望八十年代的中醫學生,降低自己的水平。

往古知今 明鏡察形

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歷史,中醫學也有其光輝燦爛的歷史。中醫學是吸收了秦漢以前中國古代其他各門自然科學如天文、地理、數學、化學、農學等學術上的成就,使之與醫療實踐相結合而產生的,它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三國名醫華佗,發明“麻沸散”,施行腹部外科手術,居於世界外科麻醉手術史之先。宋代自然科學發達,影響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使醫書大量印行,醫學得以普及與提高。《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醫家類》說:“儒之門戶分於宋,醫之門戶分於金元”,這是權威性的論斷。哲學上的爭鳴,帶來醫學上的爭鳴,從而產生金元四大家,標誌著我國醫學思想發展的嶄新階段。明代我國誕生了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清代又有溫病四大家。歷代中醫藥學的成就,不僅是我們中醫藥界的光榮,也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之一。

近百年來中醫學發展停滯不前,這段歷史,在《中國醫學史》教材裡所佔的篇幅太少。學習醫學史,不但要總結其成就,而且還要總結其教訓。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蒙受了極大苦難,在民族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中醫中藥亦遭到摧殘打擊。從滿清王朝、北洋軍閥到國民黨政府,均力主廢棄中醫中藥,面對這股邪惡勢力,全國中醫藥界團結起來,組織反抗鬥爭。中醫藥社團組織、中醫學校、中醫期刊紛紛出現,成為近代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標誌。解放後培養出來的中、青年中醫,對這段歷史很陌生,許多人不知道舊社會中醫藥老前輩創業之艱難,新社會中醫有合法的地位、有職稱、有高等中醫教育,是在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下,貫徹落實中醫政策的結果。有必要通過近代醫史的學習,樹立為人民中醫事業奮鬥終身的決心,堅定“以振興中醫為己任”的信念,是十分重要的。

往古知今 明鏡察形

如何學好中國醫學史?首先要有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具體方法上,提出如下三點意見,供同學們參考。

1.掌握歷代重要醫家、醫著、醫事。

醫家。歷史是由人物構成的,歷代修史均給醫家以一定地位。如西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通過撰寫扁鵲、倉公兩位名醫,反映當時醫學史,是一篇高水平的醫史論文。

醫著。前人的醫學成就,往往通過著作流傳於後世,一部重要的醫著,代表著當時醫學發展的水平。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反映了東漢以前治療急性熱病、內科雜病以及方劑學的水平。

醫事。即歷史上重大醫學事件。如周代醫師分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等專科醫師。唐代有專門的中醫教育機構“太醫署”。近代如1929年3月17日全國性中醫風潮等等,都應該有所瞭解。

2.進行社會調查、實地考察。有許多文獻上査閱不到的醫學史料,往往蘊藏在年長的當事人身上。通過採訪名老中醫,考察醫史舊址遺蹟,往往可取得第一手重要資料。

3.爭取參加臨床實踐。醫學史不同於單純歷史,與醫學有直接聯繫。古人的許多理論,只有親身通過臨床體驗,才能加深理解,從而對醫史材料作出正確的評價。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漢•戴德《大戴禮記》:“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明鏡者,所以察形也。”不繼承則無以發揚,故引古人之語為題,就學習中國醫學史的目的、方法,聊進數言,與同學們共勉。

鄧鐵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