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劇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演員,但這個劇本是很現實的,然而我們很多人都在演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當我們面對家人、愛人、或朋友的要求的時候,我們容易妥協,就會演自己;當我們不夠有信心的時候,也會放棄自己已經堅持一段的道路,變成演自己;當我們恐懼未來的幸福或成就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演自己,不夠堅持內心的本然!當我們演自己的時候,就會內外抗拒,動力自然難以持續。

每個人都有自尊,其實就是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這是推動每個人的巨大動力源。然而每個人的自尊會有三個階段的發展。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首先是依賴性自尊

所謂依賴性自尊,是指依賴他人肯定和表揚而產生的自尊。這裡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傾向,總喜歡別人的誇讚。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新王后總是問牆上的魔鏡:“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如果魔鏡說是王后,她就會心花怒放。一旦有人比王后漂亮,她就會惱羞成怒。

這個故事中就表現出依賴性自尊的兩個組成部分:

第一是“依賴性”,王后要依靠鏡子的回答來衡量自己的美貌,不是自己認為的,所以自我價值觀來源於外部環境;

第二是“比較性”,王后喜歡比較他人和自己的美貌:“世界上還有比我更漂亮的人麼?”

依賴性自尊讓人渴望別人的表揚。比如,做演講的時候如果觀眾反應強烈,我們就會很高興;如果觀眾沒有反應,我們便講得索然無味。再比如,有的學生很在意家長和老師對自己成績的評價,如果老師和家長都表揚他,他會很高興;如果有人對他的成績表示懷疑或者不屑一顧,他就會很難受,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

因此可以看出依賴性自尊讓人把生活的動力歸結於別人的看法。比如,就業時,會傾向於高名望、高地位的工作;選擇伴侶時,主要考慮別人是否肯定、是否喜歡。依賴性自尊使人把對自己的判斷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上。比如,如果考試成績比別人高,感覺很好,反之則很糟糕。

幾乎沒有人不具備依賴性和比較性的自尊。因為我們都是凡人,不可能無視他人的看法、不與他人比較,這是人性使然。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其次就是獨立性自尊

獨立性自尊是不依靠他人看法,自我產生的自尊。擁有獨立性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評判是根據自我的標準。比如,我很清楚自己的學習是否努力、工作是否用心,儘管別人對此有很多的看法,但最終內心的尺寸是由自己來衡量的。這樣的人在思考自己的能力大小時,不會和他人作很多比較,而是和過去的自己比較。我進步了嗎?我是不是比過去的自己更幸福?在這裡,別人進步的多少,別人幸福還是不幸,都不會影響到他對自己的評價。獨立性自尊水平較高的人的生活動力主要來源於尋找“我對什麼感興趣?我關心什麼?我到底想怎樣生活?”這些問題的答案。

韓寒堅持寫文章,玩賽車,高中就退學,因為他知道讀書並不快樂,他需要的是堅持自己想做的。老羅,羅永浩,很彪悍,其實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學英語,去新東方,辦牛博,辦老羅英語學校,也是對自己的挑戰和堅持自己的追求,而不是為了特別的依賴別人的期望,要不就去讀書啦。其實,我挺慶幸父母對我的教育,他們對我的教育更多的是人品和人格的教育,誠實、守信、互助、進步等的信條,至於專業選擇、讀研、工作、事業等的選擇都是我自己去琢磨的,因此到現在我都是動力十足,至少是我自己真實的樣子,也比較開心快樂。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最後就是無條件自尊

無條件自尊使個體處於穩定的狀態,不依靠別人的看法,也不來源於自我的評價。這類人在評價自己的能力的時候,既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需要和自己比較,是一種自然的狀態。這類人基本是到達了事業發展的頂峰,也基本做到了事業、家庭等的平衡,總之,這類人超級有幸福感,無所謂高成就、無所謂財富、無所謂權位……只在乎自己的內心追求……

這裡讓我想起了李小龍。很多人說,華人不能進好萊塢。李小龍說:“我試試看”。其實我們絕大部分屬於前兩類。如果是第一類比較多,那麼我們很多時候是演自己,就是按照劇本的要求去演,甚至有時候反差很大自己都覺得怪!如果是第二類,那麼更多的時候就是做自己。第一類人如果缺乏外界的肯定或讚賞,那麼就會失去動力,因此這類人易動搖自己的決定和行為。第二類人,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和茫然,但他們都會很好地去堅持,因為內心巨大的驅動力。

60多年前,在美國三藩市,李小龍誕生了。由於父親是演員,他從小就有了跑龍套的機會。也漸漸有了當演員的夢想。當時因為身體虛弱,所以父親讓他練習武藝來強身。

1961年,他考上了華盛頓州立大學主修哲學。雖然讀了大學,但還是夢想演戲。就像我們很多大學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或想從事其它專業。小龍不同的就是他在堅持演戲的投資和能力積累……

因此他自己給自己留了一段狠話:“我,布魯斯·李,將會成為全美國最高薪酬的超級巨星。作為回報,我將奉獻出最激動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從1970年開始,我將會贏得世界性聲譽;到1980年,我將會擁有1000萬美元的財富,那時候我及家人將會過上愉快和諧、幸福的生活。”

當時,他過得窮困潦倒。可以預料,如果這張便箋被別人看到,會引起什麼樣的白眼和嘲笑。然而,他卻牢記著便箋上的每一個字,克服了無數次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一次,他曾因脊背神經受傷,在床上躺了4個月,但後來他卻奇蹟般地站了起來。

1971年,他主演的《猛龍過江》等幾部電影都刷新香港票房紀錄。1972年,他主演了香港嘉禾公司與美國華納公司合作的《龍爭虎鬥》,這部電影使他成為一名國際巨星——被譽為“功夫之王”。1998年,美國《時代》週刊將其評為“20世紀英雄偶像”之一,他是唯一入選的華人。他就是“最被歐洲人認識的亞洲人”——李小龍,一個迄今為止在世界上享譽最高的華人明星。

李小龍是典型的獨立性自尊,儘管是演員,可他是演自己,哪怕在劇本中都是獨特的個人風格!

我們很多人真的一生中都是一味服從別人,依賴別人。沒有自己的意願,哪怕有,也是恐懼的害怕的!因此缺乏持續的動力!

要有動力,就需要從依賴性自尊向獨立性自尊,再向無條件自尊轉變。

演自己,等於毀了自己;做自己,成長為自己。


你在做自己還是演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