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英雄觀的變革,使道德觀念不再尷尬


英雄觀的變革,使道德觀念不再尷尬

每次有災情發生,都會湧現出一批英雄人物,這次也不例外,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當全社會冠以一線醫護人員英雄稱號時,卻出現了不少”拒絕當英雄”的呼聲.一位白衣天使說:”我不願意當英雄,不願意成為烈士,但是我們絕不當逃兵”.


一直以來,我們的道德觀念裡,我們歌頌的英雄人物都具有超凡的品格,不能承認怕死,不能承認怕難,不能承認怕苦,不能哭,要勇往直前,要無所畏懼,否則就違背了我們對英雄的人設.


所以,當醫護人員被英雄之後,她們就不得不表現出強悍的感覺,據心理學專家說,被英雄的醫護人員,對心理造成的創傷可能比正常的創傷還會大.


然而,英雄也是人,沒有人不怕死,沒有人不怕難,沒有人不怕苦.人性裡包含了無私,同時也有自私和畏懼的存在,都是人性真實存在的一部分,長期以來,與其說我們樹立的是英雄形象,不如說我們樹立的是道德超人.


英雄觀的變革,使道德觀念不再尷尬

早在春秋時期,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就講”禮順人情”,不能違背正常的人性.

在《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一件事情,當時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本國人看到魯國人在其它國家成為奴隸,只要把他贖回來,國庫就會報銷這個人的贖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回一個魯國人之後,卻拒絕國家報銷贖金.


子貢認為,這個奴隸和他都是魯國人,屬於一個民族,基於這種身份認同,拯救一個落難的國人是理所當然之事.是魯國公民在道德上的天然義務,怎麼能要贖金呢.他的舉動受到廣泛讚譽.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後,他說:”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者不復贖人矣”,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對於這件事情,接受了國家報銷的贖金,名譽不會受到損毀,而不接受國家的贖金,不接受任何回報,魯國以後就沒有人做這件事了.


在孔子看來,子貢的的行為,起了一個不好的作用.也就是說,你收到的贖金本身就是你自己付出的,國家只是將你因拯救奴隸而受到的利益損失補償給你,是你和國家共同完成的贖人行為.


可如果你不要這個贖金,就變成了你的個人行為,成了你自己的功勞,雖然得到了道德上的廣泛讚譽,獲得了一定的滿足感,但是,其它人對於贖救奴隸這件事的積極性卻降低了.

贖人需要大量的金錢,因為有國家報銷,所以大家都樂意去做,但是現在由於子貢的做法,道德標準提高了,向國家要贖金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不好意思向國家要錢了,這部分損失沒有人來承擔,自然就不會有人去做這件事了.


人人都有自私和趨利的兩面性.一個人可以在利所能及的範圍內做一些好事,但很難有人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去做一件好事.


英雄觀的變革,使道德觀念不再尷尬

不可否認,人性中有無私和自私共存的多面性,所以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已而又有利於人的行為,我們尊重那些無私忘我的英雄榜樣,但是,一味地歌頌犧牲,把道德的標準無限拔高,這就如子貢贖人,孔夫子對他的評價那樣,讓道德尷尬了。

這次疫情,在社交媒體上,人們更願意看自述式的記錄,這些記錄或秉言直言、真切感人,或理性溫暖,符合人性,因此也廣為流傳,而那些歌頌醫護人員非同尋常犧牲奉獻的事蹟,卻遭到了普遍的炮轟和吐槽。

社會對英雄觀的變革,承認英雄也是人,不強迫、不鼓勵過度的奉獻犧牲,讓我們看到了平凡而真實的人性.

[七味,一個喜歡在安靜的時光裡感悟生活,喜歡用柔軟的文字溼潤生命的小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