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古為“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境內有滕、薛、小邾三國;昌慮、靈邱、歡城、戚城(一說鬱郎)和湖陵“五邑”。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小邾國雖然是古滕三國中歷史最短的國家,但它確是最具傳奇故事的國家。

說到小邾國之前,各位看官,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它的母國——鄒城的古邾國曆史。

相傳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於鬼方氏妹,名曰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晏安,為曹姓之祖。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晏安五世孫挾於邾,《世本》稱“邾挾”或“曹挾”,為邾國之開國始祖。

邾國,周代東方著名方國之一,是魯國的一個附屬國。邾國雖然自周初立國,但直到春秋時期的邾君克(儀父)之時都沒受周天子冊封,無爵位,其國君只稱“邾君”;安的十二世孫邾君克時已經是春秋時期,在齊桓公的奏請下,周天子冊封邾為子爵,邾君始稱邾子,位列於諸侯。

邾國是子爵國,邾,古稱邾婁,魯穆公在位時(公元前372——前289年),依據“邾婁”的合音拼為“鄒”,始改邾為“鄒”,改邾繹山為“嶧山”(見《漢書》)。這也是鄒城的來歷。

邾國建都於邾(今山東鄒城東北、曲阜東南),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市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據《左傳》、《史記》、《漢書》等古籍載: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遷於嶧,至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公元前261至256年間),在此建都350餘年。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邾分三國”源於一場冤案,故事還得從頭說起。曹俠在殷商末期成為邾婁部落的統領,初始受封於殷,成為邾地之君。周滅商後,在周公東征時,曹俠率眾歸周,被分封在邾國,國土面積大約30平方公里。經過兩百年擴張,到第七代國君夷父顏時,邾國已由一個小國漸趨強大,緊追齊、魯。

夷父名克,字顏,史稱邾子夷父或邾顏公。當時齊國推行霸業,夷父顏積極響應,奔走於滕、薛等國,引起魯國不滿,魯國藉故向周王誣告夷父顏。夷父顏遭陷害被誅殺後,周王命夷父顏的同母弟叔術代理邾國君位。叔術代位十多年後,夷父顏的冤案得以平反,諡號邾武公。

邾武公有二子,長子邾夏父,次子邾友父(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冤案昭雪後,代國君叔術將國君之位還讓給夷父顏的長子夏父,自己移居於濫(今滕州市東南),建立濫國。夷父顏在世時,其次子友父被周王封於郳(城名用“郳”,姓用“倪”),史稱小邾。

關於“邾分三國”的歷史有幾個版本,下面兩個有史可查,簡單明瞭。

曹俠之後,其子曹非繼立。之後的世系為:曹非生曹成,曹成生曹車輔,曹車輔生曹將生,曹將生生曹訾父,曹訾父生夷父顏。夷父顏亦即曹顏,夷父是他的字。曹顏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國君。時值西周末年,曹顏因有功於周王室,周王室封其少子曹肥於郳(今山東滕州東)為附庸,初稱郳國, 友立國的 城此後也呼為“土城”,(滕州至今還有這個地名,就在濱江小區所在地)後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郳君曹肥曾孫曹犁因有功,被封為小邾子。

後曹顏因為幫助魯公子伯御叛亂篡位,被周宣王誅殺,其弟叔術被立為邾君。叔術為人仁義,將君位讓給了長大成人的曹顏之子夏父,自己出居於濫國(今山東滕州東南羊莊鎮土城村)。故邾與小邾、濫國史稱“三邾”。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邾國的始封之君名為邾俠,或者叫曹俠也可以。《春秋釋例》中記載:“邾即安之後也,周武王封其苗裔邾俠為附庸,居邾。”這之後邾國經過數代的繁衍,一直到邾顏(邾夷父)的時候,“夷父顏有功於周,其子友別封為附庸,居邾”(《春秋釋例》)。邾顏的次子友(友父),名肥,就另外得到一塊封地,在郳[ní](今滕州東)這個地方,也是作為大國的附庸國。 邾肥封地之後沒幾年,邾夷父捲入了魯國的王位紛爭中,被殺掉了。夷父的妻子嫗盈嫁給了為夷父報仇的叔術,並育有一子。《公羊傳》中記載,叔術擔心自己的兒子長大後與夷父的長子邾夏父爭國,就自請分邾國五分之一的國土出來,在濫這個地方自立了一個小國,這就是濫國(今滕州東南羊莊鎮土城村)。至此,最早的邾國就分成了邾國、小邾(郳)國和濫國三個國家,史稱“邾分三國”。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友父的曾孫犁來為第四代國君時,始東遷四十週裡建城立國(今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城初名犁來城、郳(倪)犁城,其後也被呼為郳(倪)城。公元前653年,郳(倪)犁來始得周王之命晉封“子”爵。倪犁來晉爵後,與母國邾國爵位相同,而且是同宗之國,為表示自己的國家由同宗邾國分立而建,國號又有區分,郳(倪)犁來更改國號,把郳(倪)國更名為小邾國。自友父到 犁來,四代國君才始稱小邾子,郳(倪)犁來城也開始俗稱為小邾城。由於戰爭的原因,小邾國史——《小邾春秋》失傳,《滕縣誌·小邾世家》一文是依據《春秋》、《左傳》、《公羊傳》及戰國以後的諸史書集纂而成,且標明郳(倪)城的地理位置,同時還吸納了魯國《陋巷志》的內容。千百年來,史學界、地方誌學界對這段歷史多有爭議,甚至否定棗莊境內的小邾國及國君友父其人。為此,清道光《滕縣誌》專載了在郳犁城出土的《馬珍墓誌》為佐證。小邾國自友父到他的曾孫 犁來,倪犁來之孫小邾穆公,穆公之孫惠公,惠公在位時春秋結束進入戰國,惠公以下六世被楚國所滅。這期間,小邾國共襲傳十四代國君,滅國時約在公元前325年以後。 小邾國也曾一度復國,不久又被魯國所滅亡。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千百年來,史志學界對小邾子友封國及其姓氏起源眾說各異,其中有“邾顏封子肥於倪”說,有姓氏源於魯國國君伯禽後裔一支即“姬姓起源”說,有“ 城在昌慮、承縣之東北”說等等。近代又出現了“三邾炎帝后裔”說,《三邾疆邑圖》繪製“城國東移”說,把小邾國的城邑、國土地劃給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滕。據《左傳》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記載:“冬、十月,邾人、莒人伐 。臧紇侵邾,敗於狐駘。”狐駘今名木石,是滕州市東南15公里的一個鎮。另據1969年秋在滕縣木石鎮東臺村出土的杞伯鼎,郭沫若考證為杞國國君謀娶公贈與小邾的信物,證明這裡是小邾國。1984年滕縣撤縣建市,滕州市區就坐落在小邾國的西部邊緣位置,北魏時始建蕃(滕)縣城的玉皇廟古蹟,今仍在市區內鐵路西的通衢街北側,那裡才是春秋戰國時期滕國最東部邊境。近查閱《辭海》(1989年版),在“ 小邾國”的詞條下有兩說:一是“開國君主邾文公之子友(一說肥)封於 ,在今山東滕縣東”說;另是“在棗莊市西北”說。前說的地理位置年代久遠,與魯國《陋巷志》及歷代版本的《滕縣誌》相吻合,只是著作人把邾文公與顏友誤著為父子關係,其實應為兄弟關係,邾武公才是邾文公和小邾子顏友的父親。致於“邾武公封子肥”說,唐代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莊公五年《疏》雲:“《世本》言肥,杜《譜》言友,當為一人。”據東江考古發現,封友之說當為信史。另說“ 在棗莊市西北‘,是指的犁城,與滕縣城東的 城不是一座城。郳 城是小邾國前期稱 國時的都城,小邾城是 犁來改國號後另建的小邾國中後期的都城。不應混為一談,以偏代全。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小邾(郳)國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地處齊、魯、宋、楚等大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小邾(郳)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大體範圍為現在的山亭區全部,東達蒼山縣西部,北達平邑縣、費縣南緣,西達滕州市中部,南達嶧城區,南北長約55公里,東西寬約45公里,總面積約2475平方公里。。 明代萬曆二十四年《兗州府志》載有地圖、文字,即當今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東江村。

楚宣王在位時(另一說是楚考烈王公元前255年)(公元前369——前340年)滅邾、小邾,掠走了“二邾”的遺民南遷邾城(今湖北黃岡市北郊黃州禹王城遺址)

小邾子友生前酷愛研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據《公羊傳》記載,友在倪立國後,對外默默無聞,對內則修國政,辦國學,實施以文治國的方略,直到曾孫 犁來時才名顯於諸侯大國。公元前525年,友的六世孫小邾穆公朝魯,魯昭公設宴款待。席間,魯國大夫季平子賦《采菽》詩,穆公賦《菁菁者莪》以和對。魯大夫叔孫昭子說:沒有這樣的人治國,國家怎能治理呢。這期間,小邾文化播揚遐邇,國家繁榮。穆公字舉,在位四十一年,是小邾國在位最長的一代國君。此時遠近諸侯國派使臣來這裡交往,各國學子也紛紛奔這裡求學,小邾國人也分別去魯、齊、宋、楚等國去做官。春秋末戰國初,國人墨子也曾去宋國為大夫,回國後定居狐駘,即今滕州市木石,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公輸般世稱魯班,傳工匠技藝也先後去過魯、楚等國。

小邾子友的庶子爽去魯國為大夫,後世子孫多為魯國的大夫、士卿。爽的裔孫顏回拜孔子為師,孔子盛讚其賢,世尊為顏子,後封為復聖。魯國《陋巷志》載:顏回是顏友的第十八代孫。東江考古發現:顏爽卒葬其父顏友墓左前方,隨葬物品二鼎、一釜、四鬲、二陶罐,屬大夫禮制。青銅釜上有銘文:“邾友父媵其子爽曹寶鬲其眉壽永寶用”。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有高弟子七十二人,其中八位是顏姓。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在《顏氏家廟碑》中曰:“孔門八顏,皆 出也”。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昌慮城在今滕州市東南60餘里,即今滕州羊莊鎮境內,為三邾之一的濫國所在地。昌慮為漢時所設縣,轄於東海郡,後漢、晉因之,隋開皇六年曾於此處置滕縣,後廢。今山亭西集鎮東暨村恰位於昌慮故城東北不到20裡。經實地考察,東暨村有一高臺地,當地村民俗稱“梁王城”,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臺地的斷壁和地面上散見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罐、鬲足、簡瓦等;土層中含有陶片、獸骨、紅繞土和灰坑等,該遺址西稍偏南距濫邑國故址約10公里。另外,《嶧縣誌》卷首《嶧境輿地全圖》,在西暨稍東位置明確標有“郳黎來城”,且縣誌曾收錄唐代馬君碑(公元679年)載,與夫人“合窆於相宅東北二里郳犁城東”。據此可知,在唐代初期,西暨梁王城一帶稱作郳犁城。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明代萬曆十三年(1585年)續修的《滕縣誌》,是迄今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書。1938年日軍侵華,3月滕縣城失守,其後萬曆縣誌失傳。1984年秋續修縣誌時,通過學術交流,才從日本尊經閱文庫交換膠捲複製成書,終使萬曆縣誌迴歸故土。萬曆縣誌的主修是滕縣人御史王元賓,他卸任後在縣城東龍泉塔東側建茹芝園別墅居住,與倪城僅有荊河一水之隔,直線距離不足一里,對這裡他是十分清楚的。修縣誌期間,王元賓捐出家藏古籍兩千部供查證使用,且參照前代的古本《滕志》、曲阜縣《陋巷志》。兩年後縣誌稿寫成,知縣楊承父閱後喜不自勝,遂作序付梓印刷。萬曆縣誌在文字敘述中仍沿用古“ 郳”字,地圖繪製為“倪”城,其後歷代續修縣誌一直沿用至今。到清代中後期,史志界有人開始懷疑滕、薛、小邾三國的歷史沿革與國都的位置,後經多代人的研究考證,才使滕、薛走出爭議,山東省、國家主管部門先後以“滕國故城遺址”、“薛國故城遺址”立文物碑加以保護,而 郳國故城、小邾國故城至今仍懸而未決。邾友父陵墓在東江村發掘,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轟動,海內外人士及廣大民眾拭目以待東江考古的有關訊息,企盼倪國故城、小邾國故城早日定論。

插播一段歷史

公元前517年,濫國大夫黑肱棄濫奔魯時,濫國國勢開始衰微, 其後被滅亡。當初,夷父顏娶盈姓女生盱及夏父,盱又名侉。夏父即位後,侉遷 ,在 城北建莊園名侉莊,故址在今滕州市區東北二里,滕(州)平(邑)公路北側一里,其後戰亂人去園空,他姓氏遷來定居,至今仍名侉莊。夷父顏蒙冤,友悲痛至極,遂以父字為氏始稱顏友,倪城成為顏氏的發祥地。友的七世孫、小邾穆公的公子 甲在宋國為大夫,華向之亂後奔鄭國,其後子孫以倪為氏,稱倪氏,倪城也成為倪姓的發源地。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關於小邾國遺址的發現非常有戲劇性。

某年清晨,天矇矇亮,棗莊山亭區山城街道東江村的集市這一天顯得比往常更為熱鬧。東江村村民梁志祥手裡的一件殘破的青銅器引起了大夥的關注。他絲毫沒察覺,幾名別有用心的人正虎視眈眈的盯著他手裡的東西。梁志祥並不知道自己刨回來的玩意兒是個寶物,可走私販賣文物的盜墓賊們一看就知道。此刻,他們不僅瞄上了梁志祥手中這件青銅器,並且嗅覺敏銳地意識到,這片土地非同尋常。 畢仲弁簠 ,就是村民梁志祥手中的器物(據棗莊市博物館館長李光雨說這件器物叫青銅簠,是祭祀用品)他以一萬五千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名盜墓賊,豈料這夥盜墓賊為了這件飯盒大小的青銅器發生內訌,進而引發火拼,並重傷一人。一件小小的青銅器為什麼會招來蜂擁而至的盜墓賊,他們又為何對這片土地展開瘋狂地挖掘呢?梁志祥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腳下天天踩著的土地,竟然挖出這樣一件寶貝,然而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片土地下還埋藏著一個沉睡千年的秘密。山東省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們一直千方百計想要尋找一個消失已久的國度,那正是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多次提到過的小邾國。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這件事發生半個月後,棗莊市文物辦的主任範欽眾在深夜裡接到了當地文化站站長的電話,電話裡傳來了一個讓他震驚的消息,他說有人用在村子裡挖出的青銅器買了一輛汽車。這種情況下引起了範主任很大的懷疑,緊接著聯繫了博物館的李館長。當李館長趕到東江村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已經有三個墓被完全盜完了,只剩下了一座殘墓。原來聞風而來的盜墓分子已經搶先了一步,這裡已經被挖的亂七八糟,三個大大的墓坑已經赤裸裸地暴露在李館長面前。李館長緊接著申請進行搶救式發掘,共清理了墓葬3座,其中一座是小邾國第一代國君邾友父之墓,3座墓葬共出土隨葬品103件,其中青銅器73件(24件有銘文)。最後經考證,該墓群為春秋時期小邾國貴族墓地。

不久後,棗莊市山亭區公安分局正式立案偵查盜掘小邾國國君墓一案,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先後抓獲涉嫌盜掘,倒賣小邾國文物的犯罪嫌疑人19名,追回被盜國家一級文物19件,二級文物12件。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小邾子友卒後,其後裔相傳“葬之東山”,究竟何處,無人知曉。2002年6、7月間,棗莊市博物館在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下,對山亭區東江村春秋古墓群進行了搶救性地發掘,終於發現了小邾子顏友陵墓及其親屬的墓葬。邾友父陵墓位於山亭區東江村南一里。二十多年前,這裡原是一座十幾米高的高大土丘,當地人世代相傳叫“城頂”,城頂的下部是“寶城”(即墳冢),填河造地時剷平了土丘,還在寶城的南面發現了青銅祭器、鹿角、獸骨。這期間,東江村也北遷一里建村,騰出了這片土地改作農田,後來村民取土時發現了寶城下面的古墓群。古墓群被髮掘後,出土青銅器、陶器共七十三件,其中24件青銅器有銘文,銘文記載了墓主的姓名等,這在地方古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棗莊日報、魯南晨刊》、山東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也相繼作了報道,東江考古遂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東江村出土的103件文物,揭開了小邾國神秘的面紗。專家經過兩年的考證後初步確認,位於山亭區東江村的東江遺址,就是始建於約3000年前的諸侯國小邾國的墓葬區所在,從而也就確定了小邾國的都城所在地山亭東江村。小邾國的墓葬區所在雖在東江村,明清各版《滕縣誌》皆記載此為“靴頭城”。此地古遺蹟眾多,土地表面有很多磚瓦碎礫,加之此地有建設國都的條件。而在古時候,國君有把墓葬埋葬在都城內的習慣,從而也就確立了山亭區山城街道辦事處東江村這個地方就是小邾國都所在地。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滕州市小邾國變遷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小邾國(今棗莊山亭)人,一說魯國都君莊(今山東肥城石橫鎮東衡魚村)人。 史學家。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為炎帝后裔,是姜子牙的子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小邾(郳)國,定居東蔇。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鉅著。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因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故後人亦稱盲左。左丘明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夠寫出《左傳》的史學鉅著也就不難理解了。《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