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廣為什麼要自殺?

古籍與歷史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名句,其中,"飛將"指的漢初名將李廣,他驍勇善戰,被後人所尊重和景仰。

然而,李廣雖然擁有出色的軍事才能,卻缺少戰功,所以初唐詩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閣序》中感嘆道:"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廣為國盡力盡忠,多次北上討伐匈奴,但在漠北之戰中迷路而錯過了戰鬥,羞憤之下竟拔刀自刎。後來,其子李敢打傷衛青而被霍去病射殺,其孫李陵更是被漢武帝滅族,史載:"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那麼,李廣"苦戰竟不侯"並自殺謝罪,子孫遭滅族之災,是因運氣不好嗎?

李廣生於隴西成紀,也就是今甘肅天水的秦安縣人,他出身名門,其祖先是秦朝曾率軍征討燕太子丹的名將李信。李家在隴西世代為武將,精通射箭的技藝,漢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廣初次從軍,因為善於騎射,他擊殺了很多敵軍,因功被封為漢中郎。

後來,李廣曾經和漢文帝一同出行,有過沖鋒陷陣和與猛獸搏鬥的經歷,當時文帝感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如果李廣生活在漢高祖的時代,他的才能能夠在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戰役中展現出來,被封為萬戶侯都綽綽有餘,而漢文帝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在位期間戰事並不多。

由此可見,李廣第一件時運不濟之事,便是生不逢時,和平年代無法展現他的軍事才能,也就沒辦法讓他積累軍功了。後來,漢景帝繼位,很快就因削藩一事引起了"七國之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定叛亂,並在戰爭中斬將奪旗,立下功勳,被梁王授予了將軍印,然而,朝廷便因為李廣已經在梁王那裡得到賞賜而不予嘉獎。

後來,李廣被調到北方,在位於今河北省懷來縣的上谷擔任太守,抵抗匈奴。後來,他又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都因為作戰勇猛而知名。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他主張對匈奴主動出擊,似乎李廣的出頭之日終於到來了。

元光二年(前133年),漢武帝採用王恢的計謀,在馬邑設下伏兵,引誘匈奴單于前來。漢軍在馬邑周邊的山谷中埋伏了三十萬大軍,又派機動性很強的李广部隊迂迴包抄,但單于從降兵處得知了漢朝的計劃,於是退兵,李廣與揚名立萬的機會擦肩而過。

四年後,李廣從雁門出關,進攻匈奴,因為他喜好與敵搏命的作戰方式,漢軍部隊被擊破後,他本人也被生擒。不過,李廣先是裝死,然後趁匈奴士兵不備一躍而起,跳上戰馬,並用弓箭射殺數敵,逃回了漢軍陣營。朝廷認為李廣損失慘重,又戰敗被俘,應該被判死罪,不過,鑑於李廣的貢獻,他只是被貶為庶人。

幾年後,朝廷徵召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史載:"廣在郡,匈奴號曰"漢飛將軍",避之,數歲不入界。"李廣的優異表現使得他重獲信任,於是得以和大將軍衛青一同北上討伐匈奴。然而,漢軍中許多將領都因功封侯,唯獨李廣的部隊沒有什麼戰功。

此後,李廣又帶領四千騎兵北上,被十倍的匈奴敵人包圍,他力戰一天一夜,張騫才帶領一萬援軍趕到。匈奴雖被擊退,但李廣也幾乎全軍覆沒,於是他功過相抵,仍然沒有得到封賞。

一次,李廣和一位懂得"望氣"的王朔閒聊,他詢問自己不能封侯,是否是命中註定的事情。王朔則問他是否有悔恨之事,他答道:"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王朔聽完恍然大悟道:"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

按照王朔的說法,李廣斬殺已經投降的士兵,是作孽,所以遲遲不能封侯,當然,這種說法玄之又玄。元狩四年(前119),李廣屢次請纓,於是被封前將軍,然而他在大漠中迷路,好不容易才被衛青找到,李廣不願衛青上報軍情後被刀筆吏所羞辱,便自刎而死。


李廣死時,他的三個兒子中,只剩下了小兒子李敢。他認為父親的死要怪衛青,於是將衛青打傷。

此後,霍去病大怒,趁狩獵時將其射殺。

李廣的孫子李陵統兵有方,但被匈奴主力包圍後力戰而沒有援救,於是無奈投降。後來,武帝聽信李陵為敵練兵的假消息,將其族滅。

李廣及其家族的悲慘遭遇,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不佳。


煮酒君


著名詩人白居易有一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詩是大詩人借古代的兩位終身不得志的人,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同時也對兩人表達了深深的同情。



李廣的命運實際上與漢武帝的用人策略有極大的關係,在武帝一朝,外戚的勢力一直如日中天,先有田芬和竇嬰,後有衛青、霍去病和李廣利,這樣的格局當然不是士大夫階層所願意接受的。

漢代的士大夫階層直接來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士,他們的典型特徵是有本事,有學問,而且他們非常講求門戶之別,從來不與庶族來往,因此經過高祖和文景二帝的治理之後,那些高門大姓已經佔據了整個社會的主導地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廣和司馬遷。



漢武帝重用衛青和霍去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用外戚來打擊士族集團,從而平衡各種政治勢力,因此在李廣對武帝的用人策略肯定頗有微詞,他根本就不可能用正眼去看衛青和霍去病,因為他們都是奴隸出生,靠裙帶關係走上政壇的,這種行為就等於公然與領導做對,也是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

另外,李廣之死應該還有史書中沒有記載的橋段,如若不然,為什麼在他死後,他的兒子李敢立刻前來向衛青尋仇,並一口咬定是衛青故意陷害了他父親,這件事實際上是士族集團向外戚發出的挑戰,結果是李敢被霍去病一箭穿喉。



後來,李廣的孫子李陵也是犯同樣的錯誤,他拒不為殺豬匠李廣利打工,堅決要發揚軍人世家的榮耀,又一次觸犯武帝的龍顏,結果是李廣利在戰場上拒不為李陵提供援助,最終導致李陵兵敗投降。而我們那位聰明絕頂的司馬遷同志卻在此事上也犯了糊塗,他要站出來維護士族集團榮光,結果被處於宮刑。


沉醉的文人


可以說,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廣一生征戰匈奴不得封侯。兒子李敢霍去病被射殺。孫子李陵被迫降敵,全家被薄恩寡義的漢武帝誅殺。尤其是李廣,終戰一生未曾封侯。確實有些不公和委屈。但“李廣為什麼這麼悲催”?而司馬遷卻為何如此同情李廣?李廣之所以一生坎坷未得封侯,首先就是“政治不堅定”就憑私下接受梁王將軍印綬一件事。他這一輩子就別想封侯,殺霸陵尉。李廣做出這樣睚眥必報之事。也足以說明其情商太低。第三就是點背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但點背不能怨社會,只能怨自己。他的自殺也是個人性情所致。


我們也必須得說,李廣的今天的名聲一半是司馬遷吹出來的,司馬遷把一肚子對武帝的不滿,都化作在了對李廣同情上了,用以證明自己對李陵的辯解是正確的,也譏諷大漢三代皇帝的薄恩寡義,而李廣的自殺,首先是李廣的性格使然。性烈。無量是李廣特點。也就是說有點小心眼。將軍額前能跑馬,可惜李廣沒有這樣的度量。李廣被罷官二次起復的時候,和武帝說要讓霸陵尉隨軍,然後就出把這個忠於職守的人給殺了。武帝肯定知道原因,但武帝絕對不會認為李廣恩怨分明,嫉惡如仇。只能認為李廣太得意忘形,氣量狹小。大漢以軍功封侯,標準是斬首俘獲減去損失,對比以後如果符合標準就封侯。李廣始終沒能封侯,是他沒有抓住機會,李廣都領兵出擊,但不是迷路就是被匈奴大敗,自己甚至有被匈奴俘虜的經歷都有。李廣只適合當主將,不適合當主帥。

而李廣自殺。雖然其中有衛青排擠的因素(按皇帝的意思辦)。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卻是李廣自身造成的,第二就是武帝不想讓他出徵,但李廣求戰堅決,可武帝不看好他。讓主帥衛青對李廣加以限制。“數奇”就是點背。而實際就是就是能力不行。最後就是李廣已經年好,實在不適宜在一線作戰 。再就是李廣指揮作戰過於個人主義。李廣自殺的這一年是漢武帝的元狩四年,他從漢文帝十四年從軍到他自殺,一共是四十七年,沒有封侯與武帝無關,與衛青無關。就是他個人情商不夠。指揮作戰缺乏軍事才能、治軍過於寬鬆、為人剛愎自用、都是李廣的毛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後人對李廣自殺的同情。大都是對比和衛霍的感到不公和平,而站在武帝的角度來看,他已經很對得起李廣了。李廣這貨歷文景武三朝,先後為郡守。九卿之一俸祿兩千石了(與宰相同級)、除了沒有封侯,也算不錯了,說白了。是他李廣想不開。而作戰期間,就你帶領的部隊迷路失蹤,實在是不應該。是你指揮失誤。戰後,衛青的問詢和調查都是應該和必須的,但李廣卻認為是報復,受不得委屈而自殺,李廣的自殺怨不得任何一個人。就是個人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漢代漢武帝征討匈奴,李廣英勇善戰,破敵無數,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可以說他已經有很多的功勞了,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而沒有被封侯。對此,李廣心有不甘。因此,當再次征討匈奴的時候,他請求做前將軍出征。漢武帝認為李廣年事已高,過了好久,才答應了這事,任他為前鋒。

元狩4年,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了關塞後,衛青捕到了一個俘虜,得知匈奴首領單于的位置,就親自率精兵出擊,東路稍繞遠,而衛青他們大部隊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勢必不能屯兵宿營。

李廣請求說:“我本來是前將軍,如今與匈奴作戰,今天才得到一個與單于對戰的機會,我願意擔當前鋒,先與單于拼一死戰。”而大將衛青暗授了皇帝的告誡,認為李廣年紀已老,不讓他與單于對戰,怕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李廣堅決地向衛青大將軍要求,衛青不聽,便命令長史寫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廣的軍部,並說趕快到右將軍的軍部去,照命令上所說的辦。

可是,李廣沒向大將軍衛青辭別就起程了,而且,他心裡特別生氣地來到軍部,隨後便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師從東道出發,但終因東道誤軍,而不得不拔劍自刎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這句話更是精闢地概括了為人處世之道。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中所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他運氣不好,而是在於他太看重名利地位了,而不知道,功成身退


超能博士


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有二點,從外因促成了內因,然後又從內因促成了自己堅定的訣別,完全是自己倔犟與耿直的性格造成的結果,悔恨與惋惜都在這個老將軍和百姓中浮現,傳唱至今,唏噓不已。

一、內因的原因:

老將軍李廣一生命運多舛,波瀾起伏,將軍的性格耿直彪悍,其性格缺陷是致命的,他有好多人生的硬傷,比如把霸陵亭尉招到軍中殺掉;把誘騙投降的羌人800餘人誘殺;與匈奴作戰戰敗被俘而逃,有失軍人的尊嚴,私下接受梁王的印綬,這些都與他的李廣難封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一生征戰,尤其是對匈奴的戰鬥大小70餘戰,可謂身經百戰,未尚落後,使至花甲未能封爵。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青年統帥衛青率軍出擊匈奴,此時的老將軍李廣已是花甲之年,本來漢武帝沒有任命他參戰,老將軍自報奮勇,奮力前行,漢武帝無奈讓他跟隨衛青出擊匈奴,並且漢武帝認為李廣年老數奇,特意暗中囑咐衛青,其衛青有意為之,結果在出擊匈奴的戰鬥中李廣迷道失期,按律問罪,老將軍在這樣的局面之下,思前斷後,老而悔恨一生:其志不能奪,其願不能展,老淚縱橫之中揮劍自刎。

二、外因的原因:

漢朝到了漢武帝這個時期是以大朝立世,加之漢武帝有雄才大略的偉略與國家構想,他要做非常之人中的非常之事,歷史的巧合,在這個時候漢朝就出現了帝國雙璧,青年將領,或曰青年統帥衛青、霍去病,漢武帝有了帝國雙璧,那樣的話以行伍一生的李廣,又是老而倔犟不知變通的花甲將軍李廣的用武之地機會就少之又少,甚至棄用,這樣的境地對於一生征戰的老將軍李廣來說未嘗不是滋味從心中湧起,失意與悔恨、境遇與淒涼都在老將軍的心中泛起,到了軍中戰場,迷道失期,下吏問責之下老將軍悔恨自己,飲恨與無奈之中揮劍自刎也是老將軍的出處,雖然不是好的結果,但是,也是老將軍自己內心的去處。嗚呼,惜哉!


楊柳青青春之聲


李廣的自殺我覺得無論是從主觀原因或者客觀原因上來說都是李廣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自殺前有這樣一段話: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從司馬遷記載的這段話看得出李廣把自己沒能按時到達目的地的原因歸咎於衛青故意讓自己繞路從後面包抄匈奴和迷路。而且自己年齡大了不能面對“刀筆之吏”的責問,隨即便自殺了。

本身來說迷路這本就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了,可是李廣把這些歸咎於天意。並且自殺,我想這也是李廣最後以死來表達自己對衛青的不滿。

其實縱觀《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霸陵尉事件不難看出李廣的心胸狹窄。隨即在後面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認為衛青就是打擊報復自己不讓自己正面迎擊匈奴,殊不知衛青只是遵循漢武帝劉徹的意思而已,如果衛青違背劉徹的意願讓李廣正面迎擊匈奴,贏了還好說點,輸了呢?誰來承擔這個責任,第一責任人就是衛青,抗旨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想一下,如果李廣包抄成功,那麼這一戰封侯就是肯定的了。但是李廣到死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始終認為是天意、是別人的原因。可悲啊!當然衛青也是任人唯親的用了公孫敖正面迎戰匈奴,很多人拿這一點來打擊衛青,但是我覺得這一點無可厚非,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衛青的私心不應該為李廣軍事能力的不足來買單。同樣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人,也是有自己的私心,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李廣的這些功績,為李廣單獨立傳就已經是一種私心了,想一下戰功卓著的衛青和霍去病在史記中竟然只是合傳。

綜合上面所述我覺得李廣自殺的主要原因還是自身軍事能力的不足以及自大的原因造成的。


飛常可樂


看到問題,不禁讓我想到一句話:“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有些感慨李廣的運氣差,但事實真的會是如此簡單嗎,或許從漢武大帝登基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李廣悲劇的命運。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帝初登大寶,最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班底。說直白點就是自己信得過的人,所以後來朝代會有太子建東宮,提前訓練磨合自己班底的現象出現,當然,漢武帝劉徹沒享受到這個待遇,所以班底只能一步一步搭建。這也就是所說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老臣一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官職和名望,帝王很難再有大的封賞!另外如果情商地的還會有些執拗和跋扈。曾經的飛將軍也已經是英雄遲暮了。

所以漢武帝啟用了出身馬伕的衛青,以及後來與衛青有叔侄關係的霍去病。一則這二人都是外戚,衛青更是武帝的“小舅子”,後來迎娶公主更是親上加親。二則衛霍二人出身太貧寒,衛青之前說過是馬伕出身,霍去病更是私生子。所以武帝的知遇之恩,對二人來說比天還大,豈不會效死,武帝用的也放心!

飛將軍的生不逢時

(手作的圖,簡單明瞭清晰,記得點贊哈)

如圖,李廣發跡於文帝,在景帝時代也受到了重用,但不得不感慨其生不逢時,因為歷史上文景之治的核心理念就是休養生息,主動發動戰爭不在當時的基本國策裡。所以飛將軍空有一身本事,卻很少有用武之地。

時勢造英雄,成不欺人也。沒有時代大潮的推動,再好的英雄史詩也出不來,所以李廣的自殺時感慨天意弄人,不得不說有幾分真實的成分在裡面。

但透過歷史,後人的眼光還是雪亮的:

司馬遷曾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船伕聊名著


李廣很鬱悶,只好自殺。

自己打了一輩子仗,竟然一直不能封侯,羞愧難當,還被大將軍責備。李廣的弟弟李蔡、兒子李敢跟著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逗你封侯,自己不要說不如大將軍、驃騎將軍,連弟弟、兒子都不如,老將軍心裡崩潰是必然。

此外,李廣每次出塞不是沒有一到敵人就是迷路或者遭遇敵人重兵而被俘,李廣已經失去戰鬥意志,也不想因為迷路遭受刀筆吏訊問,乾脆自殺。

一些無用書生為李廣難封鳴不平,碩漢武帝偏心。問題是李廣都弟弟與兒子都能封侯,李廣難封怨誰?


一梭煙雨江湖行


李廣難封悲劇收場有幾個原因。時運不濟是一點(其實是最次要的一點),漢武帝不倚重是一點(難以領略武帝戰略思路,主要也是因為年紀大了,所以難以培養),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比較嚴重的性格缺陷:1.嬌縱自傲。認為自己是老資格平時一向看不起“靠裙帶關係上位”的衛青等人。卻不知別人的確是靠裙帶關係入了武帝之眼,但能最後讓武帝認可可是憑著自身無以挑剔的才能。畢竟事實證明漢武帝的眼裡可揉不進沙子!還有一次因夜深進城被城門守衛阻在門外,規則定在那裡別人這麼做本無可厚非,又不是針對你李廣一個人的。事後李廣竟然因為私怨殺了那個守衛。(這和他兒子李敢攜憤向頂頭上司大將軍衛青動刀子一脈相承,也難怪他父子二人命運頗似)往小了說心胸不廣,往大了說以私怨而廢國法!2.行為不檢。(褒義詞也叫不拘小節)景帝時期居然私受梁王印綬,作為一個領軍的將領這可是殺頭的大罪啊!(考慮到當時的政治背景:竇太后希望梁王繼承景帝的大統,不排除李廣是有私心的)雖然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廣還是靠得住的,但等於在政治路線上是有汙點的。漢武帝是景帝的嫡子,他老子不會不對他兒子交待兩句軍隊將領的器量才能的!3.過剛易折。太過看重“名”,為“名”所累,終為“名”死!即使延誤了戰機,漢對匈奴的作戰已然取得實際上勝利。大局上沒有必死的前因,武帝時期可以酬金贖罪李廣不可能拿不出贖罪的錢過程中不存在後果!唯一逼死李廣的是自己的那份傲氣,別人都建功封侯了,唯獨自己對匈奴這場大戰居然無功有過。太過執著於年輕時取得的名聲,卻至死都沒有覺察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成功的將軍!


OutMan37688684


據《史記》記載,李廣是自殺的! 李廣是因為迷路後,羞於受審,而把責任攬到自己頭上後自殺的

李廣在漠北之戰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李廣軍隊沒有嚮導,有時迷路,結果衛青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走。衛青叫李廣前來問詢,李廣因羞憤難當,不忍受刀筆吏的侮辱,拔劍自刎。



據聽聞李廣死前,流著眼淚對將士們說:“我自從投軍以來,跟匈奴打仗,大小七十多次,有進無退。這次大將軍不讓我跟他在一起,一定要我往東繞道兒。東路遠,迷了道兒,耽誤了日子。我還能說什麼?我已經六十多歲了,犯不著再上公堂。”說著,就自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