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鄭樵故里故居,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廣山村,如今已涵蓋新縣、白沙、莊邊三鎮,宋代,新縣諸姓子弟讀書成風,中第捷音頻傳。而值得大書的是史學家鄭樵和其堂兄鄭厚。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鄭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宋代史學家、校讎學家,字漁仲,自號溪西逸民,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學者稱"夾漈先生"。

鄭樵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少年時讀書資質即異於常人,有"神童"的美譽。靖康元年(1126年),鄭樵和從兄鄭厚接連兩次聯名向宇文虛中上書陳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之後,鄭樵因不願應科舉而隱居於夾漈山中刻苦鑽研經學、禮樂學、文字學、天文學、地理學、動植物學等方面共計三十年,將研究所得作出諸多著作,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等數種。之後鄭樵曾四次向宋廷獻書,結果基本上不十分理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宋高宗下達詔旨命其進呈《通志》的當天,鄭樵因積勞成疾而在臨安與世長辭,享年約五十九歲,三百名太學生為其作祭文(已知的僅其好友曹勳創作的《祭鄭編修漁仲文》)。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景區看點;鄭樵故宅,1963年屬莊邊公社廣山大隊(霞溪)的林邊村,面積約七、八百平方米,當時只剩下殘桓斷壁,成為放牛牧羊的青草地。當地老人傳說宅前原有九口,當時只剩兩口,可能即《福建興化縣誌》中所說的"日月井"。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廣業書院,後人為紀念鄭樵而在其故宅右邊興建的書院,幾經修葺,廳堂左壁嵌一塊"清道光重修廣業書院碑記",碑長0.94米、寬0.50米,碑文為楷體,共有26行字。說明興建書院的原因和目的,還記載書院"創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

溪東草堂,位於湘溪之西的新縣夾漈村溪東自村,是鄭樵師友從兄鄭厚的故宅,鄭樵童年時從鄭厚讀書於此,二人齊名,世號"二鄭",後人為紀念他們而改故宅為祠堂,名為"二鄭祠"。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南峰書堂,1963年屬莊邊公社前埔等等,在南峰山麓,是鄭樵、鄭厚兄弟二人讀書處。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附近的南峰寺毀於火災而改為南峰寺。後殿右邊有夾漈祠。祠中存"宋樞密院編修浹漈鄭公神主"和"宋湘鄉縣知縣溪東鄭公神主"的木主牌,祠的右前方有一廳堂,廳堂中間有一衣冠小塑像,南宋左司郎中鄭寅曾造訪過南峰書堂並題詩。

鄭樵文化、美麗鄉村、著名景區融為一體,福建省莆田鄭樵故里故居


夾漈草堂,1963年屬福建莆田新縣公社,在夾漈山上,是鄭樵讀書和著述的地方,宋乾道五年(1169年),興化軍知軍鍾離松把草屋改建為瓦房,題額"夾漈草堂",供後人瞻仰。南宋參知政事龔茂良、侍郎徐林、侍郎林光朝、文學家劉克莊,都曾慕仰而登訪,賦詩憑弔。後被改建為尼姑庵,清代時曾重修,庵內廳堂正中壁上供奉的神位有漁仲先生等。庵後是1921年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所新修的草堂,1924年曾重修,大門題有"草堂勝蹟"四個大字,內分為上、下兩殿。上殿左側供奉鄭樵的泥塑像,鍍著金身,坐在椅子上,右手拿著一本書,左手放在膝蓋上,兩旁各站一個書童。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尼姑庵及草堂附近有許多鄭樵有的遺蹟,如曝書石、觀星石、書亭寨、洗硯池、手植松、手栽茶等景點。

曝書石,在尼姑庵前距庵約300米的小山坡上,長28米,寬10米,相傳是當年鄭樵曝書的地方。

觀星石,在草堂右邊草堂約100米的小山上,四邊形,高2.47米,對角一邊2米,另一邊0.92米,可能是鄭樵觀察星象用的石頭。

書亭寨,在草堂背後的最高處,寨門上刻"山色清芳"四字,無法確定是否為鄭樵手跡,此處可能是鄭樵經常瀏覽的地方。

薌林寺,1963年屬莆田縣廣業裡,在夾漈嶺的薌林山上,建在山腰的一塊盆地邊緣,坐東北向西南,群山環繞。薌林寺由主寺和寺左邊的邊房構成,主寺於同治七年修葺過,寺門上懸有大書"薌林寺"的橫匾一個。主寺包括正殿和左右4間偏房(除去右邊已傾圮的前後兩間偏房),正殿寬9.5米,深長8.5米,內有許多佛像,以及鄭樵坐像:高約1米,兩旁佇立著兩位侍者,侍者手裡各捧一卷圖冊。

修史堂,在薌林寺旁,一些方誌誤作在薌林寺內,可能初名"薌林草堂",但因是鄭樵著述《通志》的地方而改稱"修史堂",南宋丞相陳俊卿到此憑弔過,並作《修史堂》一詩,遺蹟今不存。

蘇洋陂,1963年屬新縣公社,在社後村前,莆田古代小型水利工程之一,鄭樵父親鄭國器重修,鄭樵續修,支渠寬約3米,流向由南向北至40米處改向東南。舊陂址長約40米,寬約4米,右岸原有石碑,1959年時被洪水 沖走。距陂址約500米處有小顓祠,內壁中有碑刻三行,左刻"修國器鄭先生神位"。陂後來成為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永貴橋,1963年屬莊邊公社前鋪大隊,在萍湖溪上,為鄭樵倡建,已坍廢,僅存一橋墩、兩橋板。橋墩呈舟形,高3.35米;橋板長0.7米,寬0.63米。遺址殘跡中有宋代橋樑建築特點。橋後來成為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過來庵,在永貴橋東,1963年已倒塌一部分,應該經過重修,無法確定是否為鄭樵所建。

莆田鄭樵紀念館,群眾辦紀念館,由夾漈草堂等改造而來,館名系趙樸初先生所書,館壁上有鄭樵畫像及圖贊,廊廡上鑲嵌著今人翻刻的鄭樵有關夾滌草堂的詩文廈歷代名人朱熹、陳俊卿、劉克莊、鄭僑、紀昀等人的題贊。

鄭樵墓,位於莆田市涵江區白沙鎮。坐北朝南,外觀呈"風"字形,石、三合土結構,龜狀墳丘,後壁正中墓碑刻文為:"宋樞密院編修夾漈鄭先生之墓,嘉慶歲舍丁丑陽春穀旦重修",墳前置長方形三合土供桌。

墓右側前方約500米舊白沙街旁,有木構方形神道碑亭1座,亭內原有南宋乾道三年神道碑。現存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興化府俞恆潤、莆田縣知事王廷葵重立。碑亭右牆嵌嘉慶重修此墓並建碑亭的石碑1塊。1985年重修墓和亭。同一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