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文 | 李楠木

生活中,有人視柔為弱,因柔而愧,甚至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裝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強勢模樣。

而事實卻是,他只見柔之皮,未識柔之骨。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柔,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柔軟的東西,能夠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之中,使最堅硬的東西無法抵擋。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真溫柔,自不會氣場薄弱,而是真實且有萬鈞之力;

真溫柔,自不會唯唯諾諾,而是千帆過後的通透自信;

真溫柔,自不會色厲內荏,而是知曉世事後的春風和氣。

柔,如美人一般,從來在骨不在皮。

讀“柔”中智慧,做一個懂生活的人。

01

柔中有力,善利萬物

柔,像是太極裡的“四兩撥千斤”,看似軟綿無力,實有萬鈞之力。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風和太陽因誰的能量更大而爭論不休,恰巧這時路上走著一個老農,他倆就約定誰先讓老農把衣服脫下來,誰就最厲害。

於是,風使盡全身的力氣,拼命地吹,可是他越使勁,老農把衣服裹得越緊。

太陽用自己溫暖的光,輕撫著老農的身體,老人覺得暖洋洋的,便把衣服脫了下來。

風垂頭喪氣,他忽然明白:原來,強硬不一定是強大,柔和的方式可以不動聲色地勝過強硬的手段。

很多時候,強硬的態度和方式反而適得其反。

古往今來,很多智慧的人總能發現柔中的力量。

早年曾國藩受祖父‘做人以“懦弱無剛”為恥’的教導,篤信剛強必勝的理念。

做京官時,同僚瀆職,唯有他奮不顧身,敢與眾人鬥。然而過“剛”的方式使他受盡排擠,諸事不順。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曾國藩

來到湖南練兵的曾國藩,因其雷厲風行的作風和處事時的雷霆手段,得罪了許多人。

更因為彈劾查辦了副將,讓自己成了眾矢之的,遭到了整個官場的抵制。兵痞衝進了他的府邸,使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差點被殺,成了他一生的“長沙之辱”。

1857年,曾國藩為了更好地凝聚湘軍的力量,向朝廷要督撫大權,不給就回家守制。誰料,咸豐皇帝順水推舟,予他回鄉,剝奪了他的兵權。

此時,曾國藩陷入人生低谷,開始了一番對前半生的反思。他參悟出守柔的處世之道,用柔的方式去應對剛強,這不是無能,而是智慧。

他明白,太“剛”不但完不成自己報國的願望,還會“折”了自己。善於覺察和運用柔的力量,必能事半功倍。自此,鋒芒內斂,低調行事。

行事過於強硬,非但無法達成目標,還傷人傷己。以小力勝大力,以柔克剛,換一種方式,山迴路轉。

柔似水,剛似刀,抽刀斷水水更流。即便削鐵如泥的刀刃在水的面前,也無可奈何。

強硬,讓人屈服;柔,卻令人臣服。

02

柔中有韌,且妥帖且鋒芒

柔,是心中的軟和,是骨子裡的堅持。

張充和,民國著名“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被稱作民國“最後一位閨秀”。

她才情驚人,自有一番特立獨行。

34歲時,她遇到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一年後,二人結為連理,攜手來到美國。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張充和與傅漢思

然而,他鄉的日子並不如意。

傅漢思只有羅曼語博士學位,但想教漢語文學,只得在大學裡兼職。

此後的十年,為了傅漢思能安心考博士,張充和那雙侍弄筆墨的手開始挽袖做羹湯、縫縫補補、種菜養雞,她日夜奔波於工作和家庭之間。

窘迫時,張充和賣掉自己最喜歡的乾隆墨,換了1萬美金。

也不是沒有想過回國,但張充和說:“汗思父母年老,只此一子,不願他遠離。我也不忍說要分開他們父子,我雖然想家,不能比他們父母之望子。

選擇之中見擔當,她的柔力透著堅韌。若少了堅韌,這份柔情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張充和

她“妙”在,不只做了,還做得津津有味。

她在後院裡搭了雞棚養雞,給七弟的信中寫道:“今年的菊花因為雞屎的關係,長得比我還高,花開得碗樣大,風雨一來滿園垂下,因為太胖了。”

她愛崑曲,但唱一曲要三四十分鐘,於是她“做細點事便唱《牡丹亭》,若拖地板掃地便唱《刺虎》。”

十年間,她給了他最溫暖的家。生活的艱難沒有磨滅她的熱情,柴米油鹽沒有蹉跎她的柔情,她活出了不一樣的煙火氣。

她的柔,不僅妥帖,還有鋒芒。

一次,張充和和李雲梅要同臺演唱崑曲,曲學名家王季烈因李雲梅的身份不雅,勸告張充和,不可讓李雲梅上臺。

誰知,張充和道:“那麼就請先生不要來看戲,但李雲梅是一定要上臺的。”

不人云亦云,她自有一番主見和堅持。

骨子裡的柔和韌,讓她在艱難、瑣碎的日子裡不捨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一個溫柔的人,不論身處何地,總能沉浸其中,讀懂生活出的難題,活出最好的自己。

03

柔中有和,春風沐浴

和,既是處世的和,又是心中的和。

《論語》中言:“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初見君子,觀之莊肅,處之如沐春風,沁人心脾。

《書劍恩仇錄》中,乾隆送給陳家洛的暖玉上刻著“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胡適,便是民國溫潤如玉的君子。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胡適

當時流行一句話,叫做“我的朋友胡適之”。這不只是因為胡適的朋友多,更是因為他待朋友真誠和氣。

他資助朋友,怕朋友覺得尷尬,便說這是暫借你的。溫和的處事方式,讓朋友很是感激。

他的朋友傅安明曾評價他:“人有一長,他讚不絕口,人有過失,他溫語婉勸,從不說一句刻薄話,也從不在臉上表露出絲毫不悅之色。”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先生的柔,是接納世間百態後的包容,心中有悲憫,眼裡才會有溫柔。

我家的鄰居,是個溫柔的老先生。

鄰里間沒有不喜歡他的,連小區裡最厲害的大媽對他也讚譽有加。

退休前,他是一家大企業的二把手,可他身上絲毫沒有倨傲之氣,為人溫和、謙遜。

樓上樓下住了十幾年,每次見到他和他愛人,提菜拎東西的總是他。

去他家,經常看到他在拖地澆花,做家務,他說:“我愛人工作很辛苦,睡眠不好,我順手就把家務做了。”

每次,從小區大門出入,鄰里同行,他總是扶著門讓別人先進。

鄰里看到他,都愛和他聊一會。從他身上,總能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身上的儒雅和溫和。

即使對待孩子,他也不擺長輩架子,平等真誠地和小孩說話,沒有打趣,不見敷衍。

從他身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個溫柔的人身上藏著的巨大能量。

遠不只是舉止間的禮貌和教養,而是“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寬大包容。

一個溫柔的人,總會讓別人感到溫暖和接納。和他相處舒服自在,他舉手投足間說不出的愜意,他三言兩語便能撫慰人心。

他以一種最大的善意來對待世界,而世界也會溫暖相報。

人到中年,我才讀懂了“柔”滋味

04

餘生,不捨溫柔

哲學家西塞羅說過:“很難說人們的思想能從友好的舉止和溫柔的言談中得到多少安撫。”

一個溫柔的人,總能撫慰人心,令歲月生香。

柔,既是外在魅力,需處處修煉;又是內在智慧,要時時修行。

做一個假裝堅強的人,是假歡喜;

做一個敢於溫柔的人,是真自由。

餘生,願你不捨溫柔,永懷赤子之心,千帆歸來,依舊芙蓉滿面。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原創美文、好書好課、新書資訊等,伴你成長!部分圖/攝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