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文|一本情感簿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娶媳婦要不要看顏值?

嫁人要不要考慮他的經濟能力?

我想大家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不著急,我們不妨認真分析一下這句話。

如何理解這句話?

“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有錯嗎?並沒有,但它過於理想化。

如果是放在80年代,甚至更早,那麼就當時的道德禮教而言,它絕對可以視作婚姻的準則之一。但同樣流傳很廣的一句話是:漂亮媳婦門前站,不會做活也好看。

然而兩段話結合以後,我們卻得出另一個結論:誰都想娶的好,誰都想嫁的好,當“裡子”和“面子”發生一定程度的衝突時,優先選擇“裡子”。

所謂“裡子”,就是不考慮“觀賞性”,單純考慮“適用性”。

接下來,我們從兩個角度,試分析這句話。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01.邏輯角度:這套理論是誰說的?又是說給誰聽的?認同者都是哪些人?

要解答這3個問題,除了要考慮時代對人們觀念和思維的影響,還要綜合其針對性。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句話很容易變成一個公眾話題,感性者與理性者永遠無法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如果我們瞭解邏輯學,那麼看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反問:

①:這句話誰說的?說給誰的?誰會認同?

②:有沒有不認同的?他們的條件如何?

③:如果條件允許,選前者還是後者?

“娶德不娶色,嫁心不嫁財”這句話的有段“歷史”了,那時候普遍家庭都不富裕,當人們都掙扎在溫飽線上,想娶一位高顏值媳婦,能否如願?很難。

而女生也很早就要幫襯家裡,很多女生輟學甚至不上學,一直到適嫁年齡就會有人上門說親了。大部分女生因為勞動一般都略顯粗糙,皮膚黝黑,她們都嫁給了誰?

大概率還是農村人。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人生》中,馬栓曾對劉巧珍說過這樣一句話:“咱鄉俗話說,金花配銀花,西葫蘆配南瓜…”

可以說,是出生背景和家庭條件造就了這樣的結果。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話是基於兩者無法兼得的情況下,人們做出的妥協。父輩或祖輩是基於幾十年的歲月磨礪之後得出的“金玉良言”,它代表著千帆過盡,看盡歲月流逝,經歷貧窮苦難後對生活的一種看法。

但說它一定是對的,未免有些武斷。

換個角度,如果一個人家庭背景優越、社會地位較高,那麼娶妻嫁女會遵守這樣的準則嗎?答案很明顯,不會。

另外,時代不同,人們的思維也在發生變化,不管自身條件如何,喜歡就去爭取,頗有魚與熊掌要兼得的架勢。

如果可以“娶德又娶色,嫁心又嫁財”,人們也會拼命爭取,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的舊觀念,早已經慢慢的淡化,不再是束縛和阻礙。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02.心理角度:適合自己“檔次”的才是最好的,“攀高”的結果是丟失安全感和掌控感

你說你喜歡好看的,但你怕對方不顧家;顧家的,你覺得帶不出去;帶的出去的,你又怕被人惦記。

每個人心裡對自身都有一個定位,當自我定位高於伴侶,表現出的就是自信、輕鬆、對婚姻有有安全感和掌控感。若自我認同低於伴侶,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自卑、焦慮、多疑,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對婚姻的不可掌控感。

所以“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從當事人角度而言,是價值觀與自身優勢的對比。

經濟能力、身材、長相、才華,甚至一個人的氣質,都可以是自身的優勢。

一個莊稼漢不可能娶到維密超模,父母也不會把女兒嫁給一個滿嘴情愛卻一事無成的男人。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理解成“門當戶對”,娶什麼妻,嫁什麼郎,一定是和自身條件有一定關係的。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財”這句話?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狠心拒絕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田潤葉,轉而娶了農村姑娘秀蓮,也是這個道理。

田潤葉無論是“德”還是“色”,都是上上之選,父親還是高官,家庭條件優越,衣食無憂;而孫少安除了要供弟弟妹妹讀書,更要撐起一家人的生活,父母與奶奶擠在一個破窯洞裡,就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田潤葉有“德”,孫少安有“心”,為什麼沒有走到一起,答案就顯而易見。

所以“娶德不娶色,嫁心不嫁財”,事實上也一定程度的受雙方父母之命、門戶觀念等等的影響和限制。

所以,這句話,也是人們對美好未來嚮往的同時,接受現實生活,自我安慰的一種說法,當大部分人認可了這句話,那麼這句話自然也就成了“至理名言”,遵守了這種“俗成規定”,未來的生活就會和諧美滿。

寫在最後

老祖宗傳下來的話,一定有其道理,但也不應該崇古貶今,盲目的沿襲這種觀念。

任何時代都有其特點,而人的觀念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轉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任何說法都有其兩面性。

沒有對不對,只有適不適合。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