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電影的名字對一部電影影響有多大?不言而喻。

有多少人因為“三傻大鬧寶萊塢”這幾個字差點錯過這部好電影;

好萊塢動畫電影《歡樂好聲音》大腕雲集、口碑爆棚,但如果你只看這部電影的名字,頓時就沒有去影院的衝動了!

當然更少不了這部《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這兩個名字,一個漂浮雲中、不知何意;一個雅俗共賞、簡單明瞭。

因為這個改變,電影票房翻了幾十倍。

同樣是這個改名,許多人完全扭曲了電影的意義。

“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點,相傳耶穌曾經在這裡傳道,有不少神蹟和重要的事情在這地方發生。

提到《聖經》,說起耶穌,你想到的是什麼?

是世間、是萬物、是救贖、是眾生。

但“何以為家”這四個字,你看到又能想到啥?

電影的主題一下子從世間轉場到了家庭。

所以,當很多人看完《何以為家》時,義憤填膺地怒斥“養不了就不要生”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首先我想說的是:生老病死乃是天道倫常。

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其中的任何一項。

中國在8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按照現在的思維角度來看,簡直就是一個極其荒謬的舉措。但在那個年代,就真實的發生了。

即使到今天,依舊有人在為計劃生育政策背書。

他們的思路和那些抨擊“養不了就不要生”的人如出一轍。

一個為了國家,害怕國家不堪重負;

一個為了小孩,害怕孩子無以為家。

但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生身之母。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生不生孩子,不應該由其他人決定,唯一可以拍板的是母親。

最近幾年,美國出臺了多項禁止墮胎法案。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宗教原因。

基督教裡有明確的反墮胎條文。

他們也抱著同樣的想法,也許是受了神的旨意,也許是憐惜尚未脫離母體的嬰兒。他們也一樣是出於好心。

但卻引起了極大的反彈,抗議呼聲、集會遊行層出不窮。

不管怎樣,女性身體的抉擇權應當歸還女性。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退一萬步講,即使網友的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悲劇的製造者不僅僅是家庭。

《何以為家》裡的敘利亞是一個動亂國家,別說小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常常朝不保夕。

亂世之下,人命如草芥。

和珅和紀曉嵐說過:易子而食,在你眼裡是史書上的四個大字;可在難民眼中,只是一鍋肉。

看完《何以為家》,難道我們討論的不應該是戰爭與和平、為什麼有戰爭這些議題嗎?

怎麼就成了“養不了就不要生”了呢!

實在是匪夷所思。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戰亂國家出生的孩子無以為家,這無可厚非。

重要的是,許多和平的國度,依舊存有這樣的問題。

衣食住行、生育和教育從來不是單家庭的事,是整個社會的大事。

簡單來講,當只有你無法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時,你應該反思;

可當大部分人都不能解決基本的生活保障時,反思的就不僅僅是個人了。

人民生不起孩子、養不起孩子,不能單單的歸咎給父母家庭。

社會環境、福利政策、教育制度在其中都佔很大一部分。

《論語》裡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之所以很大一部分網友有著這樣的態度,和輿論很大關係。

就像所謂的“努力生活論”一樣。

現在的好多人都有這樣的一種說法:你的生活很窮苦,就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我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他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他們所處的環境是什麼樣的環境。

人的生活質量水平除了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太多太多了。

比如:社會公平、家庭出身、生活環境、貧富差距等等。

絕非一個努力就可以概括的。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我常常在想,西方國家的觀眾看到這部電影有什麼想法。

他們會不會像我們的觀眾一樣,怒斥電影裡的母親“養不了就不要生”。

不一定吧!

一個健全的國家應該對生育問題有一個健全的看法。

而不是一味地“不要生、不許生”。

這種一刀切的方法實在要不得。

“養不了就不要生”,對嗎?

電影裡的小男孩贊恩說: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於是,我們就跟著小孩的思維,把這部電影看成一個計劃生育宣傳片,但卻忽略了電影真正的內涵。

作為一個有良心、有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這才是國家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