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也是我国文坛史上的殿堂级人物。

抗战时期,鲁迅用自己的笔被判了无数的妖魔鬼怪,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然而,这样的一位当代大家,他的装扮外表装扮上却很是随意。

以至于第一次初登北大学堂时被人笑话,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可仅仅十分钟的时间,又让在场的学生鸦雀无声。

由取笑到震惊,再到之后的佩服。

人们明白了,相比于一个人的外表,一个人的精神丰富才是真正的财富。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文坛巨人首次登堂遭耻笑

1920年,此时的鲁迅已经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任教,担任讲师。

要知道,讲师这个职称相当于实习教师,甚至还有些不如。

然而,鲁迅却并不在乎这些,他所看中的是能够将思想传播,是能把学生教好。

让这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像其他的名利,他并没有过多的计较。

而他的第一堂课就是《中国小说史略》,在鲁迅刚刚步入讲堂时。

只看见台下的学生在七嘴八舌的议论,时不时的看鲁迅一眼。

之后又开始和身边的同学窃窃私语,原来他们是在议论鲁迅的装束。

当时的鲁迅,身穿一件旧式长衫,衬衫上还有补丁,并且是非常粗略的布缝制而成的。

他的耳朵上别着一支笔,按照北大的规定,衣冠不整者不得步入课堂。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鲁迅的这身装扮在他们的眼中看起来有些奇特。

而鲁迅却并没有做过多的理会,他轻咳了一声,开始了他讲课的内容。

民国时期还未规定统一的普通话,鲁迅的绍兴版普通话引发了学生们的哄堂大笑。

然而让学生们惊讶的是,一般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不说脸红,多少也会有一些不自在。

然而今天的这位老师却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继续他的讲课。

学生们不禁对台上的这位老师有了兴趣,开始认真地听了起来。

可没想到仅仅十分钟,学生们都长大了嘴巴。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鲁迅说话铿锵有力,讲课从不掺杂其他的东西,直接深入主题。

对文章的剖析都十分的准确,恰到好处,表达方式也是极具个人色彩。

学生们的嘴越张越大,他们没有想到这位相貌平常的先生竟然这么厉害。

然而无论他们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位先生究竟是哪位?

下课铃声响起之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鲁迅的课中,直到讲完了最后一个知识点。

鲁迅开口说出下课两字,学生们才回过神来,片刻的安静之后,台下引起了连绵不断的掌声。

对于这位教师,他们的心底,泛起了深深的尊重。

后来,每到鲁迅的课,台下都是座无虚席,甚至是有些其他专业的人也慕名跑过来听课。

直到后来,他们在报纸上看到鲁迅的画像后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位,奇装异服,口音浓重的老师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鲁迅的一生

鲁迅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斗士的一生。

出生在浙江绍兴的鲁迅,从小立志学医,悬壶济世。

然而,国难当头,远在日本的鲁迅目睹了日俄战争的教育片中。

中国人被杀时表现出的麻木和愚昧,甚至在八国联军侵华记录里。

那些平民竟然帮助八国联军侵略者搬梯子,开城门。

这一幕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开始明白,此时的中国,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地步。

精神上的麻木,阻碍了民族的发展,于是鲁迅弃医从文。

医术只能医治人的肉体,只有文学才能从根本上唤醒国人医治那受伤的灵魂。

之后的日子里,鲁迅致力于文化解放运动,用他的笔,批判侵略者,批判愚昧的统治者。

他用一篇又一篇文章,一个又一个日夜。

挽救了无数处在迷茫中的劳苦大众,有志青年们。

激发了他们心底的爱国情意,以国家为己任,成为了衡量自身的唯一标准。

他不喜名利,对于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

即使在遭受到迫害时,也依然没有放弃。

他换了一个又一个笔名,坚持着自身的理想。

因为有鲁迅,所以国家不会亡!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他的葬礼举国哀悼。

巴金等一系列文坛巨匠为他抬棺,深深的,对鲁迅先生的去世感到遗憾。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永存心底的鲁迅

近些年来,流传出要将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课本上删掉的消息。

理由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有局限性,并且晦暗难懂,不适合中学生学习。

而这一说法一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1000个人的心中有1000个鲁迅。

鲁迅的作品虽然晦涩难懂,然而更深的探索却往往能读出文中的乐趣。

那个时期的鲁迅在北大任教,并且还担任教育部委员。

可他却不屑于同流合污,为心存国家的学生群体频频发声,写文批判。

敢于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封建制度的荼毒。

他是文学界的革命家,是精神上的救世主,他不畏强权,敢说敢写。

他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是万千劳苦大众的化身。

他是穿透黑暗的一丝黎明,他是精神世界的亿万富翁。

受邀北大讲学,从被笑话到全场鸦雀无声,用了十分钟

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文理科生,他们或许不知道泰戈尔,或许不知道凌书华。

或许不了解老舍,不了解朱自清,然而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知道鲁迅,不了解鲁迅。

鲁迅的作品仿佛都被他赋予了灵魂,每每读到时,心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背影。

而那个背影,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鲁迅,四海之内,5000年来也唯有一个鲁迅。

他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是若干年后,未来人眼中的李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鲁迅先生。

而人们心中的那个鲁迅先生,他的另一个名字,就叫做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