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唐朝的開元通寶

秦統一前的多種圓形貨幣

人們常說“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統一了全國貨幣。如果認為是秦國最先鑄造了圓形方孔錢,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秦國的鑄幣史,按《史記·秦本紀》載:“秦惠文王十九而立,立二年初行錢。”秦國到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時,才開始發行錢幣。在山西侯馬晉國鑄銅遺址,發掘出許多聳肩尖足空首布錢範、範芯及布幣。李孟春先生認為,聳肩尖足布是空首布改革的二期產物,順序是:仿東周原始布—聳肩尖足布—平肩空首布--平肩平首布。仿東周布的鑄造時間,最少比秦國造幣早300年。

儘管諸多古幣各有各的來由:刀幣源於經常使用的刀,布幣源於農耕工具鎛(鏟),楚國蟻鼻錢源於海貝,秦國圓形幣源於紡輪,但秦國是在諸侯國制幣基礎上發展錢幣業的。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戰國東周圓錢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魏國長垣一釿圓錢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魏國“共”字圓錢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趙國“離石”圓錢

從遺存的古幣看,在戰國中晚期,儘管列國的主流貨幣仍是刀幣、布幣和蟻鼻錢,但各國還流行著多種圓形幣。這些圓形幣有:趙國的“離石”字幣,齊國的“益四化”幣,魏國的“共”“垣”字幣,王畿的“東周”“西周”幣等。這些幣的鑄造時間,多數都比秦國幣早。圓形幣既不是秦國的專利,更不是秦國原創。

列國圓形幣的鑄造時間,“東周”“西周”幣最好考證。週考王前440年封其弟揭於洛陽(王城),稱"西周";西周惠公於前367年,封其子班於鞏,稱"東周",“西周”"東周"幣的鑄造時間隨即可定。

列國鑄造的圓形方孔幣,儘管多數工藝不精,且僅正面有文字,背面平素無文。但作為人們喜歡的貨幣特徵,已充分彰顯出來。貨幣的特性,主要表現為方便攜帶,方便交換,方便製造,美觀實用。中國錢幣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選擇、不斷改進、不斷淘汰、不斷創新的歷史。

秦半兩領航了圓形幣的發展

東方列國在使用三大主流貨幣時,為啥又鑄造了諸多圓形幣呢?這說明,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頻繁的戰爭和交換空間的擴大,交易的數額也在劇增。此時,貨幣的方便攜帶,方便交換成為其主要特性,圓形幣成為最時髦,最喜歡的貨幣,圓形幣自然也成為當時的主流貨幣。故有人說,與其說是秦始皇以“半兩”和“兩甾”幣統一了貨幣,倒不如說是秦始皇順應國人的願望,將國人喜歡的“半兩”和“兩甾”幣發行全國,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秦半兩圓錢

從秦始皇發行的“半兩”和“兩甾”幣來看,它已不是當年的“半兩”式樣了。這種無廓素面銅幣,錢面僅有丞相李斯的小篆文字,無地域銘文,無稱量標識,它中間的方孔加大,既方便鑄造後清邊去渣,也方便串起來攜帶和交易,更符合商品經濟交換的需求。

它簡樸莊重的“半兩”二字,其實是告訴人們,它是中央銀行的鑄幣,稱量夠,成色足,是國家的權威貨幣,可以放心使用。秦統一貨幣,不但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對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經濟貿易,文化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秦半兩從前221年發行,到前118年漢武帝“廢半兩,行五銖”,在中國流通了92年。到西漢初期,由於政府允許郡府、諸侯、民間鑄錢,同樣的“半兩”錢,雖然圓形方孔未變,其大小、重量卻多有變化,錢越變越小、越輕、越薄了。

秦原發行“半兩”為12銖(1兩為24銖);呂后二年(前186年)鑄“半兩”為8銖;文帝五年(前175年)鑄“半兩”為4銖。至於民間鑄的“榆莢錢”,其薄如榆莢,連三銖都不到。於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改革貨幣,廢“半兩,行五銖”,宣佈舊幣一律作廢。並嚴禁各郡、諸侯和民間仿鑄。“漢五銖”較之“秦半兩”,除有了錢廓、孔廓外,其錢文俊美,品種多樣,更加滿足了交易的需求。可謂秦皇之後又一次統一貨幣,也可稱圓形方孔錢的第二個里程碑。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多品種的“漢五銖”

圓形方孔幣居功至偉

唐朝建立初期,與唐並立的地方政權很多,各地仍在沿用隋朝的五銖錢,五銖錢在流通領域弊病百出。此時五銖錢由於多家鑄造,大小輕重差異很大,加上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流通領域的五銖錢可謂五花八門。

《新唐書》載:“隋末行五銖白錢,天下盜起,私鑄錢行。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皆以為錢。髙祖入長安,民間行線環錢,其制輕小,凡八九萬才滿半斛。”

唐朝局勢穩定後,幣制改革已勢在必行。《舊唐書·食貨志》載:“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

圓形方孔銅錢流通了2000年,在華夏錢幣中居功至偉

唐金質“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仍沿用外圓內方造型,與秦半兩、漢五銖造型接近。其錢廓渾厚,錢文莊重、雋秀,堪稱墨寶。經對初唐原幣檢測,直徑為2.4-2.5釐米。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是光背無文,中唐起背面始有星星、月亮和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了地域名文。因開元通寶三百年間多次鑄造,樣式品種很多。流通的樣式與唐初原樣差別也很大。

唐開元通寶的設計,計量變為十進位制,對錢幣換算影響深遠。在稱量上,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摺合約4克。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家處於盛世,將開元通寶銅料增加了一到二成。此時開元通寶重量約為5克,因為那是盛世的錢幣。

開元通寶除銅質外,還有金、銀幣。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窯藏中,曾出土金質幣30枚,銀質幣421 枚,形制和錢文都酷似初唐的鑄幣。

此後從五代到明清,各朝仍在精心製造錢幣,以兩面圖案,紋飾,文字,邊廓去贏得民心。唐宋使用銅範後,錢幣光度、平整度、錢文形象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其它工藝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圓形方孔銅錢卻一直流通到清末,最後因攜帶、交易的原因淘汰出局。圓形方孔幣使用了兩千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圓形方孔銅幣,對中華民族經濟、貿易、文化的發展,居功至偉,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圖片多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