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樓主三秒鐘內心獨白:小可愛們,泥萌好~emmm...第一次寫關於美食的文章,內心有些小緊髒~怕自己寫不好寫不清楚,害怕被稱之為“流水賬”----糾結了兩天,想不到什麼好的題材,最近靈感枯竭、材料不夠,沒法做好吃給大家分享~那就帶可愛的泥萌看看我在的地方有什麼好次的~吸引泥萌來找我玩兒吖!!!————好吶,囉嗦到這兒



請上我們的大佬~燒麥——你以為的燒麥是這樣的嗎?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網圖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網圖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網圖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網圖

不不不,泥萌錯了!!!我們的燒麥是這樣

閃開閃開——呼市扛把子——羊肉大蔥燒麥來了【話不多說,上圖】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羊肉燒麥——牛舌頭(燒麥好搭檔)——磚茶【實拍圖哦】

這個是呼市人的最愛~也可稱之為最硬早餐!那麼有小可愛要問了...大早晨這麼油膩,好嗎?請把“嗎”去掉!必須好!!!它的好搭檔“牛舌頭焙子+磚茶”不是擺著看的哦~

———那讓我們來看看燒麥的簡歷———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在日本稱作燒売 ,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噴香可口,兼有小籠包與鍋貼之優點,民間常作為宴席佳餚。

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明末清初起源於北京,後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後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 ;南北方的燒麥在製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燒麥名稱的由來與傳說

相關典故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摺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為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裡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遠揚,身價倍增。

另有一種說法是針對羊肉大蔥燒麥的。據說燒麥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綏遠,也就是現在內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時,在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為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裡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為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現在呼市舊城人稱它為稍美。內蒙一些地方(如呼和浩特及其周邊旗縣)吃燒賣要喝磚茶,每天早上,大家三五結伴在燒賣館相聚,倒上一壺磚茶,或聊國事新聞,或聊家長裡短。

(手動起飛)咳咳咳,我又驕傲了~起源就是我大呼市~接下來給泥萌出個菜譜吧!!!

關於燒麥皮:

1、有現成,可以直接到店裡買,也不是很貴。

2、自己做(比較考驗技術):前期步驟和餃子皮一樣,擀皮的時候,需要兩個手一起放到擀麵杖上,一手固定位子,另一手在擀麵杖上施加力度的同時往上推動麵皮。右手固定,左手擀麵皮就是順時針旋轉;反之就是逆時針賺。擀麵杖要選兩頭尖的,更好用。多練幾遍,找到手感了,一下就會了~Ps:小可愛們也可以用 啤酒瓶底座進行碾壓(綠色的那個),擀成這樣子的,你就成功了【如圖】Ps:用酒瓶子擀出來的可能會厚一點。

帶你們領略我大呼市美食

自己家存貨


關於燒麥餡兒:

1、羊肉大蔥:呼市老燒麥大部分都是羊肉大蔥的——羊肉剁餡兒+適量水(口感會更好,自己家裡做法,可參考)+適量鹽+少量油(橄欖油最佳,調和油也可以,根據你們自己口味+)——以上步驟完成後+切成沫的蔥、姜~攪拌即可。

2、羊肉洋蔥:因為我個人自己包不太喜歡大蔥,所以洋蔥替代~其實味道也是棒棒噠。步驟和1一樣,只不過需要+一小勺味極鮮即可

那剩下的餡兒泥萌可以隨意發揮~基本都是以上操作流程(如有質疑,歡迎補充,因為以上做法都是自己研究,並不是專業 噠~手動筆芯)

關於上籠屜蒸:

需要注意,水開了再上鍋蒸——蒸10分鐘就可以完美出鍋啦!!!




以上就是本次美食會議~若有不足的地方,歡迎泥萌來補充哦~同樣也歡迎小可愛們來我大呼市感受不一樣的味覺體驗!!!散會,忙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