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電影,根據同名小說《告白》改編而成。電影講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發現其愛女被殺害在學校的游泳池中。儘管該起事件被斷定為意外死亡,但森口卻向學生們宣告犯人就在班中,並展開了自己的復仇。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劃,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種子。

《告白》表面上看雖是一部犯罪片,而影片卻從多方面反映出師生之間的複雜關係,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情節設計、教育探討”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影片的價值和魅力。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01、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使觀眾沉迷故事劇情中

當倫理和正義出現分歧,怎麼選擇才不會錯?校園犯罪的故事令人震驚,教師、家長、學生,誰才是罪惡的源頭?殺人者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

第一,創造性的手法運用,使故事充滿新意

作者利用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女主人公森口的女兒意外溺水死亡,而背後的真相是他學生的謀害。森口通過嚴密的推理知道了兩個真兇,竟然是她的學生,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不會給學生判刑的。森口通過教育的手段,將他的學生逼近崩潰,看似正當的手段卻又將學生推進深淵,實在細思恐極。

學生的犯罪動機,老師的教育引導與復仇心理,犯罪過程中的一系列故事,是貫穿整部影片的線索

而影片中學生的對話,老師的表情,鏡頭都給予了大大的特寫,例如,植樹精神崩潰,拿刀揮舞的場面,森口老師平靜卻不露聲色的眼神,緩慢的鏡頭突顯出人物的動機的細節。

影片以其一慣蒙太奇的方式構築全篇,大量的特寫與高速慢鏡的運用,情節上各種意識流似的拼貼,都很有新意,該電影運用了一種非常新穎的劇情推進手法——鏡頭反覆利用法,每一次相似鏡頭的播出都是不同角色觀察的同一畫面,不同的角度來看就代表了不同的真相,十分震撼人心。

第二,多處強烈對比,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鏡頭投向教室,其喧鬧的同學和平靜講課的森口老師形成鮮明對比。森口老師用平和的語氣講著課堂內容與一系列故事,順便說到了自己將要離職,教室中同學們不聽老師講的內容,自己玩的嗨,直到聽說老師要離職的消息便紛紛拍手稱快。

在我看來,老師安靜又認真地講述課堂內容,是她的專注與敬業;而那些同學,上課鬨鬧,與老師唱反調,都是對教師的極其不尊重。兩種人物在安靜與喧鬧的對比下,突顯出人物個性。

鏡頭指向人物內心,森口老師對孩子的愛與對兇手的恨形成對比。

森口老師的女兒愛美被自己班裡的同學陷害、謀殺,知道兇手的她沒有將兇手交給警方,她採取了教育孩子,讓他們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這也突顯了她對自己的女兒的愛,壓抑著失去一個小小的生命的痛苦。而森口一手計劃了復仇並取得成功,不直接攻擊兇手,用智慧使其退步,並讓對方陷入無限的痛苦中,突顯了她對兇手的恨意,這使得森口的人物形象更加複雜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02、情節設計獨特性與邏輯性相結合,環環相扣,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

《告白》作為日本的一部驚險犯罪片,以獨特的情節設計符合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又以嚴密的邏輯步步推進,成功將觀眾拉進劇情中。

第一,以森口內心戲的正反對比,正面與負面的角色設定,使整個劇情獨特新穎

普通的犯罪片劇中主角大多是正面形象,而在此部影片當中,這個主角由正面形象變成了負面形象,描述了森口老師的教育反思,並通過不正當的教育手段,毀了一個老師的職業形象。演員揹負這樣的角色是一個巨大挑戰,對觀眾來說也十分新穎獨特。森口如何在罪犯面前面對自己的學生,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如何復仇,是觀眾一直提心吊膽的事情,吸引住了觀眾的視線。

同時,學生渡邊與植樹的痛苦設定也對比明顯。一個是聰明絕頂、懂得套路、有點輕狂卻缺少愛的少年;一個是膽小懦弱、內心自卑、被母親溺愛的少年,都因為犯下罪惡而喪心病狂,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兩人的遭遇都值得同情,同情中卻顯得可恨,使整部劇帶著一點暗黑的氣質。

這樣的一種非正劇的反套路人物設定,讓觀眾耳目一新並使其深受吸引,讓觀眾幾乎沉浸劇情的構建之中,伴隨角色一起探尋故事結局。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第二,情節設計邏輯嚴密,劇情發展聯繫緊密,環環相扣

看似平淡的主線劇情下,還有細細密密地交錯。每一個告白者,都有讓人瞠目的秘密,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變成了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讀者不知不覺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層表皮後,接連踏破接下來的第二、第三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整個情節的設計當中,環環相扣,邏輯嚴密。

森口老師的告白,是對自己痛失女兒與沒有教育好學生的悲哀;班長美月的告白,是看清了周圍的一切,不說破,保持內心的善良;植樹的告白,是對母親的愛與希望得到其肯定……

本片採用了轉換視角的手法,將故事以五個角色的“告白”的形式鋪展開。在劇情的推進上,根據人物的告白來完成一個人物案例,同時在前面一個故埋下懸念,作為後面故事推進的鋪設。整體的框架設計上,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隨後一系列的揭秘過程,由此引出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最後以悲劇作為結尾,環環相扣的同時,人物的悲慘結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讚歎的邏輯嚴密的思維,滿足了觀眾的胃口,使觀眾對整部影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03、師生關係的探討,學生心理的映射,讓我們反思教育的意義

第一,學校教育

課堂是學習的地方,學生應該重視課堂紀律。影片中嘈雜的課堂環境,學生無視課堂紀律,對老師的言行嗤之以鼻,讓我們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學校教育,學生在課堂上是否全神貫注?根據切身經驗,恐怕不能。

一個教室的環境,是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一個學生想認真聽課學習,而周圍其他學生卻不斷干擾,這樣的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影響是很大的。而老師一個人不可能顧及到每個學生,這就要靠學生的自覺配合,積極配合老師上課,形成集體效應,才能學好知識。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書本,還有身心健康,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僅僅影響學習,還影響其成長。影片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很突出,有的學生課堂表現良好,內心卻自卑、膽小,教師要尤為關注這類同學,給予其積極引導,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的價值,從而走向自信。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後,是對教育的反思

第二,家庭教育

影片中學生們大多都不學無術,校園暴力充斥在學生的周圍,究其本源,其實是家庭教育不夠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伴隨著孩子每一步成長。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跟平時在家裡的習慣息息相關,但是很多人卻認為是學校對孩子的影響,一個人的習慣是否良好,會伴隨其終身,而不只是當下的環境。

有些家庭裡面,父母覺得孩子讀書是家庭繼續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對孩子的良好教育更是孩子讀下書去、發展自己的希望。

孩子長大是一個跟家庭、跟父母漸行漸遠的正常離家過程。離家的本質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獨立。而家庭裡沒有解決的衝突,則是孩子離家時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和難題,厭學的孩子多半是如此。

因此,父母要重視其家庭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全、有人格魅力的孩子。

總結一下:

作為一部驚悚的犯罪片,劇情的發展細思恐極,懸念的設置恰到好處,讓人看完全程都神經緊繃。故事情節和內容都別出心裁,表面上看,雖然是一部犯罪片,實則將學生的心理、師生關係的發展、教育的意義都包含在了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學生的教育一直是當下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老師和家長都格外重視。老師和家長不應只看學生的成績,還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忽視了這一點,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失敗的,這便是影片給我的最大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