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英雄观的变革,使道德观念不再尴尬


英雄观的变革,使道德观念不再尴尬

每次有灾情发生,都会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这次也不例外,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当全社会冠以一线医护人员英雄称号时,却出现了不少”拒绝当英雄”的呼声.一位白衣天使说:”我不愿意当英雄,不愿意成为烈士,但是我们绝不当逃兵”.


一直以来,我们的道德观念里,我们歌颂的英雄人物都具有超凡的品格,不能承认怕死,不能承认怕难,不能承认怕苦,不能哭,要勇往直前,要无所畏惧,否则就违背了我们对英雄的人设.


所以,当医护人员被英雄之后,她们就不得不表现出强悍的感觉,据心理学专家说,被英雄的医护人员,对心理造成的创伤可能比正常的创伤还会大.


然而,英雄也是人,没有人不怕死,没有人不怕难,没有人不怕苦.人性里包含了无私,同时也有自私和畏惧的存在,都是人性真实存在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与其说我们树立的是英雄形象,不如说我们树立的是道德超人.


英雄观的变革,使道德观念不再尴尬

早在春秋时期,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就讲”礼顺人情”,不能违背正常的人性.

在《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件事情,当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本国人看到鲁国人在其它国家成为奴隶,只要把他赎回来,国库就会报销这个人的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一个鲁国人之后,却拒绝国家报销赎金.


子贡认为,这个奴隶和他都是鲁国人,属于一个民族,基于这种身份认同,拯救一个落难的国人是理所当然之事.是鲁国公民在道德上的天然义务,怎么能要赎金呢.他的举动受到广泛赞誉.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他说:”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者不复赎人矣”,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对于这件事情,接受了国家报销的赎金,名誉不会受到损毁,而不接受国家的赎金,不接受任何回报,鲁国以后就没有人做这件事了.


在孔子看来,子贡的的行为,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也就是说,你收到的赎金本身就是你自己付出的,国家只是将你因拯救奴隶而受到的利益损失补偿给你,是你和国家共同完成的赎人行为.


可如果你不要这个赎金,就变成了你的个人行为,成了你自己的功劳,虽然得到了道德上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但是,其它人对于赎救奴隶这件事的积极性却降低了.

赎人需要大量的金钱,因为有国家报销,所以大家都乐意去做,但是现在由于子贡的做法,道德标准提高了,向国家要赎金成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不好意思向国家要钱了,这部分损失没有人来承担,自然就不会有人去做这件事了.


人人都有自私和趋利的两面性.一个人可以在利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好事,但很难有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做一件好事.


英雄观的变革,使道德观念不再尴尬

不可否认,人性中有无私和自私共存的多面性,所以道德其实应该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做到的,无损于已而又有利于人的行为,我们尊重那些无私忘我的英雄榜样,但是,一味地歌颂牺牲,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这就如子贡赎人,孔夫子对他的评价那样,让道德尴尬了。

这次疫情,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愿意看自述式的记录,这些记录或秉言直言、真切感人,或理性温暖,符合人性,因此也广为流传,而那些歌颂医护人员非同寻常牺牲奉献的事迹,却遭到了普遍的炮轰和吐槽。

社会对英雄观的变革,承认英雄也是人,不强迫、不鼓励过度的奉献牺牲,让我们看到了平凡而真实的人性.

[七味,一个喜欢在安静的时光里感悟生活,喜欢用柔软的文字湿润生命的小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