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水滸傳》中的"生辰綱",根本不值多少銀錢,不值得天下人眼饞

《水滸傳》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受人們的歡迎,但是,即便是名著,也不免有穿幫情節的出現,《水滸傳》中也有這個情況。而且《水滸傳》中最大的穿幫情節,可以說是公開侮辱讀者智商。那麼,穿幫情節是什麼呢?

《水滸傳》中的

《水滸傳》穿幫情節

在《水滸傳》裡的英雄豪傑,各個都是仗義疏財的好漢,英雄豪傑用銀子結賬、用銀子打賞,是常見情景。但是,就是這樣的常見情景,卻是它最大的穿幫情節之一。

《水滸傳》中的

銀子購買價值高

在書中有這樣的情節:吳用前往石碣村,遊說阮氏三雄,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甕酒,二十斤牛肉,一隻大雞。從這個例子,我們可清晰的知道書中銀子作為貨幣,被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並且,從此例子可見銀子的購買力是很大的,可以買到很多的東西。這一觀點在吳用假扮算命先生時,開口就要卦金一兩銀子,他的這一做法,被當時的人們稱為漫天要價,這也是銀子購買價值很高的一個證明。

《水滸傳》中的

甚至,李逵拿著宋江贈的二十兩銀子去接母親的路上,遇到李鬼,給了他十兩銀子,說的是讓他改換個營生。可見十兩銀子,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這幾個例子都是對銀子價值高的有力證明。

《水滸傳》中的

銀子購買價值低

可是讓人感到混亂的是,文中不僅有銀子價值高的情節,還有銀子價值非常低的情節出現。何濤得知弟弟何清掌握著劫取生辰綱的強人的重要線索,"慌忙取一個十兩銀子放在桌上",要何清快講,並說: "銀兩都是官司信賞的,如何沒三五百貫錢?"按照書中對生辰綱的設定,生辰綱一案涉及到當時的大權臣蔡京,此處的"三五百貫錢"是說何濤給的十兩銀子,並非朝廷的商銀,也就是說"十兩銀子"與"三五百貫"等值,這一銀、貫比價大致為 1:50。銀子與上文所述相比,已經貶值。

《水滸傳》中的

生辰綱的真正價值

只是,按照這樣的換算比率,梁中書送給自己岳父的生辰綱的價值在書中明言是十萬貫。按照上文得出的1:50的換算比率,十萬貫就只有2000兩銀子。可是兩千兩白銀如果換算成白銀的話就是,每個軍士就需要擔著一百八十多斤的擔子趕路,這並不現實。

《水滸傳》中的

也就是說,生辰綱既然是讓軍士挑著擔子趕路運送,就意味著重量要比每人一百多斤的重量更低些,可重量低就意味著不足200兩銀子。在《水滸傳》這樣的送人就是幾十兩的世界中,給當世權臣送兩千兩不到的禮物,還不惜派出十五人的押運隊伍,而且在押送人員的配置上週密籌劃。

《水滸傳》中的

可是,價值僅 2000 兩銀子的生辰綱,怎麼可能會弄得天下好漢聞風而動,人人皆想據而有之?怕是晁蓋這樣出手闊綽的土財主根本不會去搶何況生辰綱到手後,加上成功後,還要在八個人之間進行分配,晁蓋所得份額,當然不可能是全額。 他會對區區這2000兩銀兩動心?所以,按照小說中的邏輯,一千一百多斤的金珠寶貝僅僅相當於價值 2000兩銀子的十萬貫錢,不僅是和之前文中銀子價高的自相矛盾,可見《水滸傳》作者對黃金、白銀之間的價值之比也是全然無識。這簡直是公開侮辱讀者的智商。

《水滸傳》中的

更好笑的是,在文中還有為救盧俊義,柴進、戴宗找到蔡福,將出一千兩黃金,要其周全盧員外性命。既然《水滸傳》成書於明代,那《明史》記載,洪武年間鈔法比例為: "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就是說,一兩黃金,價值四兩白銀。考慮到金、銀都是金屬貨幣,貶值的可能性極小,按照當時大致的金、銀比例,柴進攜帶的 1000 兩黃金大約相當於 4000 兩銀子,遠遠貴於價值 2000 兩白銀的生辰綱。 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柴進能隨身攜帶價值遠遠大於生辰綱的 1000 兩黃金上路,何以梁中書對價值僅 2000 兩白銀的生辰綱的押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水滸傳》中的

在書中結尾處有,武松徵方臘慘勝後,因為自己已成廢人,不願進京朝覲,留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之後宋江稟過朝廷,宋徽宗封武松為清忠祖師,"賜錢十萬貫,以終天年。"上文已經分析過,"生辰綱"的價值就是十萬貫,也就是說宋徽宗直接賞了武松和名動天下的生辰綱等值的銀錢?更可笑的是,宋江回鄉探親一次,就收到和生辰綱等值的路費。即便宋朝有錢,皇帝可以隨意大額賞賜臣下,可與生辰綱等值的賞賜,這怎麼看都說不過去吧?

《水滸傳》中的

《水滸傳》穿幫原因總結

其實《水滸傳》裡的英雄是根本不可能使用銀子的。眾人皆知,《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末年,可北宋時期,白銀還沒有成為流通貨幣,只有皇帝賞賜大臣,或者北宋朝廷向北方遊牧民族納歲幣時,才會用到銀子。當時政府有禁令,民間不允許使用銀子,平常百姓日常消費時,只會用銅錢,以及當時的紙幣"交子"。

《水滸傳》中的

在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後,將徭役、田賦集中收取,銀子已開始正式作為流通的貨幣,銀兩作為日常的貨幣已經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此中國進入了以白銀、銅錢共用,以白銀為主的新時代,對於中國貨幣歷史來說,這是一件劃時代的重大事件。這是穿幫情節之一,而此書的作者因為受到時代背景的限制,錯將發生自己所處在明末的事情,安在了北宋年間的故事上,恰好反映了這個貨幣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可以說,這是《水滸傳》無心插柳的一個作用吧。

《水滸傳》中的

穿幫情節二,由生辰綱推算出的書中混亂的銀錢換算比,白銀既有購買力很高的情況,又有價值很低的情況,兩相矛盾。如果,聯繫史實,按照歷史中的貨幣換算比,"智取生辰綱"的情節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即便聯繫到故事發生的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足的朝代,大宋王朝國庫裡的錢也不可能似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生辰綱"的價值是書中寫的那樣高,皇帝根據自己的意志與喜好任意賜錢給手下臣子,具體數額往往大得不可思議,嚴重失實。

《水滸傳》中的

由於作者在撰寫《水滸傳》的過程中,根本沒有客觀考慮過錢幣之間的換算關係與購買價值,甚至可以說對貨幣的真實價值一無所知,因而過度誇張,以致產生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情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