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什么是人格?

Miss张小豆


认知框架君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人格,关键在于对【格】的理解。

格,一个是格物之格,这个格是【正】的意思。

格,一个是格子之格,这个格是【范围】的意思。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人】所坚守【正的范围】。

一个人做人有一个正的范围,那这个人才能立起来。

这样子做人才能简简单单。

孔子说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很好的诠释在正的范围内行事。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有一个正的范围在心头,是在思想、信念的层次,是不变的、也不易变的,相对稳定的。所以就会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但若把这句话安在自己身上,就会知道这有多难

一个人的人格,很多时候看似建立起来,其实是没有建立起来,用诱惑鼓动的时候,就会乱了分寸,这样的人格,大抵都是假的。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要建立一个正的范围,并能坚守一个正的范围,大抵还是要修炼的,应该是需要一生的时间,说不定还不够!


认知框架


人格就是阅历塑造的性格。阅历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影响性格。童年阅历尤其重要,因为人类在6岁前,没有明记忆,只有暗记忆,以「潜意识」形态,潜伏在心灵深处,起作用。

①童年受虐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恶棍、报复社会。比如高承勇,童年目睹婚内强奸,长大后,只有害人、通奸、奸杀、虐杀,才有畸形快感。

②童年特异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怪胎、言行怪异。比如周星驰,童年跟妈妈在电影院,目睹父亲牵小三看电影。长大后,心事重重,沉迷搞笑漫画,后来成为喜剧演员。但是恋情纠葛,由于劈腿莫文蔚而被朱茵甩掉。

③童年普通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庸众、随波逐流。80%的乌合之众,都是这种人。一半庸人淡泊名利、一半庸人渴望财富。

④童年均衡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贤者、德才兼备。李光耀几乎以一己之力,令新加坡500万市民,过上了当今世界最富裕的生活。

6岁以后的明记忆,还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来破解,避免暗流涌动、偷偷塑造性格。然而,童年6岁之前的暗记忆/潜意识/童阅历,确实俗人达不到的冰山之下、潜流暗流。

①可以通过「催眠」,在梦境中,回放童年阅历,破解心结,终结它对性格的塑造。英国妇女唐娜,几十年不敢碰水。经过催眠发现,原来是童年差点淹死。1小时候,就学会了游泳。可见,催眠梦境回放童年,是有效的「人格改良」措施。

②可以通过「正念」,随时观照自己的心灵体验,当童年暗记忆涌现的时候,用逻辑思维的针头,戳破阴霾,就能跳脱童年对性格的暗中塑造。


醉哪吒


人格是应该是先天体质结合的“气质",后天发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归纳而成的。通常称之为“人品”。它和一个人的素质、情绪、行动倾向、行动样式、习性、态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以下是成熟人格的11个要素。

成熟人格的要素,也可作为人格成熟的基准。

1自我意识的扩大

人在婴儿期,只知道自己,不久,自我意识扩大到母亲、朋友身上。成人以后,对自己的所有物都有“这是我的东西"的意识。若这种意识能扩及到职业、家庭甚至扩大到所属的集团、地域社会、国家的话,便可视为成熟人格的表征之一。

2和他人关系的成熟

自我意识扩及周围人群,形成自己的圈子。

3情绪的安定

把自己的愤怒、恐惧、激情,都当作是一种“自我情绪"来处理。

4面对现实的知觉、技能

要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且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5自视客观——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为对象,客观地视察,也就是说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还要有幽默的感觉。

6统一的人生哲学

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有意义的东西,具有统一人生各种活动的人生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是指个人的生活信条、生活目标。

7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以事业成功为原动力,恰到好处地场长避短。

8不能诿过于人

诿过于人的人,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诿过于人是失人之道,失信之道,万不可为。

9宽以待人表真诚

宽容就是要以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

10如梦如幻的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种症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病中。抑郁症病人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隔膜感,比如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坠云里雾中,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梦游天目吟留别》就是干古绝唱。

11把握好自尊的弹性

自尊是人格的第一需要,为人处事从实际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既不毫无自尊,也不自尊过盛。

人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想要成大事就必须学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或者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人格魅力的吸引就成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成熟人格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谢谢大家关注!)





职人论世


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那么一个人是如何形成健康的独立人格的呢?

从个体生命的发展来看,6个月前婴儿分不清我和“非我”之间的区别。在他们看来,别人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个工具,只是自己的愿望实现的载体而已,所以自己和别人是没有分离的,自己可以永远占有和使用别人。无论多么成熟的个体,只要有“我执”存在,这种原始心理都或多或少会留有痕迹,比较多见的是在恋爱中男女,比如女孩会幻想男孩可以完全知晓自己的想法,即使自己啥都不说出来。这种感觉既诱人又伤人。这个状态下的个体大部分或完全依附于另外一个人,因此可以说是他们是没有自己的人格。

接下来,是6个月到3岁这段人生中第一个激荡岁月。感知觉和躯体的发展让独立行走成为可能,幼儿开始有意识的独自去探索某些环境,而父母亲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环境是危险的,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第一个激烈冲突期,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说“不”的时期。孩子在离开和归来之间不断徘徊,他们既会拒绝父母的安排,又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会寻求父母的安抚,孩子既体验到分离及其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助,又开始反抗父母的训练和规则,比如如厕训练中父母和孩子会形成对抗。而且随着挫折的增多和自我还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攻击性,两岁的儿童是人生中攻击性最强的一段时间(所谓的“可怕的两岁”),这是因为他们只会用直接行动而不会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儿童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这并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

3岁到6岁和6岁到青春期,分别对应着俄期和潜伏期,这段时间儿童慢慢内化父母亲、教师和同伴的很多人格特征,可以将它们看做一个蓄能的阶段,儿童获得非常多重要的信息去理解自己和外界环境。

青春期,人生第二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时候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更多有关自己的问题,并将它们慢慢整合到自己的内在世界中来,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我将这个阶段理解为一个不断说“是”的时期,即从过去自己的体验中找寻到那些符合自己的,并以它们作为基石,去构建自己的人格大厦,埃里克森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自我统一性形成”。实际的过程远比现在所描述的复杂,它意味着需要经历很多混乱之后才得以了解和确定,特别在现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当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确立后,个体才开始真正走向人格独立。这样的独立并不是指没有依赖的愿望,而是建立在体验分离之后的独立,即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们彼此相依却又各自独立。这样独立人格不是倔强和执拗,而是尊重和温暖,并允许自己去倾听别人的言说。

还想提醒一句,独立和依赖是一个反复摆荡的过程(如同钟摆一样),当我们可以依赖别人时,我们的独立也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力量。



心探


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

通俗点说,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不同,他们可能在外表现的彬彬有礼,但是私下里却是一个简单率真的人.他们可能对外是一个坚持初心追逐梦想的人,但是其实在内心深处却藏着城府与心机.

而这些人格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也就要求着他们所具有的外在表现不同.而每个人的人格都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加适应社会,人格是不分好坏的.

关于人格的定义绝不止简单的一个概念,在历史上就有很多学者对人格给出了自己的概念.

第一,从整体上强调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内在于外在的统一结合,绝不是人的各种属性的简单总和,而是多种因素交加形成的复杂个性.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形容,需要在长期的交往中用心慢慢感受.

第二,人格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而只有适宜的人格才能让个体存活.而这种定义人格概念的方法也再一次印证了进化论的核心要点.

第三,人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间的万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由于每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个性也都不同,这才构成了整个社会,构成了大千世界.如果当人格都成为统一的模板时,那么离人类灭亡,社会退化也就不远了.

所以在一些情况下,求同存异就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目标.要是每个人都是如此的相同,那么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会紊乱,大家也就没有再奋斗下去的动力.


《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格局,主观意识,个性原则理念,是一个人内涵修性质外表形象的体现,人格代表一个人的神圣与尊严,不容羞辱与污蔑。

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主观个性与姿态,行为动向,为人处事,形象如何。人格是一个人代表的骨气与毅力,个人原则底气。所以人各有志,正道的人格享有人生权利,是受法律保护,有人格尊严的人通人性,对社会核心理念适应。通融人性的人格可以享有政治权利,与社会接轨参与,为人正道人格受保,护,受尊重,低贱人自毁,懦夫人格被辱没,犯贱自身不洁,人格自败,罪大恶极人格可以被法律剥夺取代。总而言之,可以说人格代表人权,象征为人,体现个性形象,是一个人的姿态与尊严,不过人格虽说是自已主观性质个性,也要符合适应社会体系建制,法律规定范畴,循规蹈矩,理性而不可任性,自我人格才能得到保证。才有了人格保护权,人各有志,人格受人尊重,人身权利享有该得的自由权。

人格究竟是什么,大概以上如此,来赏目的看官,若是赞同以上分析的,敬请加予关注14说4,有更多回答在恭候您捧场。


14说4


人格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写作persona,这个词原来指的是演员表演的时候戴的面具,如果从中国的文化来看,类似于京剧的脸谱。后来这个词才演变成人格的意思。可见,人格和面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么什么是人格呢?人格是一个人根据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力求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隐藏的或者看得到的心理机制。人格一般是稳定的。它不是一种一时出现的心理现象,不像精神病。人格是人在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特质。人格的形成是从小就开始的,到了成年以后,这些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反应趋于稳定,人格也就稳定下来了。不过,人格也不是真的一点都改变不了。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会经历许多事情,比如年龄阅历增长,所处环境变化,甚至一些重大的生活变故、罹患躯体或精神疾病,以及长期的心理治疗,都可能让我们的人格发生改变。这里说的人格稳定和可变是相对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某些重大的心理创伤,人格持续不稳定,不能很好地统一到一起,这就是我们在小说或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人格分裂了。人格很难分裂,所以小说中真正人格分裂的人,遭受过太大的心理创伤。因此,人格障碍也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一。


夯七婚恋指导


从心理学的开始到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整个的定义保有自己的观点。人格的定义每个人持有的观点都不一样,弗洛伊德就把人格分为意识、潜意识以及无意识三个部分,后来他又提出了将人格化为等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著名的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把人格定义为个体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而且这种动力还会决定个体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而且他还认为不仅仅是一个整体,还需要看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的反应。并且,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可以导致个人的人格行事风格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不同个体之间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有个体独立性的存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个体的行为是受到了个体的人格所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持久的,是具有连续性的。我们在看一个人的人格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到他与社会的一个链接,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通过不断与他人接触和交流而形成的个体的人格特点。也就是说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个体的不断成长过程当中所学习而得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可能呈现出来的人个特点都是不一样的,包括他们所接触的教育方式以及当下的一些社会文化特点等等的影响。因此,假如要给人格做一个定义的话,我们这个能说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可以影响他的一些行为习惯,世界上的人格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既是他们是有共性的存在,我们也不能否定独特的广泛性。


Miss张小豆


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格局,这个格局是有人的思想主导,在行为习惯上具体表现出来。

中国文化的人格讲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崇尚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无畏的气概。这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人格。而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也有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格,非传统意义上的人格受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讲究的是:“唯利是图”讲究享受在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就是差的。还有大多数人的人格是普普通通,只是在生活中得过且过,老婆孩子热炕头,并没有太多的精神追求。

人格和其他事物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格局,而这个思想格局最终让我们的人生轨迹大相径庭。


lu05100


悟空先生:人格一词简单的讲,就是对人的整体从内函到外延,以及特点的高度概括。其内函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质;其外延指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人格具有自身的特性,简述如下:

第一,思想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主要内函。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无论其从事何种行业,身居何种岗位,受尊崇模拜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没有其二。人格一词虽然说不挂人的嘴边、也不写在人的脸上,但却实实在在的记录在每个人的行为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人的一举一动上。每个人都在注意加强自己人格修养的同时,心理都一杆秤,绝大多数人秤上的每颗定盘星,基本上都是向外闪闪发光,专门针对别人,去观察衡量别人的人格如何。只所以如此受关注,从另一角度上看,说明人格二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人的思想道德品的集中体现,沒有比它更直接更说明问题的了。所以,人们每逢遇到大事大非,或日常生活中有涉金钱、信誉等事情时为了让人相信,都会用一句最贴切最动人心弦,引发相对方高度注意的话,那就是“这事情我可用人格担保”。这时人格二字己经成了至高无尚的“无字合同书”。此时,人格这个人类思想道德的标志物,其特殊作用与无穷昧力,不经意地突显出来。

第二,权利、义务主体资格是人格的外延形式。人们生活中最多的就是,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这种社会关中,多数事情则表现为具有两面性,每个人既是此事中的主体又是客体,既享有权利又承担着相应的义务。在享受权利与承担义务中,每个个体人不是考虑的重点,重点是人的外延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人格。人的身份地位、岗位的尊卑在法律上规定一律平等。不平等或者说让人是否相信,你对权利义务享受与承担的负荷高低,承载力的大小,唯一的就是人格二字。作为权利、义务主体资格的外延的人格魅力,就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第三,人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人格就其特点而言,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因此,被形容为:“人生百态,百态人生”。虽然人如此,其最主要的共性,有以下三点:既稳定性、遗传性、独立性。一是稳定性。人格就其内函而言,无论美与丑一旦形成,改变极难。因为人格不是一时一事而促就,是经过相当长的社会生活磨炼、日积月累的沉淀而致。基本已经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而习惯的势力是最可怕、最难以改变或消除;二是遗传性。俗话说种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现代医学叫遗传基因,用老百姓的话说叫随根;三是独立性。千差万别的人格中,不管是真善美,还是丑恶假,即使是在同一类别中,也有不同之处,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表现得极为明显。不是一刀切,一个模式,统一划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