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青山七惠

《一個人的好天氣》是豆瓣上突然紅起來的書籍,其作者是日本女作家青山七惠。說起日本作家,他們的作品裡文字表達就需要相當的耐心,本身日式的行文風格,總喜歡環境烘托氣氛,樸實無華的感覺,又隱隱約約覺得有點碎碎念。

最近讀的書籍都是很快讀完的那種,這本《一個人的好天氣》就是本薄薄的象宣傳冊一樣的小書籍,總共才141頁的小冊子是很不經看的,內容沒有騰挪跌宕,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沒有大悲大喜的聚散離合,總能看著看著覺得無趣。

簡單來說,《一個人的好天氣》在書中所表達的“白開水生活”,引起了人們內心共鳴,但凡引起共鳴的書籍都賣的不差,榮獲“2007年芥川獎奪冠作品,日本最受矚目暢銷小說”的稱號……

《一個人的好天氣》講述的女主人公知壽平淡無奇的生活,與吟子的熱情奔放生活態度,形成對比,最後經歷工作和情感的波動,知壽決心重新開始生活的故事。

《一個人的好天氣》最讓人引起共鳴是透過白開水生活與其吟子對比,才讓人恍然發現,曾經熱情奔放的自己,慢慢也就活成了知壽的樣子,不爭不搶與平平淡淡。那到底我們活成了什麼樣,才是生活最需要的樣子呢?

我就想通過解讀《一個人的好天氣》,去有所恐懼與深思: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01、【活著的樣子,我們都是“知壽”】:人生活著樣子,是為別人的活著或為自己而活。

《一個人的好天氣》21歲的知壽借住在71歲舅姥姥吟子東京家裡,然而知壽並沒有什麼人生目標,也就只定下一個攢100萬的目標,就這樣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時光流轉,活得是白開水般生活,平淡無味又是種隨風飄零的樣子。

單單從這點內容來看,知壽的人生是無趣的,甚至她連明天做什麼都不太清楚的感覺。但就是因為這樣子的三點一線,日出而落日落而息的生活,引起了人們內心的共鳴:活著的樣子,我們都是“知壽”。

關於什麼叫真正“活著”的話題,其實很多人都說不清,意識裡覺得是每天上下班,娶妻生子,然後供養孩子,最好慢慢老去以及離開這個世界。這個是最簡單的人“活著”樣子,很多人的潛意識就是這麼認為的。

這也很好解釋了,有些人在結婚後,突然非常節約,甚至都不捨得為自己買套衣服。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是“活著”了,但自己的內心已經迷茫,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寫到這裡,還是忍不住停下來,想了很久又不由嘆息:曾經父母的樣子,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甚至還會阻止與厭惡的行為。是的,我們不能理解父母的衣服破了補,補了破反反覆覆的穿,也不能理解飯菜從不捨得倒掉,直到吃完……

但凡做了父母的人,慢慢也就有了他們這些行為,活著了他們的樣子,這裡面有父母的思想傳遞(為子女拼盡一生)與自己生活品質(經濟)的原因,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為自己而活有多少呢?

或許有人會說道,為自己而活的人是種很不負責的行為,因為經濟帶來的壓力,讓人根本就不敢有太多的自我思想去為自己而活著。但是,不為自己活著的人還拿什麼去更好愛別人呢?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曾經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沉重的話題:“一個連自己都不愛惜的人,永遠不懂得如何去愛別人。”是的,這個是與“活著”相反矛盾樣子:愛自己。

如果說“活著”到最後,是為了子女負責最終行為,那麼愛自己就是為自己負責了。人在負重前行的社會里,壓力是非常大的,而我們總是因為最為直接原因,經濟,而去一味的委屈自己,殊不知這是會導致心理上的扭曲與自我否認。

心理扭曲:倘若人一直處於壓力狀態,那麼心理上就會一次次的“胡思亂想”。壓力之下就會產生負情緒,如頹廢、悲觀等等,那麼長期的負情緒,就會有意無意活著心理扭曲造成的另一面,沉迷酒色或毫無奮鬥之心。

自我否認:當內心不斷產生的負情緒造成的心理扭曲,就會出現自我否認的行為,“我不行的”、“對不起,我做不到”,這種有著自我安慰的理由,其實自己內心也是非常清楚是頹廢行為,但又總是忍不住。

“心理扭曲”與“自我否認”是最為影響我們想要為自己活著的原因,基於生活狀態與自我思想沒人得到突破情況之下,才會如此。

人在活著過程總能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不斷被同化或是自我頹廢。那句“初生牛犢不怕虎”與“人到中年不如狗”更是鮮明的嘲諷對比,或許我們為自己活著時候,需要的是“勇氣”。

只有勇氣,才能去面對與直視生活,不管是開心也好,悲傷也罷,那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也只能鼓起勇氣,坦然面對它的磨練,助力自身成長。而不是《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知壽,不敢直視,就只有那個攢100萬的目標,顯然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人生活著樣子,是活著或為自己而活。但是在《一個人的好天氣》裡,我不曾讀到知壽有愛自己的感覺,顯然她只是單純想“活著”。那這樣子的人如何會有好生活呢?短短的141頁,寫滿了她的平淡如水與無奈。

時間在她面前,只是個數字,或許在工作和情感的波動,讓她覺得時間是個枷鎖了,她走不出時間的概念。但,有另一個小說角色“吟子”,成功展現活著與時間的關係。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02、【走出時間,我們的內心渴望是“吟子”】:活著與時間的關係,時間的悲哀是無法走心與不面對的空虛感。

青山七惠在《一個人的好天氣》裡,描寫了另一個角色,那就是吟子。比起白開水生活的知壽,那麼吟子是熱情奔放的生活態度。這樣子的對比,讓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且形成強烈的兩極化生活態度。不可否認的是,比起知壽的活著,吟子更容易吸引到我的目光,她的魅力更勝任女主人公知壽。

好吧,我承認在活著的態度上,更喜歡吟子的積極向上。再《一個人的好天氣》裡,兩人偶然的一段對話頗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注意,原話是這樣子的:

知壽:"我想趁現在把空虛都用光了,老了就不會再空虛了。"


吟子:"知壽,可不能在年輕時都用光了,要是隻留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紀,就怕死了。"

這是《一個人的好天氣》一次平淡無奇的對話,卻成為我最為印象的一段對話,引發了對時間的思考,其背後是活著與時間的關係:時間帶給生活中的“空虛”。

有人說過歲月可長可短,長的是充實渡過,短的是庸庸碌碌。是的,不管是為別人而“活著”或是為自己活著,以便更好的愛別人。我們在時間裡,內心總能察覺到,那若隱若現的“空虛”感,不知道從何而來,但卻能時刻影響我們的生活。於是,我們有了這樣子的疑問:

有些人看著朋友非常之多,可夜深人靜的時候,真正能聊心有幾個人呢?有些人看著親情非常之團結,可真正的有多少呢?再是看似美滿幸福的婚姻,多少人最終走向破裂呢?

其實,這些疑問我們時常都會在思考,到底我們是在時間活著,還是時間在替我們活著呢?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空虛感。最為強烈的感覺是,幾百個人的通訊錄,在傷心難過時,也不知道打電話給誰。我想這是最為直接與殘酷的空虛,其實自己也不想讓自己空虛,只是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去面對“時間概念”帶給我們的空虛感。

如果說最具說服力,來演繹“活著”裡的感覺,那就是時間。那麼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改變我們的同時,就會帶來因無法走心,給予的空虛感覺,讓我們繼續不得不勇敢面對生活。

就比如《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知壽,在我看來,時間在她面前,只是個數字。要不是工作和情感的波動,她才有所察覺,自己需要改變與勇敢面對生活。或許這時候的難過與無助,不去改變的她,時間對其來說是枷鎖。————“數字”與“枷鎖”等於【時間概念】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因為時間的“數字”賦予每個人,都有著成長。但同時的是人與人之間不能像小時候那麼單純了,很難做到坦誠相對。就算是別人的坦誠相對,我們也會不由得去思考其背後目的,這就是時間給予的“枷鎖”。我覺得,這是“時間概念”給我們數字裡的成長,同時又賦予少許枷鎖的悲哀,來源於彼此活著,都無法太過於走心。

基於時間概念的基礎:時間是公平的,都是24小時,但又是不公平的,每個人在這24小時做著不一樣的事,從而去成長起來。可悲的是,成長我們已經無法走心或用心了,活著的時候,經歷社會生活後的內心總是因為無法用心對待人或事,也就慢慢堆積空虛感。

然而有些人在這些空虛感面前,卻迷失了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沉迷眼前無法自拔。這時候的內心是驚慌失措的,也就有了類似“吟子”的精神寄託:把吟子那熱情奔放的活著態度,寄託在自己孩子身上;或是尋找類似吟子的伴侶。

所以,時間概念所帶來的空虛感,會讓我們在生活中有意無意去精神寄託,會把自己缺失的一面放到別人身上。

《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吟子是積極向上的,她能成功在時間概念裡,保持著熱情奔放的態度。這個充滿魅力的角色,儘管不是主角,但她顯然成為了知壽的羨慕對象。

當然了,這也就是我十分羨慕《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吟子,我們已經無法走出時間,我們的內心渴望是“吟子”。即使無法成為吟子,也想要有著精神寄託的替代品。可事實上,我們活著越來越像“知壽”了。

那麼,活著的樣子,就如何走出時間呢?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03、走出時間,活著自己的樣子,與物質無太大關聯。

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故事很簡單也很樸實,讀起來讓不少覺得昏昏欲睡。但它背後深刻告訴了我們,活著的樣子。是為別人而活,還是或為自己呢?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同樣的時間會帶來成長與空虛感,那我們就去嘗試走出時間。

①、活成“知壽”的我們:生活與自由的靈魂,是控制生活的態度,不偏離軌道。

《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知壽原本是個渾渾噩噩過一生的人,要不是工作和情感波動,她的一生也就那樣了,淡而無味。這個才是我們所動容的,逐漸活成了“知壽”,因為我們失去了生活與自由的靈魂。

主演過《安娜卡列尼娜》的蘇菲·瑪索對“生活與自由的靈魂”有著深刻的理解,她曾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人們太容易被這種速度控制,偏離自己原來的軌道。我夢想的生活是可以隨時放下一切,退回自己的世界,享受安靜和幸福。每個靈魂都該是自由的,不受任何人的限制。”

這是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句話,顯然活成“知壽”的我們,身上都會揹負著夢想。這來源世界變化太快,我們被這樣子的速度所控制,滋生出各種各樣的夢想,但其背後就是慾望,這恰恰就偏離了自己原來的世界,為世界與夢想奔波勞碌。其實,老去的我們再回首過來,也就發現這一生都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多少。值與不值,也就說不通了。或許將來《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知壽”會後悔那麼庸庸碌碌一生。

但唯一說的通是內心還是會有一絲絲的後悔,後悔沒有活成自己的樣子。因夢想讓生活失去了自由,別總拿什麼經濟等藉口來安慰自己。就算是有了婚姻,自由的人終究會去控制生活的態度,不偏離軌道,這與物質無太大關聯。

物質是可以束縛行動的自由,但始終束縛不了那嚮往自由的精神,苦中作樂的人依舊不少。儘管是貧窮的,還是會帶著控制生活的態度:是積極向上,或是庸碌與墮落,再或是隨風飄零的甘願平淡,這三大生活態度。

縱看下來,其實也是取決於自己,沒人逼迫我們活成什麼樣,是我們想要活成什麼樣子。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一個朋友,她的經濟不好,但她的衣服永遠很乾淨,走路昂首挺胸的自信,似乎物質的貧窮沒有絲毫影響到她。這是我所羨慕的,一個活成自己樣子的人。

同樣的,活成“知壽”的我們,羨慕吟子已經無太大作用了,但還是要去善良與誠實對待時間,不去遺忘自己最初的樣子。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②、羨慕“吟子”的我們:生活最需要的樣子,善良與誠實對待時間,不去用光空虛,更好的珍惜。

《一個人的好天氣》另一個女主人公吟子的熱情奔放,相反過來性格的人。這是我們所羨慕的,但要是做到她那樣子的人,是很難的,我們的活法已經定型了。那與其羨慕吟子已是無太大作用,但還是要去善良與誠實對待時間。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指明“生活最需要的樣子”,寫道:“我們首先應該善良,其次要誠實,在其次是以後永遠不要相互遺忘。”

同樣的,我們對待時間也是如此。帶給我們成長的時間,儘管有著莫名空虛感,難以逃脫。但還是要去善良與誠實對待時間。

善良對待時間:不應時間給予的困難,去埋怨時間,然而頹廢自己,浪費時間。我們在開始決定浪費時間的時候,那就是浪費生命的開端,奮鬥也就越來越遙遠。時間會在未來,給予等同的貧窮與後悔。所以,請善良對待自己的時間,它給的困難,是為了讓其更好的成長起來,勇於面對未來。

誠實對待時間:時間所帶來的莫名空虛,除了浪費,還有一種特有趣與常見的心態,就是“自欺欺人”。一個連自己都欺騙的人,時間也會給予看似美好的“欺騙式結果”。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而已。這樣子的人活著,騙著自己,很常見也可悲。所以,誠實對待自己的時間,清醒看懂活著的真正意義上的時間。

善良、誠實對待時間,讀者在《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看到的是知壽是在浪費時間,自欺欺人的平淡麻木生活著;吟子看懂與正確對待時間給予的空虛感,就是那句“可不能在年輕時都用光了,要是隻留下愉快的事,上了年紀,就怕死了。”

這是一句平淡無奇的話,留下了深刻印象。是的,年輕的時候,就不應該用光“空虛”。聽著似乎很矛盾,但它的最為直接意義是,我們在漫長歲月還是會空虛的。相反只留下愉快的回憶時候,我們就有了顧慮,或許準確的說是“怕死”。

時間的盡頭是死亡,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儘管有著“人固有一死”之說,但真正死亡的到來,每個人的內心還是會隱隱約約“怕死”,去害怕死亡。尤其是大富大貴之人,他們更是談戀這個世界。當內心有著空虛的矛盾存在,那麼活著的最終終點【死亡】,對他們來說,是種自我活著最美好的結局。

因為有著空虛,潛意識是害怕失去更多,在負重前行的歲月,才會更加拼命珍惜身邊慢慢減少的人。空虛的存在,是非常引起人們內心的【珍惜感】,為自己的活著人生添加完美的色彩,那死亡來臨的時候,還有何懼怕的呢?我想是沒有多少了,珍惜的背後是減少遺憾。

所以,空虛感的存在,是引發珍惜感,從而減少遺憾。

這也是《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吟子最大的魅力:理性對待時間裡的空虛感,不去用光,反利用空虛感去引發內心潛在的珍惜,去珍惜別人與活著。這是因為吟子成為了自己。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③、在時間的循環面前,是成為自己。

一部平淡無奇的,如白開水的小說,《一個人的好天氣》,是一部偶然在豆瓣所看到的熱門書籍。看了很久,對比了知壽與吟子兩人,思索了一番,才發現兩人最大的區別是“成與不成為自己。”

之所以有這樣子的認同,還是要先說起作者青山七惠創作《一個人的好天氣》的靈感說起,她之所以寫作該作品,是想告訴日本的年輕一代--只要肯邁出第一步,自然會有出路,而這一切源於“飛特族”

所謂的飛特族,是指的是短期僱工,但不願意全職、寧可四處打工的自由職業者,沒有社保,沒有醫療,一切看起來都是沒有保障的,並且不獨立,無主見,隨波逐流的人生狀態。

我覺得這樣子的飛特族人生狀態,和做工廠非常的相似。有個朋友在年輕時候在廠裡做事,做了兩年多,後來毅然跳出工廠,出去學手藝了。

她說的話印象最為深刻,這樣子說道:“我在廠裡做事,14個小時,幾乎是睜開眼是上班,深夜下班,閉眼就是睡覺。這樣子的狀態,讓我覺得我是死了,完全沒有一點點的思想,就如同布偶一般,這才毅然出來學手藝。”

“成為自己”的想法,似乎聽著很可笑。但生活在負重前行的我們,還有幾個人可以成為自己呢?就算是工廠或是任何職場,能成為真正自己的人不多。拋開任何的困難與經歷不說,因為時間的循環,就能讓我們不堪一擊。

關於【時間的循環】最後的結局是:因日出而落日落而息,每天的如機械般工作,我們的行為與內心,已經在潛意識裡慢慢偏移與轉變了,可糟糕一面,也可是美好。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最初的樣子,活成自己都不清楚的樣子,更別提理想中的自己。

是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個理想中的自己,有個幸福美滿的愛情,或是事業有成。但在此之前,是要真正能保持專注力,去追求活著的理想自己。然而我們看到不少是隨波逐流的人生狀態:不獨立,無主見,甚至是沒有活著的保障。

就比如《一個人的好天氣》裡的知壽,也只是在經歷工作和感情的波動,才會突然醒悟,原來自己活成了不像自己的樣子。

這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總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輩子是自己活成了不像自己的樣子,這一切的一切也是時間安排的。它並沒有強迫什麼,更多的是我們心甘情願的同化或捨棄理想裡的自己。

所以,儘量去保持自己的最初樣子,去用能力努力成為自己所想要的樣子。同時隨時去抵抗,那時間如溫水煮青蛙般的循環,它有著滴水穿石的滲透改變一個人。那麼就在時間的循環面前,去成為自己

復讀很多遍的《一個人的好天氣》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改變,也可來自時間的慢慢循環而偏移與轉化,同時滋生出空虛感,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豆瓣7.5《一個人的好天氣》:活著的樣子,就需要走出時間


這是一本被人稱為“白開水生活”的《一個人的好天氣》,卻對時間最好的解釋:【空虛】。這也是在讀到這邊書籍時候,才能發現,原來我們已經掌控不住自己的時間了。

因為時間在滲透改變著我們,去成長,有空虛,但還是要善良與誠實對待它。它的存在是為了生活有著自由的靈魂,慢慢去控制生活的態度,不偏離軌道。

所以,《一個人的好天氣》,走出時間,首先成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