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命運突然變了軌道,從不給世人打聲招呼。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懂得反思的人看到了靈魂的殘破,精神的虛脫。也讓那些自以為是,任性妄為的人,意識到人類在大自然、命運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今時代,雖然醫學昌隆、科技發達,物質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依然像咿呀學語的幼童,許多未知的、未明的、未曾見識過的現象和謎團,還佔據著絕大部分,等待探索和發現。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中華民族自有史書記載以來,就倡導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古聖先賢,敬畏自然、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神明,將“天道”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核心理念,將“天人合一”視為文明進步的道德標準,將“天地人和”視為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社會大同理想。

《莊子•天道》篇說:“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天道”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和精髓,塑造了中華民族獨具一格的文明特質,影響和培育著中華兒女的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生活習俗和信仰形成。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關帝說:“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

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天地、自然的廣袤、浩瀚、無邊無垠,才能感知命運、天道的神奇、博大、豐富多彩,才能感知自身的渺小、卑微、力有不逮;從而喚醒內心的自律和良知,揚善止惡,慎獨修心,培養出高尚的人格。

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使用勞動工具;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種植畜牧;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語言文字交流;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宗教信仰神明崇拜;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文明禮儀道德規範;通過敬畏自然,人類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探索,學會了發現,才有了日益繁榮的哲學、醫學、農學、工學、理學、數學、文學、美學、法學、化學、物理學……

人類的科技發展、物質文明進步,只是在“天道”、“自然”的善意引領下,取得了微不足道的一點成果,就像一個小孩在大海邊撿到了一顆貝殼,興奮地手舞足蹈,大海中還有多少寶藏,人類依然一無所知。

因此,人類不僅要敬畏自然、敬畏天道、敬畏生命、敬畏神明,還要感恩自然、感恩天道、感恩生命、感恩神明,這樣,人類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才能不斷欣欣向榮。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人如果不知敬畏,取得了一點成果,便沾沾自喜,以為戰勝了自然,以為可以肆無忌憚、任性妄為地獨行於自然法則之外,破壞生態,破壞環境,殘殺野生動物,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不講道德,損毀信仰,泯滅良知,“自然”也會以祂獨有的手段,讓人類品嚐到自釀的苦果。

天災人禍,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最讓人恐懼的事件。然而,天災固然可怕,人禍更為兇險。旱澇、風暴、山火、海嘯、冰雹、地震、蝗災、瘟疫等自然災害,雖然對人類的生存產生直接影響。但只要人類應對措施得宜,完全可以將危害控制在一定範圍。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荀子《天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風雨雷電,寒暑溫涼,地震海嘯,氣候變化,這些都是自然現象,早在人類出現之前,早已存在於地球。人類應該尊重自然規律,敬畏自然,利用自然,通過自身的努力適應自然,而不是肆意毀壞它,破壞它,消滅它!

俗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人自身的吉凶禍福,關鍵在於“事在人為”。綜觀史書記載,天災也往往對應人禍,而人禍造成的危害更是遠遠大於天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濫砍濫伐,破壞森林草原,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球無法正常呼吸;亂排汙水,汙染江河湖海,導致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人類無法飲用清潔水源;濫捕濫殺,殘害野生動植物,導致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產生連鎖性的嚴重後果,人類自身的抵禦力也將下降;瘋牛病、禽流感、非洲豬瘟、甲型H1N1流感、SARS病毒、埃博拉出血熱、艾滋病、新冠肺炎等,層出不窮,讓人類應對不暇……

而人類自身的野蠻、狂妄、殘暴、奸邪、陰狠、自私、任性,不知敬畏,不知廉恥,爭鬥內訌,互相侵害,才是導致天災頻仍,人禍連連的罪魁禍首!

遵循天道,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這是古聖先賢寫進經典裡的諄諄教誨,也是人類社會走進文明歷久不衰的基本基石。

人只有心存敬畏,重新迴歸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狀態,人類文明才能充滿理性、良知與道德感,人類的生命存在才更有價值,更有保障,健康有序的傳承下去。ִ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