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現在,大家對國學有哪些看法?為什麼感覺學校書本上,關於國學的內容越來越少了呢?

良師樂友


國學內容在學校書本里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一方面,這並沒有可做參考的依據,我們既沒辦法按篇目數量去比較以前和現在的差別,也不可能按“質”去區分新增或刪減的內容裡哪些屬於“國學”範疇。

另一方面,“國學”的概念也歷來有爭議,國學與傳統文化、國學與漢學、國學與西學相互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一刀切加以界定,因此,即便排除那些有意或無意的曲解和誤讀,我們對“國學”的看法也可謂千人千面,不一而足。

如果從“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這個意義上理解,我的感覺是,國學“內容”在學校書本里並沒有減少,而是以更多樣的表達方式“稀釋、擴散”了。

比如語文,部編新教材裡大幅增加了古詩文篇目,小學增幅達80%以上,一年級就有必背古詩了。

而我們知道,古詩文裡沉澱了大量的傳統思想文化精華,不論老師用什麼方式教學,字面解釋、疏通文意、背景(故事)、詩文主題等等,凡圍繞這篇課文的學習都必然涉及“國學”中的“傳統思想文化”內容(這裡對孩子而言,不談學術)。

如果從“漢學”所包括的“文字學(小學)”和“評註(訓詁學)”兩方面意義上看,學習文言詩詞歌賦,這兩者也是現在語文基本的教學方法,只是在深入程度上不同。

比如教“字”,現在教孩子重在“認”,認識它,能讀、能寫、(基本)理解、(大致)能用,而不必引經據典去探究這個字的來龍去脈。

這與現代教育理念和時代發展要求相關,孩子的作業考試,老師的工作內容都日益繁雜,孩子負擔重,加上考試製度等等複雜因素,做到會聽說讀寫用就可以了,再要分領域精深研究,就要到大學分專科學習或走入工作崗位深耕進而成為某領域的“學術”專家了,比如現在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關的考古學、地質學、生物學、人類、歷史等等各領域都大量湧現前所未有的人才和成果,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當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的發展並沒有削弱,而是更有活力了。

除了語文裡古詩文內容的大幅增加外,在歷史、自然、地理、社會、科學、思品等科目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樣體現在各個方面。

這些可以看作是中華文明的根脈觸達現代教育的新表達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國學”根脈細胞在現代社會的滲透與擴散。

這些細胞充滿了活力,承載著中華民族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每一箇中國人的血管裡。



朵雲流觴


我是非常認可國學的,一些國學經典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代代的傳承。

教給我們的是仁義道德,禮儀。無論是哪個民族禮儀都是根本,無禮就像光屁股,現在有很多人沒有理解國學的精髓,以為國學教給我們的是忍讓懦弱,中庸,沒有競爭性。

所有的競爭性都是建立在禮儀的基礎上,一味的缺少人性缺少禮儀的競爭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所謂的中庸,是考慮周全再做選擇,而不是隻保持中立,是看其兩端取其中間,中庸是一種全面的角度 不極端,而不是沒有主見。

希望每一箇中國人都真正的懂並踐行國學。讓中華民族的精神代代相傳,無論身處何處,一句“子曰”就知道我們身上共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


耿湘湘


我所看到的是國學目前不僅在教科書上佔很重的比例,而且學校都在積極推廣,深圳小學晨讀都是要背誦國學的。

國學是歷史的經典,所以不能形式化,背誦幾句就了事,更重要的是分析給孩子們聽,讓孩子們真正的去理解,去感受,去吸收,用國學推動仁義禮智信的正義品德。

現在經歷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的隨處可及,網絡的豐富,生活的壓力,很多成人都很浮躁焦慮,很多孩子也喜歡看短暫的刺激快樂的視頻,不喜歡深入的去接觸去研究文化的問題,現在大部分學校還是老師教孩子們聽,所以孩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大大減弱,我在深圳最好的小學都發現普遍的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去表達什麼不會,非要老師教,深圳如此何況內地。

所以國學是值得提倡的,但提倡不可形式化,而是要去引導思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經典,需要傳承!


語言表演石頭老師


我以為,國學稱之為國學,便註定是一頂必須引起國家國人重視之文化內涵。當下,逐步開始重新而小有國學熱的浪潮。特別在學校的低年級開始關注國學但總體上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國家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所以要頂層設計,要早點佈局,要長遠考慮。不要讓國學成為經典而入博物館。其次,基層教育部門、學校在可能安排的計劃中強化國學教育,並注重實踐性教育活動的安排!久而久之,國學之文化根本才會傳承有序並因此教育國內飽含對國學的敬畏之心,身心健康,修身養性,國民整體素質提升。

另外,現實生活中的國學教育受到多方因素影響,是熱一陣冷一陣。表現在學校方面,由於教學大綱的任務要完成,由於升學率的潛在壓力,由於來自家長的學業水平的攀比,等等原因,使得學校無法更多時間安排這些課程以及實施其實踐活動。國學教育及其活動,作為課外素質教育的內容,許多培訓機構承接了這方面的任務,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選擇接受教育。學校認識國學教育的重要性,但處於兩難境地。


藍光的書房


國學是歷經各個朝代的各行各業所著作的經典之學,涵蓋面廣,適及到軍事、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學、禮俗、考據、倫理、中醫、醫學、農學、術數、歷史、地理、書畫、音樂、易學、星相、建築。

國學文化從上面可以看出,學生的課程大多都有。只有宗教、禮俗、倫理、易學、星相沒有,如果要補充的話,那就是倫理,孔子《論語》《易經》,《老子》是古代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結晶。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上出現過智慧和謀略超過時代,對天文,數學,易數,陰陽,推背圖神乎其神,未卜先知,預言將來,如袁天罡,諸葛亮,李淳風,鬼谷子,姜子牙,劉伯溫,這些蓋世英子就象神仙下凡,運籌帷幄千里之外,預言預來發生之事,無不應驗。

我對相術,八卦也感興趣,曾也爰好這方面的書,也想學古人神機妙算多好,可那是痴人說夢話,一個凡人想脫俗變為仙人,那也只有在電影裡出現過,凡事有陰陽,陰陽無時不在變化中。

提高學生的爰國思想,尊老爰幼,團結和諧的思想品德。那些無關沒有實際意義的就不要列入書本課程,學生要學的確實太多了,學多了裝不下人吃不消,影響學生身體健康,如走上社會對某一專業感興趣就再學。


應願2


越來越少是現在人們的真實情況,現代人,還有多少人,願意從小學認真學起,並願意一生從事小學研究。國學中第一等要緊事,就是小學--識字。一部《說文解字》足夠一箇中等智力能力的人,研究一輩子了。如果再加上《爾雅》《釋名》《方言》《廣韻》,那就是國學大家了。還不要說經學學習。十三經無須全通,自古國學大師也沒有全通的,通其中之一,已然名家行列。

現在如果把國學,無論基礎小學,還是經學都搬到課本里去,在現代可以說一點意義沒有。現代社會,從全球來說,已經是西方技術化的社會,技術在當地是硬道理。沒有技術,在當地世界,就等於無立足之地。這是不同於古代中國所處的時代的。其次,現代人根本沒有耐心皓首窮經,這個皓首窮經就是國學基本精神所在,心無旁騖,只在國學一門一事上,試問當代能有幾人願意如此生活。如果所有學校都去學國學,那麼誰來做工業,誰來做國防,誰來研究新武器,誰來做民用科技商品。國學經史子集沒有一個能做出這些來的。

是以,國學可以成為一個人畢生所愛,畢生所事之事,但不宜在學校中推廣。學校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平臺,不是培養個人愛好的平臺。


啟思


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是集思維與智慧之大成。每一部經典都是中華民族不斷開拓人類文明的基石與根本!有了他我中華民族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世界之林的豐碑上仰首向前……雖然有時有些短暫的迷失與挫折但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地把人類文明帶到更高地層次方面!古語說得好:樸若石似,石與樸像!直正的國學是一塊樸素的玉石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像某些外來文明我們被其虛假的火熱情形所迷惑最後落得邯鄲學步的地步,什麼也學不會最後反而把自已的根本丟了。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任何時侯我們都要用理智的思想看待任何問題!任何時侯國學都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萬物之基,一切事物的根本,不可輕棄!而要像品百年老酒樣不斷地細細品位慢慢開發……。


點點星河


國學一段時間以來,成了某些專家學者登上紅人榜的升降機。其實國學一詞民國時期就有之,指的是某一方面(語言文字)的研究。現在公知們把它當作自己的工具使用。你還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招搖過市?形式主義,矇昧主義抬頭。學校更為盲目跟風。詩詞界捧為至寶,有的人竟宣稱,讓國學為詩詞保駕護航。無知可笑至極。


手機用戶23082110939



王警濱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剛在問12歲的侄子一個問題,問他喜歡什麼知識?

他說:神話故事。

引導這個問題上,這個問題的核心是:
到底什麼是國學?
孩子們到底該學什麼國學?
2500年來,儒釋道三家匯合起來,基本能認為是國學,但是範圍太大,連小朋友和大學生到底該學什麼呢?

國學
儒釋道三家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太龐大了,南懷瑾大師說: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不要學,一是佛學,如煙海縹緲,太大了,二曰,周易的占卜之術。這兩種學問普通人不要學,因為太大太多,只有兩種人可以去學,有頂尖聰明的人,而沒讀過書的人。

這是不是說讓孩子們喜歡啥學啥,釋放天性最好,道家思想讓我們遵循規律文化,應該讓孩子喜歡什麼學什麼,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有句話說:有一種父母,就像一種鳥,自己明明是斑鳩,卻希望孩子是雄鷹。

姑國學,順其而生最佳。
從來沒有什麼必須,人生活一世,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已經很苦,任何學問應該是教人越來越幸福的能力。
這些是孩子們需要的,而不是借屍還魂的照搬過來,一定要如何如何。

謝謝大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fd19e259c7449dca184ededd38aa9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