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古籍与历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名句,其中,"飞将"指的汉初名将李广,他骁勇善战,被后人所尊重和景仰。

然而,李广虽然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却缺少战功,所以初唐诗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感叹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为国尽力尽忠,多次北上讨伐匈奴,但在漠北之战中迷路而错过了战斗,羞愤之下竟拔刀自刎。后来,其子李敢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其孙李陵更是被汉武帝灭族,史载:"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那么,李广"苦战竟不侯"并自杀谢罪,子孙遭灭族之灾,是因运气不好吗?

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也就是今甘肃天水的秦安县人,他出身名门,其祖先是秦朝曾率军征讨燕太子丹的名将李信。李家在陇西世代为武将,精通射箭的技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初次从军,因为善于骑射,他击杀了很多敌军,因功被封为汉中郎。

后来,李广曾经和汉文帝一同出行,有过冲锋陷阵和与猛兽搏斗的经历,当时文帝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如果李广生活在汉高祖的时代,他的才能能够在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中展现出来,被封为万户侯都绰绰有余,而汉文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位期间战事并不多。

由此可见,李广第一件时运不济之事,便是生不逢时,和平年代无法展现他的军事才能,也就没办法让他积累军功了。后来,汉景帝继位,很快就因削藩一事引起了"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叛乱,并在战争中斩将夺旗,立下功勋,被梁王授予了将军印,然而,朝廷便因为李广已经在梁王那里得到赏赐而不予嘉奖。

后来,李广被调到北方,在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的上谷担任太守,抵抗匈奴。后来,他又转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因为作战勇猛而知名。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他主张对匈奴主动出击,似乎李广的出头之日终于到来了。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采用王恢的计谋,在马邑设下伏兵,引诱匈奴单于前来。汉军在马邑周边的山谷中埋伏了三十万大军,又派机动性很强的李广部队迂回包抄,但单于从降兵处得知了汉朝的计划,于是退兵,李广与扬名立万的机会擦肩而过。

四年后,李广从雁门出关,进攻匈奴,因为他喜好与敌搏命的作战方式,汉军部队被击破后,他本人也被生擒。不过,李广先是装死,然后趁匈奴士兵不备一跃而起,跳上战马,并用弓箭射杀数敌,逃回了汉军阵营。朝廷认为李广损失惨重,又战败被俘,应该被判死罪,不过,鉴于李广的贡献,他只是被贬为庶人。

几年后,朝廷征召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史载:"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李广的优异表现使得他重获信任,于是得以和大将军卫青一同北上讨伐匈奴。然而,汉军中许多将领都因功封侯,唯独李广的部队没有什么战功。

此后,李广又带领四千骑兵北上,被十倍的匈奴敌人包围,他力战一天一夜,张骞才带领一万援军赶到。匈奴虽被击退,但李广也几乎全军覆没,于是他功过相抵,仍然没有得到封赏。

一次,李广和一位懂得"望气"的王朔闲聊,他询问自己不能封侯,是否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王朔则问他是否有悔恨之事,他答道:"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王朔听完恍然大悟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按照王朔的说法,李广斩杀已经投降的士兵,是作孽,所以迟迟不能封侯,当然,这种说法玄之又玄。元狩四年(前119),李广屡次请缨,于是被封前将军,然而他在大漠中迷路,好不容易才被卫青找到,李广不愿卫青上报军情后被刀笔吏所羞辱,便自刎而死。


李广死时,他的三个儿子中,只剩下了小儿子李敢。他认为父亲的死要怪卫青,于是将卫青打伤。

此后,霍去病大怒,趁狩猎时将其射杀。

李广的孙子李陵统兵有方,但被匈奴主力包围后力战而没有援救,于是无奈投降。后来,武帝听信李陵为敌练兵的假消息,将其族灭。

李广及其家族的悲惨遭遇,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不佳。


煮酒君


著名诗人白居易有一诗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是大诗人借古代的两位终身不得志的人,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同时也对两人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李广的命运实际上与汉武帝的用人策略有极大的关系,在武帝一朝,外戚的势力一直如日中天,先有田芬和窦婴,后有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这样的格局当然不是士大夫阶层所愿意接受的。

汉代的士大夫阶层直接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士,他们的典型特征是有本事,有学问,而且他们非常讲求门户之别,从来不与庶族来往,因此经过高祖和文景二帝的治理之后,那些高门大姓已经占据了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广和司马迁。



汉武帝重用卫青和霍去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用外戚来打击士族集团,从而平衡各种政治势力,因此在李广对武帝的用人策略肯定颇有微词,他根本就不可能用正眼去看卫青和霍去病,因为他们都是奴隶出生,靠裙带关系走上政坛的,这种行为就等于公然与领导做对,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另外,李广之死应该还有史书中没有记载的桥段,如若不然,为什么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李敢立刻前来向卫青寻仇,并一口咬定是卫青故意陷害了他父亲,这件事实际上是士族集团向外戚发出的挑战,结果是李敢被霍去病一箭穿喉。



后来,李广的孙子李陵也是犯同样的错误,他拒不为杀猪匠李广利打工,坚决要发扬军人世家的荣耀,又一次触犯武帝的龙颜,结果是李广利在战场上拒不为李陵提供援助,最终导致李陵兵败投降。而我们那位聪明绝顶的司马迁同志却在此事上也犯了糊涂,他要站出来维护士族集团荣光,结果被处于宫刑。


沉醉的文人


可以说,李家三代都很不幸。李广一生征战匈奴不得封侯。儿子李敢霍去病被射杀。孙子李陵被迫降敌,全家被薄恩寡义的汉武帝诛杀。尤其是李广,终战一生未曾封侯。确实有些不公和委屈。但“李广为什么这么悲催”?而司马迁却为何如此同情李广?李广之所以一生坎坷未得封侯,首先就是“政治不坚定”就凭私下接受梁王将军印绶一件事。他这一辈子就别想封侯,杀霸陵尉。李广做出这样睚眦必报之事。也足以说明其情商太低。第三就是点背了。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但点背不能怨社会,只能怨自己。他的自杀也是个人性情所致。


我们也必须得说,李广的今天的名声一半是司马迁吹出来的,司马迁把一肚子对武帝的不满,都化作在了对李广同情上了,用以证明自己对李陵的辩解是正确的,也讥讽大汉三代皇帝的薄恩寡义,而李广的自杀,首先是李广的性格使然。性烈。无量是李广特点。也就是说有点小心眼。将军额前能跑马,可惜李广没有这样的度量。李广被罢官二次起复的时候,和武帝说要让霸陵尉随军,然后就出把这个忠于职守的人给杀了。武帝肯定知道原因,但武帝绝对不会认为李广恩怨分明,嫉恶如仇。只能认为李广太得意忘形,气量狭小。大汉以军功封侯,标准是斩首俘获减去损失,对比以后如果符合标准就封侯。李广始终没能封侯,是他没有抓住机会,李广都领兵出击,但不是迷路就是被匈奴大败,自己甚至有被匈奴俘虏的经历都有。李广只适合当主将,不适合当主帅。

而李广自杀。虽然其中有卫青排挤的因素(按皇帝的意思办)。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却是李广自身造成的,第二就是武帝不想让他出征,但李广求战坚决,可武帝不看好他。让主帅卫青对李广加以限制。“数奇”就是点背。而实际就是就是能力不行。最后就是李广已经年好,实在不适宜在一线作战 。再就是李广指挥作战过于个人主义。李广自杀的这一年是汉武帝的元狩四年,他从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到他自杀,一共是四十七年,没有封侯与武帝无关,与卫青无关。就是他个人情商不够。指挥作战缺乏军事才能、治军过于宽松、为人刚愎自用、都是李广的毛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后人对李广自杀的同情。大都是对比和卫霍的感到不公和平,而站在武帝的角度来看,他已经很对得起李广了。李广这货历文景武三朝,先后为郡守。九卿之一俸禄两千石了(与宰相同级)、除了没有封侯,也算不错了,说白了。是他李广想不开。而作战期间,就你带领的部队迷路失踪,实在是不应该。是你指挥失误。战后,卫青的问询和调查都是应该和必须的,但李广却认为是报复,受不得委屈而自杀,李广的自杀怨不得任何一个人。就是个人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汉代汉武帝征讨匈奴,李广英勇善战,破敌无数,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可以说他已经有很多的功劳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被封侯。对此,李广心有不甘。因此,当再次征讨匈奴的时候,他请求做前将军出征。汉武帝认为李广年事已高,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这事,任他为前锋。

元狩4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精兵出击,东路稍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势必不能屯兵宿营。

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前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而大将卫青暗授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不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李广坚决地向卫青大将军要求,卫青不听,便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

可是,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别就起程了,而且,他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随后便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但终因东道误军,而不得不拔剑自刎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句话更是精辟地概括了为人处世之道。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而是在于他太看重名利地位了,而不知道,功成身退


超能博士


李广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二点,从外因促成了内因,然后又从内因促成了自己坚定的诀别,完全是自己倔犟与耿直的性格造成的结果,悔恨与惋惜都在这个老将军和百姓中浮现,传唱至今,唏嘘不已。

一、内因的原因:

老将军李广一生命运多舛,波澜起伏,将军的性格耿直彪悍,其性格缺陷是致命的,他有好多人生的硬伤,比如把霸陵亭尉招到军中杀掉;把诱骗投降的羌人800余人诱杀;与匈奴作战战败被俘而逃,有失军人的尊严,私下接受梁王的印绶,这些都与他的李广难封有着很大的关系。

他一生征战,尤其是对匈奴的战斗大小70余战,可谓身经百战,未尚落后,使至花甲未能封爵。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青年统帅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此时的老将军李广已是花甲之年,本来汉武帝没有任命他参战,老将军自报奋勇,奋力前行,汉武帝无奈让他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并且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数奇,特意暗中嘱咐卫青,其卫青有意为之,结果在出击匈奴的战斗中李广迷道失期,按律问罪,老将军在这样的局面之下,思前断后,老而悔恨一生:其志不能夺,其愿不能展,老泪纵横之中挥剑自刎。

二、外因的原因:

汉朝到了汉武帝这个时期是以大朝立世,加之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的伟略与国家构想,他要做非常之人中的非常之事,历史的巧合,在这个时候汉朝就出现了帝国双璧,青年将领,或曰青年统帅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有了帝国双璧,那样的话以行伍一生的李广,又是老而倔犟不知变通的花甲将军李广的用武之地机会就少之又少,甚至弃用,这样的境地对于一生征战的老将军李广来说未尝不是滋味从心中涌起,失意与悔恨、境遇与凄凉都在老将军的心中泛起,到了军中战场,迷道失期,下吏问责之下老将军悔恨自己,饮恨与无奈之中挥剑自刎也是老将军的出处,虽然不是好的结果,但是,也是老将军自己内心的去处。呜呼,惜哉!


杨柳青青春之声


李广的自杀我觉得无论是从主观原因或者客观原因上来说都是李广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自杀前有这样一段话: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从司马迁记载的这段话看得出李广把自己没能按时到达目的地的原因归咎于卫青故意让自己绕路从后面包抄匈奴和迷路。而且自己年龄大了不能面对“刀笔之吏”的责问,随即便自杀了。

本身来说迷路这本就是他自身能力的原因了,可是李广把这些归咎于天意。并且自杀,我想这也是李广最后以死来表达自己对卫青的不满。

其实纵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霸陵尉事件不难看出李广的心胸狭窄。随即在后面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认为卫青就是打击报复自己不让自己正面迎击匈奴,殊不知卫青只是遵循汉武帝刘彻的意思而已,如果卫青违背刘彻的意愿让李广正面迎击匈奴,赢了还好说点,输了呢?谁来承担这个责任,第一责任人就是卫青,抗旨这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想一下,如果李广包抄成功,那么这一战封侯就是肯定的了。但是李广到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能力的不足,始终认为是天意、是别人的原因。可悲啊!当然卫青也是任人唯亲的用了公孙敖正面迎战匈奴,很多人拿这一点来打击卫青,但是我觉得这一点无可厚非,人都是有私心的。但是卫青的私心不应该为李广军事能力的不足来买单。同样太史公司马迁也是人,也是有自己的私心,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广的这些功绩,为李广单独立传就已经是一种私心了,想一下战功卓著的卫青和霍去病在史记中竟然只是合传。

综合上面所述我觉得李广自杀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军事能力的不足以及自大的原因造成的。


飞常可乐


看到问题,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有些感慨李广的运气差,但事实真的会是如此简单吗,或许从汉武大帝登基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广悲剧的命运。

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帝初登大宝,最需要的就是自己的班底。说直白点就是自己信得过的人,所以后来朝代会有太子建东宫,提前训练磨合自己班底的现象出现,当然,汉武帝刘彻没享受到这个待遇,所以班底只能一步一步搭建。这也就是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老臣一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职和名望,帝王很难再有大的封赏!另外如果情商地的还会有些执拗和跋扈。曾经的飞将军也已经是英雄迟暮了。

所以汉武帝启用了出身马夫的卫青,以及后来与卫青有叔侄关系的霍去病。一则这二人都是外戚,卫青更是武帝的“小舅子”,后来迎娶公主更是亲上加亲。二则卫霍二人出身太贫寒,卫青之前说过是马夫出身,霍去病更是私生子。所以武帝的知遇之恩,对二人来说比天还大,岂不会效死,武帝用的也放心!

飞将军的生不逢时

(手作的图,简单明了清晰,记得点赞哈)

如图,李广发迹于文帝,在景帝时代也受到了重用,但不得不感慨其生不逢时,因为历史上文景之治的核心理念就是休养生息,主动发动战争不在当时的基本国策里。所以飞将军空有一身本事,却很少有用武之地。

时势造英雄,成不欺人也。没有时代大潮的推动,再好的英雄史诗也出不来,所以李广的自杀时感慨天意弄人,不得不说有几分真实的成分在里面。

但透过历史,后人的眼光还是雪亮的:

司马迁曾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船夫聊名著


李广很郁闷,只好自杀。

自己打了一辈子仗,竟然一直不能封侯,羞愧难当,还被大将军责备。李广的弟弟李蔡、儿子李敢跟着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逗你封侯,自己不要说不如大将军、骠骑将军,连弟弟、儿子都不如,老将军心里崩溃是必然。

此外,李广每次出塞不是没有一到敌人就是迷路或者遭遇敌人重兵而被俘,李广已经失去战斗意志,也不想因为迷路遭受刀笔吏讯问,干脆自杀。

一些无用书生为李广难封鸣不平,硕汉武帝偏心。问题是李广都弟弟与儿子都能封侯,李广难封怨谁?


一梭烟雨江湖行


李广难封悲剧收场有几个原因。时运不济是一点(其实是最次要的一点),汉武帝不倚重是一点(难以领略武帝战略思路,主要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难以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1.娇纵自傲。认为自己是老资格平时一向看不起“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青等人。却不知别人的确是靠裙带关系入了武帝之眼,但能最后让武帝认可可是凭着自身无以挑剔的才能。毕竟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眼里可揉不进沙子!还有一次因夜深进城被城门守卫阻在门外,规则定在那里别人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又不是针对你李广一个人的。事后李广竟然因为私怨杀了那个守卫。(这和他儿子李敢携愤向顶头上司大将军卫青动刀子一脉相承,也难怪他父子二人命运颇似)往小了说心胸不广,往大了说以私怨而废国法!2.行为不检。(褒义词也叫不拘小节)景帝时期居然私受梁王印绶,作为一个领军的将领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考虑到当时的政治背景:窦太后希望梁王继承景帝的大统,不排除李广是有私心的)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广还是靠得住的,但等于在政治路线上是有污点的。汉武帝是景帝的嫡子,他老子不会不对他儿子交待两句军队将领的器量才能的!3.过刚易折。太过看重“名”,为“名”所累,终为“名”死!即使延误了战机,汉对匈奴的作战已然取得实际上胜利。大局上没有必死的前因,武帝时期可以酬金赎罪李广不可能拿不出赎罪的钱过程中不存在后果!唯一逼死李广的是自己的那份傲气,别人都建功封侯了,唯独自己对匈奴这场大战居然无功有过。太过执着于年轻时取得的名声,却至死都没有觉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将军!


OutMan37688684


据《史记》记载,李广是自杀的! 李广是因为迷路后,羞于受审,而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后自杀的

李广在漠北之战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走。卫青叫李广前来问询,李广因羞愤难当,不忍受刀笔吏的侮辱,拔剑自刎。



据听闻李广死前,流着眼泪对将士们说:“我自从投军以来,跟匈奴打仗,大小七十多次,有进无退。这次大将军不让我跟他在一起,一定要我往东绕道儿。东路远,迷了道儿,耽误了日子。我还能说什么?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犯不着再上公堂。”说着,就自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