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1997年,他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

2011年,經過11年的漫長煎熬,他又成功實現了潛艇的聲隱身試驗。作為我國水聲工程領域知名專家、水下矢量聲學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先行者,他長期從事水聲工程領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在矢量聲吶技術、潛艇聲隱身技術,尤其是潛艇輻射噪聲測量、噪聲源識別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為我國聲吶技術和水中兵器聲隱身工程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2019年5月26日,《光明日報》"光明學人"專版以整版對他進行了報道。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楊德森,1957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1982年1月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系,1998年獲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科博士學位。

1978年,楊德森被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現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系錄取,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水聲專業。由此,楊德森開啟了與水聲領域緊密相連的漫長學習研究生涯,併成為其奮鬥一生的事業。

20世紀80年代末,船舶工業遇冷,出國下海成為潮流,楊德森周圍很多人都離開了水聲。也有人來勸他離開:"水聲專業難,面向又窄,既辛苦,又不掙錢,別搞了,轉行吧。"楊德森委婉地說:"經商,我可能不太行。還是在高校裡踏踏實實做點事吧。"研究水聲領域科學,就成了楊德森一直潛心在做的事。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1997年,楊德森帶領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吶,建立了水下聲場的矢量探測模式,矢量聲吶由此誕生。

矢量聲吶的重量、體積和能耗遠低於普通聲吶,而目標偵測信噪比卻高於普通聲吶10分貝以上。它成為新型聲吶技術的重要支撐,其誕生也使我國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矢量技術以其難以估量的社會與軍事效益,被稱為"二十世紀中國水聲界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使我國聲吶技術產生了革命性進步"。

1999年,楊德森到美國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研修。所裡有一艘很出名的實驗船KNORR號,這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但是由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使用的實驗船,就停靠在楊德森工作的大院碼頭裡,平時有軍人在周圍站崗。楊德森一直很想去船上看看,他就試探性地問當地華人:"我能不能上船?"得到回覆是"你得打報告,但不一定能批准"。那時楊德森就感覺到,在這裡他永遠只能站在欄杆之外,無法進入核心層。

因此,雖然身邊很多人選擇留在國外工作,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國了,並深刻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幸福與成就,是不可能脫離祖國的。在楊德森的血脈裡早已已經融入了哈軍工的精神基因:

人的理想,要與祖國的需要緊密相連。我們的事業,就是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急需服務,國家需要我們在哪裡,我們就要把自己釘在哪裡。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2001年,我國海軍決定為矢量聲吶技術開展一次實艇考核。楊德森團隊在青島某碼頭的山頂燈塔處裝起一個僅能容下幾張桌子的板房,用來接收海上測量傳回的無線電信號,除了做試驗的幾個人有凳子,其他人只能站在山坡上。團隊每天清晨上山、晚上回來,幾個月的時間如同慢刀割肉,在一段上不去的坡路上煎熬。

最後一天正式考核前,楊德森看著已經累得黑瘦的團隊成員,忍不住說了一句:"這次試驗不成功,我就從這裡跳下去!"考核全程由軍方操作,不允許科研人員參與,一個團隊奮鬥了幾年的心血,要在幾個小時內收到"生死判決"。那短短的幾十分鐘,比幾年還要漫長。

當矢量聲吶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屏幕上,團隊一下子沸騰了,憋了幾年透不過來的氣一瞬間在海風之中吐了出來。這次試驗的成功是中國水聲由標量邁向矢量的里程碑。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楊德森的恩師楊士莪院士評價楊德森:"楊德森就是有那麼一種韌勁兒,能堅持到底。"1992年開始,楊德森就試圖用一種新方法實現潛艇的聲隱身。但苦於測不出理想數據,讓這個問題一困就是11年。團隊的其他成員都忍不住勸楊德森:"楊老師,這不行啊,算了吧。"2011年年初,楊德森一狠心,和大家商量:"咱們最後再堅持一次,到松花湖做湖試,如果還不成功,我向你們保證這個項目至此結束,這個方向我們就不做了。"誰也沒想到,外場的最後一次試驗竟然瞬間成功了,面對著漂亮的試驗結果跳動在屏幕上,在場的所有團隊成員一時間目瞪口呆,11年的漫長煎熬,瞬間轉化為幸福的動力。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2012年1月,為了讓矢量水聲技術能夠實現走向深海,水密問題成了其巨大的障礙,這也讓楊德森團隊為這個問題困擾了半年之久,卻始終得不到解決。有一天,楊德森從家裡走路上班,路過學校操場,突然想到大家始終在思考異種材料之間的水密,為什麼不乾脆換個思路,從全系統的角度整體解決水密問題。結果,新方案僅用了一天時間,就解決了糾纏半年之久的水密問題。

2016年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5年院士增選結果,楊德森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他義無反顧回國,突破關鍵技術填補空白

楊德森說,做科研沒有什麼神力和幸運,也沒有上帝的門和窗子,能吃苦是前提,能坐住冷板凳、能堅持是王道,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一點,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旁邊的路也能走。能做成一點事的人,就是堅持到最後的那個。楊德森院士不但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更體現著哈工程人志存高遠、拳拳報國的深沉情懷。

關注"遇見哈工程"頭條號,獲取關於"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哈爾濱工程大學官微、官網、本科招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