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什麼是人格?

Miss張小豆


認知框架君來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人格,關鍵在於對【格】的理解。

格,一個是格物之格,這個格是【正】的意思。

格,一個是格子之格,這個格是【範圍】的意思。

所謂人格就是一個人【做人】所堅守【正的範圍】。

一個人做人有一個正的範圍,那這個人才能立起來。

這樣子做人才能簡簡單單。

孔子說的這句話,其實可以很好的詮釋在正的範圍內行事。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有一個正的範圍在心頭,是在思想、信念的層次,是不變的、也不易變的,相對穩定的。所以就會做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但若把這句話安在自己身上,就會知道這有多難

一個人的人格,很多時候看似建立起來,其實是沒有建立起來,用誘惑鼓動的時候,就會亂了分寸,這樣的人格,大抵都是假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

要建立一個正的範圍,並能堅守一個正的範圍,大抵還是要修煉的,應該是需要一生的時間,說不定還不夠!


認知框架


人格就是閱歷塑造的性格。閱歷往往以「潛意識」的形式,影響性格。童年閱歷尤其重要,因為人類在6歲前,沒有明記憶,只有暗記憶,以「潛意識」形態,潛伏在心靈深處,起作用。

①童年受虐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惡棍、報復社會。比如高承勇,童年目睹婚內強姦,長大後,只有害人、通姦、姦殺、虐殺,才有畸形快感。

②童年特異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成怪胎、言行怪異。比如周星馳,童年跟媽媽在電影院,目睹父親牽小三看電影。長大後,心事重重,沉迷搞笑漫畫,後來成為喜劇演員。但是戀情糾葛,由於劈腿莫文蔚而被朱茵甩掉。

③童年普通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庸眾、隨波逐流。80%的烏合之眾,都是這種人。一半庸人淡泊名利、一半庸人渴望財富。

④童年均衡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賢者、德才兼備。李光耀幾乎以一己之力,令新加坡500萬市民,過上了當今世界最富裕的生活。

6歲以後的明記憶,還可以通過邏輯思維來破解,避免暗流湧動、偷偷塑造性格。然而,童年6歲之前的暗記憶/潛意識/童閱歷,確實俗人達不到的冰山之下、潛流暗流。

①可以通過「催眠」,在夢境中,回放童年閱歷,破解心結,終結它對性格的塑造。英國婦女唐娜,幾十年不敢碰水。經過催眠發現,原來是童年差點淹死。1小時候,就學會了游泳。可見,催眠夢境回放童年,是有效的「人格改良」措施。

②可以通過「正念」,隨時觀照自己的心靈體驗,當童年暗記憶湧現的時候,用邏輯思維的針頭,戳破陰霾,就能跳脫童年對性格的暗中塑造。


醉哪吒


人格是應該是先天體質結合的“氣質",後天發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歸納而成的。通常稱之為“人品”。它和一個人的素質、情緒、行動傾向、行動樣式、習性、態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以下是成熟人格的11個要素。

成熟人格的要素,也可作為人格成熟的基準。

1自我意識的擴大

人在嬰兒期,只知道自己,不久,自我意識擴大到母親、朋友身上。成人以後,對自己的所有物都有“這是我的東西"的意識。若這種意識能擴及到職業、家庭甚至擴大到所屬的集團、地域社會、國家的話,便可視為成熟人格的表徵之一。

2和他人關係的成熟

自我意識擴及周圍人群,形成自己的圈子。

3情緒的安定

把自己的憤怒、恐懼、激情,都當作是一種“自我情緒"來處理。

4面對現實的知覺、技能

要對現實有正確的認識、且具有處理問題的能力。

5自視客觀——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為對象,客觀地視察,也就是說要真正地洞察自己、瞭解自己。還要有幽默的感覺。

6統一的人生哲學

把自己的人生當作有意義的東西,具有統一人生各種活動的人生哲學。這裡所說的哲學是指個人的生活信條、生活目標。

7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以事業成功為原動力,恰到好處地場長避短。

8不能諉過於人

諉過於人的人,總覺得自己是正確的。諉過於人是失人之道,失信之道,萬不可為。

9寬以待人表真誠

寬容就是要以對待自己的心來對待別人。

10如夢如幻的人格解體

人格解體作為一種症狀,常見於抑鬱症、癔病、疑病症等病中。抑鬱症病人患病後出現的人格解體症狀:與別人及外界事物間總有一種隔膜感,比如看日出、看花,都如在夢裡,與人交往時也有一種似真若夢的感覺。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過這種經歷,尤其是那些愛幻想的詩人、小說家,更是常常如墜雲裡霧中,有許多人還將這種經歷記錄下來,成為傳世佳作,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夢遊天目吟留別》就是幹古絕唱。

11把握好自尊的彈性

自尊是人格的第一需要,為人處事從實際出發,讓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彈性,既不毫無自尊,也不自尊過盛。

人處於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想要成大事就必須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或者各種各樣的關係,而人格魅力的吸引就成為了他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沒有成熟人格的人是很難成功的。

(謝謝大家關注!)





職人論世


心理學中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

那麼一個人是如何形成健康的獨立人格的呢?

從個體生命的發展來看,6個月前嬰兒分不清我和“非我”之間的區別。在他們看來,別人只不過是滿足自己需要的一個工具,只是自己的願望實現的載體而已,所以自己和別人是沒有分離的,自己可以永遠佔有和使用別人。無論多麼成熟的個體,只要有“我執”存在,這種原始心理都或多或少會留有痕跡,比較多見的是在戀愛中男女,比如女孩會幻想男孩可以完全知曉自己的想法,即使自己啥都不說出來。這種感覺既誘人又傷人。這個狀態下的個體大部分或完全依附於另外一個人,因此可以說是他們是沒有自己的人格。

接下來,是6個月到3歲這段人生中第一個激盪歲月。感知覺和軀體的發展讓獨立行走成為可能,幼兒開始有意識的獨自去探索某些環境,而父母親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環境是危險的,因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第一個激烈衝突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也是一個說“不”的時期。孩子在離開和歸來之間不斷徘徊,他們既會拒絕父母的安排,又在自己遇到困難時會尋求父母的安撫,孩子既體驗到分離及其所帶來的痛苦和無助,又開始反抗父母的訓練和規則,比如如廁訓練中父母和孩子會形成對抗。而且隨著挫折的增多和自我還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攻擊性,兩歲的兒童是人生中攻擊性最強的一段時間(所謂的“可怕的兩歲”),這是因為他們只會用直接行動而不會用其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攻擊性。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階段的兒童在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但這並不足以形成一個獨立的人格。

3歲到6歲和6歲到青春期,分別對應著俄期和潛伏期,這段時間兒童慢慢內化父母親、教師和同伴的很多人格特徵,可以將它們看做一個蓄能的階段,兒童獲得非常多重要的信息去理解自己和外界環境。

青春期,人生第二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這個時候的青少年開始思考更多有關自己的問題,並將它們慢慢整合到自己的內在世界中來,形成獨一無二的人格。我將這個階段理解為一個不斷說“是”的時期,即從過去自己的體驗中找尋到那些符合自己的,並以它們作為基石,去構建自己的人格大廈,埃裡克森將這個過程稱之為“自我統一性形成”。實際的過程遠比現在所描述的複雜,它意味著需要經歷很多混亂之後才得以瞭解和確定,特別在現在如此複雜的社會生活中。

當個體的自我同一性確立後,個體才開始真正走向人格獨立。這樣的獨立並不是指沒有依賴的願望,而是建立在體驗分離之後的獨立,即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們彼此相依卻又各自獨立。這樣獨立人格不是倔強和執拗,而是尊重和溫暖,並允許自己去傾聽別人的言說。

還想提醒一句,獨立和依賴是一個反覆擺盪的過程(如同鐘擺一樣),當我們可以依賴別人時,我們的獨立也會變得更加真實和有力量。



心探


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不僅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更多的是指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特徵.

通俗點說,每一個人的人格都不同,他們可能在外表現的彬彬有禮,但是私下裡卻是一個簡單率真的人.他們可能對外是一個堅持初心追逐夢想的人,但是其實在內心深處卻藏著城府與心機.

而這些人格的不同主要是由於他們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社會角色不同,也就要求著他們所具有的外在表現不同.而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加適應社會,人格是不分好壞的.

關於人格的定義絕不止簡單的一個概念,在歷史上就有很多學者對人格給出了自己的概念.

第一,從整體上強調什麼是人格.

人格是內在於外在的統一結合,絕不是人的各種屬性的簡單總和,而是多種因素交加形成的複雜個性.所以一個人的人格不能用簡單的好壞來形容,需要在長期的交往中用心慢慢感受.

第二,人格幫助個體適應環境

我們每個人的人格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加適應這個社會,而只有適宜的人格才能讓個體存活.而這種定義人格概念的方法也再一次印證了進化論的核心要點.

第三,人格都是獨一無二的

世間的萬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由於每個人的人格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個性也都不同,這才構成了整個社會,構成了大千世界.如果當人格都成為統一的模板時,那麼離人類滅亡,社會退化也就不遠了.

所以在一些情況下,求同存異就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目標.要是每個人都是如此的相同,那麼整個社會的秩序也會紊亂,大家也就沒有再奮鬥下去的動力.


《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人格是一個人的思想格局,主觀意識,個性原則理念,是一個人內涵修性質外表形象的體現,人格代表一個人的神聖與尊嚴,不容羞辱與汙衊。

一個人的人格表現在主觀個性與姿態,行為動向,為人處事,形象如何。人格是一個人代表的骨氣與毅力,個人原則底氣。所以人各有志,正道的人格享有人生權利,是受法律保護,有人格尊嚴的人通人性,對社會核心理念適應。通融人性的人格可以享有政治權利,與社會接軌參與,為人正道人格受保,護,受尊重,低賤人自毀,懦夫人格被辱沒,犯賤自身不潔,人格自敗,罪大惡極人格可以被法律剝奪取代。總而言之,可以說人格代表人權,象徵為人,體現個性形象,是一個人的姿態與尊嚴,不過人格雖說是自已主觀性質個性,也要符合適應社會體系建制,法律規定範疇,循規蹈矩,理性而不可任性,自我人格才能得到保證。才有了人格保護權,人各有志,人格受人尊重,人身權利享有該得的自由權。

人格究竟是什麼,大概以上如此,來賞目的看官,若是贊同以上分析的,敬請加予關注14說4,有更多回答在恭候您捧場。


14說4


人格這個詞來源於拉丁文,寫作persona,這個詞原來指的是演員表演的時候戴的面具,如果從中國的文化來看,類似於京劇的臉譜。後來這個詞才演變成人格的意思。可見,人格和麵具,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那麼什麼是人格呢?人格是一個人根據自己對外在世界的認識而力求自我實現的行為表現,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思維、情緒和行為特徵,以及這些特徵背後隱藏的或者看得到的心理機制。人格一般是穩定的。它不是一種一時出現的心理現象,不像精神病。人格是人在較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特質。人格的形成是從小就開始的,到了成年以後,這些在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反應趨於穩定,人格也就穩定下來了。不過,人格也不是真的一點都改變不了。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會經歷許多事情,比如年齡閱歷增長,所處環境變化,甚至一些重大的生活變故、罹患軀體或精神疾病,以及長期的心理治療,都可能讓我們的人格發生改變。這裡說的人格穩定和可變是相對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某些重大的心理創傷,人格持續不穩定,不能很好地統一到一起,這就是我們在小說或影視作品裡看到的人格分裂了。人格很難分裂,所以小說中真正人格分裂的人,遭受過太大的心理創傷。因此,人格障礙也是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之一。


夯七婚戀指導


從心理學的開始到現在,很多心理學家都對整個的定義保有自己的觀點。人格的定義每個人持有的觀點都不一樣,弗洛伊德就把人格分為意識、潛意識以及無意識三個部分,後來他又提出了將人格化為等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著名的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把人格定義為個體心理系統中的動力組織,而且這種動力還會決定個體對環境順應的獨特性。而且他還認為不僅僅是一個整體,還需要看每一個人的具體行為的反應。並且,環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它可以導致個人的人格行事風格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而且不同個體之間都會有不一樣的心理特徵,也就是有個體獨立性的存在。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個體的行為是受到了個體的人格所影響的,而且這種影響是非常持久的,是具有連續性的。我們在看一個人的人格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到他與社會的一個鏈接,因為人是生活在社會當中,通過不斷與他人接觸和交流而形成的個體的人格特點。也就是說人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個體的不斷成長過程當中所學習而得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地方的人可能呈現出來的人個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包括他們所接觸的教育方式以及當下的一些社會文化特點等等的影響。因此,假如要給人格做一個定義的話,我們這個能說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可以影響他的一些行為習慣,世界上的人格是多種多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獨特的人格特點,既是他們是有共性的存在,我們也不能否定獨特的廣泛性。


Miss張小豆


人格就是一個人的格局,這個格局是有人的思想主導,在行為習慣上具體表現出來。

中國文化的人格講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尚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無畏的氣概。這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人格。而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也有非傳統意義上的人格,非傳統意義上的人格受西方社會文化的影響,講究的是:“唯利是圖”講究享受在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我喜歡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歡的,就是差的。還有大多數人的人格是普普通通,只是在生活中得過且過,老婆孩子熱炕頭,並沒有太多的精神追求。

人格和其他事物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格局,而這個思想格局最終讓我們的人生軌跡大相徑庭。


lu05100


悟空先生:人格一詞簡單的講,就是對人的整體從內函到外延,以及特點的高度概括。其內函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質;其外延指人能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人格具有自身的特性,簡述如下:

第一,思想道德品質是人格的主要內函。在社會生活中的人,無論其從事何種行業,身居何種崗位,受尊崇模拜的是一個人的人格,沒有其二。人格一詞雖然說不掛人的嘴邊、也不寫在人的臉上,但卻實實在在的記錄在每個人的行為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人的一舉一動上。每個人都在注意加強自己人格修養的同時,心理都一杆秤,絕大多數人秤上的每顆定盤星,基本上都是向外閃閃發光,專門針對別人,去觀察衡量別人的人格如何。只所以如此受關注,從另一角度上看,說明人格二字在人們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它是人的思想道德品的集中體現,沒有比它更直接更說明問題的了。所以,人們每逢遇到大事大非,或日常生活中有涉金錢、信譽等事情時為了讓人相信,都會用一句最貼切最動人心絃,引發相對方高度注意的話,那就是“這事情我可用人格擔保”。這時人格二字己經成了至高無尚的“無字合同書”。此時,人格這個人類思想道德的標誌物,其特殊作用與無窮昧力,不經意地突顯出來。

第二,權利、義務主體資格是人格的外延形式。人們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去處理人與人之間各種各樣的關係。在這種社會關中,多數事情則表現為具有兩面性,每個人既是此事中的主體又是客體,既享有權利又承擔著相應的義務。在享受權利與承擔義務中,每個個體人不是考慮的重點,重點是人的外延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講的人格。人的身份地位、崗位的尊卑在法律上規定一律平等。不平等或者說讓人是否相信,你對權利義務享受與承擔的負荷高低,承載力的大小,唯一的就是人格二字。作為權利、義務主體資格的外延的人格魅力,就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了。

第三,人格有其自身的特點。人格就其特點而言,千奇百怪各種各樣。因此,被形容為:“人生百態,百態人生”。雖然人如此,其最主要的共性,有以下三點:既穩定性、遺傳性、獨立性。一是穩定性。人格就其內函而言,無論美與醜一旦形成,改變極難。因為人格不是一時一事而促就,是經過相當長的社會生活磨鍊、日積月累的沉澱而致。基本已經形成一種生活習慣,而習慣的勢力是最可怕、最難以改變或消除;二是遺傳性。俗話說種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現代醫學叫遺傳基因,用老百姓的話說叫隨根;三是獨立性。千差萬別的人格中,不管是真善美,還是醜惡假,即使是在同一類別中,也有不同之處,各自有不同的特點,而且表現得極為明顯。不是一刀切,一個模式,統一劃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