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教育家,革命家,也是我國文壇史上的殿堂級人物。

抗戰時期,魯迅用自己的筆被判了無數的妖魔鬼怪,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氣節。

然而,這樣的一位當代大家,他的裝扮外表裝扮上卻很是隨意。

以至於第一次初登北大學堂時被人笑話,引得學生,哈哈大笑。

可僅僅十分鐘的時間,又讓在場的學生鴉雀無聲。

由取笑到震驚,再到之後的佩服。

人們明白了,相比於一個人的外表,一個人的精神豐富才是真正的財富。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文壇巨人首次登堂遭恥笑

1920年,此時的魯迅已經是中國文壇上的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而也就是在這一年,他受北大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任教,擔任講師。

要知道,講師這個職稱相當於實習教師,甚至還有些不如。

然而,魯迅卻並不在乎這些,他所看中的是能夠將思想傳播,是能把學生教好。

讓這些學生成為國家的棟樑,像其他的名利,他並沒有過多的計較。

而他的第一堂課就是《中國小說史略》,在魯迅剛剛步入講堂時。

只看見臺下的學生在七嘴八舌的議論,時不時的看魯迅一眼。

之後又開始和身邊的同學竊竊私語,原來他們是在議論魯迅的裝束。

當時的魯迅,身穿一件舊式長衫,襯衫上還有補丁,並且是非常粗略的布縫製而成的。

他的耳朵上彆著一支筆,按照北大的規定,衣冠不整者不得步入課堂。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魯迅的這身裝扮在他們的眼中看起來有些奇特。

而魯迅卻並沒有做過多的理會,他輕咳了一聲,開始了他講課的內容。

民國時期還未規定統一的普通話,魯迅的紹興版普通話引發了學生們的鬨堂大笑。

然而讓學生們驚訝的是,一般老師在遇到這種情況不說臉紅,多少也會有一些不自在。

然而今天的這位老師卻連眼皮都沒有抬一下,繼續他的講課。

學生們不禁對臺上的這位老師有了興趣,開始認真地聽了起來。

可沒想到僅僅十分鐘,學生們都長大了嘴巴。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魯迅說話鏗鏘有力,講課從不摻雜其他的東西,直接深入主題。

對文章的剖析都十分的準確,恰到好處,表達方式也是極具個人色彩。

學生們的嘴越張越大,他們沒有想到這位相貌平常的先生竟然這麼厲害。

然而無論他們怎麼想都想不起來,這位先生究竟是哪位?

下課鈴聲響起之後,學生們還沉浸在魯迅的課中,直到講完了最後一個知識點。

魯迅開口說出下課兩字,學生們才回過神來,片刻的安靜之後,臺下引起了連綿不斷的掌聲。

對於這位教師,他們的心底,泛起了深深的尊重。

後來,每到魯迅的課,臺下都是座無虛席,甚至是有些其他專業的人也慕名跑過來聽課。

直到後來,他們在報紙上看到魯迅的畫像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位,奇裝異服,口音濃重的老師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魯迅。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魯迅的一生

魯迅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是鬥士的一生。

出生在浙江紹興的魯迅,從小立志學醫,懸壺濟世。

然而,國難當頭,遠在日本的魯迅目睹了日俄戰爭的教育片中。

中國人被殺時表現出的麻木和愚昧,甚至在八國聯軍侵華記錄裡。

那些平民竟然幫助八國聯軍侵略者搬梯子,開城門。

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開始明白,此時的中國,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

精神上的麻木,阻礙了民族的發展,於是魯迅棄醫從文。

醫術只能醫治人的肉體,只有文學才能從根本上喚醒國人醫治那受傷的靈魂。

之後的日子裡,魯迅致力於文化解放運動,用他的筆,批判侵略者,批判愚昧的統治者。

他用一篇又一篇文章,一個又一個日夜。

挽救了無數處在迷茫中的勞苦大眾,有志青年們。

激發了他們心底的愛國情意,以國家為己任,成為了衡量自身的唯一標準。

他不喜名利,對於反動派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

即使在遭受到迫害時,也依然沒有放棄。

他換了一個又一個筆名,堅持著自身的理想。

因為有魯迅,所以國家不會亡!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他的葬禮舉國哀悼。

巴金等一系列文壇巨匠為他抬棺,深深的,對魯迅先生的去世感到遺憾。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永存心底的魯迅

近些年來,流傳出要將魯迅的作品在中學課本上刪掉的消息。

理由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有侷限性,並且晦暗難懂,不適合中學生學習。

而這一說法一出便引起了軒然大波,1000個人的心中有1000個魯迅。

魯迅的作品雖然晦澀難懂,然而更深的探索卻往往能讀出文中的樂趣。

那個時期的魯迅在北大任教,並且還擔任教育部委員。

可他卻不屑於同流合汙,為心存國家的學生群體頻頻發聲,寫文批判。

敢於揭露社會的弊端,批判封建制度的荼毒。

他是文學界的革命家,是精神上的救世主,他不畏強權,敢說敢寫。

他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是萬千勞苦大眾的化身。

他是穿透黑暗的一絲黎明,他是精神世界的億萬富翁。

受邀北大講學,從被笑話到全場鴉雀無聲,用了十分鐘

無論學習成績好壞,無論文理科生,他們或許不知道泰戈爾,或許不知道凌書華。

或許不瞭解老舍,不瞭解朱自清,然而卻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知道魯迅,不瞭解魯迅。

魯迅的作品彷彿都被他賦予了靈魂,每每讀到時,心中都會浮現出一個背影。

而那個背影,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魯迅,四海之內,5000年來也唯有一個魯迅。

他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寶,是若干年後,未來人眼中的李白。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魯迅先生。

而人們心中的那個魯迅先生,他的另一個名字,就叫做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