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文|一本情感簿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娶媳妇要不要看颜值?

嫁人要不要考虑他的经济能力?

我想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不着急,我们不妨认真分析一下这句话。

如何理解这句话?

“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有错吗?并没有,但它过于理想化。

如果是放在80年代,甚至更早,那么就当时的道德礼教而言,它绝对可以视作婚姻的准则之一。但同样流传很广的一句话是:漂亮媳妇门前站,不会做活也好看。

然而两段话结合以后,我们却得出另一个结论:谁都想娶的好,谁都想嫁的好,当“里子”和“面子”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时,优先选择“里子”。

所谓“里子”,就是不考虑“观赏性”,单纯考虑“适用性”。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角度,试分析这句话。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01.逻辑角度:这套理论是谁说的?又是说给谁听的?认同者都是哪些人?

要解答这3个问题,除了要考虑时代对人们观念和思维的影响,还要综合其针对性。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句话很容易变成一个公众话题,感性者与理性者永远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

如果我们了解逻辑学,那么看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反问:

①:这句话谁说的?说给谁的?谁会认同?

②:有没有不认同的?他们的条件如何?

③:如果条件允许,选前者还是后者?

“娶德不娶色,嫁心不嫁财”这句话的有段“历史”了,那时候普遍家庭都不富裕,当人们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想娶一位高颜值媳妇,能否如愿?很难。

而女生也很早就要帮衬家里,很多女生辍学甚至不上学,一直到适嫁年龄就会有人上门说亲了。大部分女生因为劳动一般都略显粗糙,皮肤黝黑,她们都嫁给了谁?

大概率还是农村人。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人生》中,马栓曾对刘巧珍说过这样一句话:“咱乡俗话说,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

可以说,是出生背景和家庭条件造就了这样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话是基于两者无法兼得的情况下,人们做出的妥协。父辈或祖辈是基于几十年的岁月磨砺之后得出的“金玉良言”,它代表着千帆过尽,看尽岁月流逝,经历贫穷苦难后对生活的一种看法。

但说它一定是对的,未免有些武断。

换个角度,如果一个人家庭背景优越、社会地位较高,那么娶妻嫁女会遵守这样的准则吗?答案很明显,不会。

另外,时代不同,人们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不管自身条件如何,喜欢就去争取,颇有鱼与熊掌要兼得的架势。

如果可以“娶德又娶色,嫁心又嫁财”,人们也会拼命争取,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的旧观念,早已经慢慢的淡化,不再是束缚和阻碍。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02.心理角度:适合自己“档次”的才是最好的,“攀高”的结果是丢失安全感和掌控感

你说你喜欢好看的,但你怕对方不顾家;顾家的,你觉得带不出去;带的出去的,你又怕被人惦记。

每个人心里对自身都有一个定位,当自我定位高于伴侣,表现出的就是自信、轻松、对婚姻有有安全感和掌控感。若自我认同低于伴侣,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自卑、焦虑、多疑,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对婚姻的不可掌控感。

所以“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从当事人角度而言,是价值观与自身优势的对比。

经济能力、身材、长相、才华,甚至一个人的气质,都可以是自身的优势。

一个庄稼汉不可能娶到维密超模,父母也不会把女儿嫁给一个满嘴情爱却一事无成的男人。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门当户对”,娶什么妻,嫁什么郎,一定是和自身条件有一定关系的。

如何理解:“娶妻娶德不娶色,嫁郎嫁心不嫁财”这句话?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狠心拒绝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田润叶,转而娶了农村姑娘秀莲,也是这个道理。

田润叶无论是“德”还是“色”,都是上上之选,父亲还是高官,家庭条件优越,衣食无忧;而孙少安除了要供弟弟妹妹读书,更要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父母与奶奶挤在一个破窑洞里,就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田润叶有“德”,孙少安有“心”,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答案就显而易见。

所以“娶德不娶色,嫁心不嫁财”,事实上也一定程度的受双方父母之命、门户观念等等的影响和限制。

所以,这句话,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同时,接受现实生活,自我安慰的一种说法,当大部分人认可了这句话,那么这句话自然也就成了“至理名言”,遵守了这种“俗成规定”,未来的生活就会和谐美满。

写在最后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一定有其道理,但也不应该崇古贬今,盲目的沿袭这种观念。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点,而人的观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转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任何说法都有其两面性。

没有对不对,只有适不适合。

期待您关注一本情感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