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让所有司机“闻风丧胆”的温州人!他可能24小时都在盯着……

提到人工智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无人驾驶、体感游戏、机器人……

如果觉得这些离你的生活太远了,那么有一样东西天天和你打交道——那就是“智能眼”。

去年温州交警开始对“车辆不礼让斑马线”行为进行整治,通过“智能眼”就能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实现24小时的全天候监管。

听上去是不是很酷?更酷的是这个神奇“智能眼”的核心技术——“视频运动目标识别跟踪”最早出自张笑钦之手。

让所有司机“闻风丧胆”的温州人!他可能24小时都在盯着……

张笑钦,1982年出生,温州龙湾人,瓯江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曾获得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目前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计算机视觉研究。

1、电子眼升级智能眼 他攻克技术难点

“复杂的环境对电子眼来说,难度非常大”

2011年,杭州交警率全国之先对“车辆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行为进行整治,当时采用的还是在斑马线前现场摄像的“土办法”,这样的执法方式不仅费时费力,监管范围也十分有限。这时就有企业嗅到了商机,想开发一款能捕捉“斑马线不礼让”行为的智能眼,于是辗转找到了张笑钦。

之所以找张笑钦,是因为当时他手里已经申报了这样两项发明专利,一是“基于行政语义的非参数轮廓跟踪评价方法”,二是“融合目标空间分布和时序分布特征子空间的视觉跟踪方法”。据介绍,斑马线违规识别的技术关键有两点,一是制定“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礼让”的语义规则,这个需要和交警反复沟通了解规则,并按规则设计算法。二是如何实现对人和车的精准识别跟踪。

“斑马线上非常拥挤,人和车时常重叠或互相遮挡,这样复杂的环境对电子眼的视频识别来说难度非常大,通过以往的技术很难准确地识别、跟踪运动目标。”他介绍,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点,他将两项专利予以整合,通过对物体轮廓、颜色和物体运动时的时序和空间分析,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成了最早开发成功的“斑马线不礼让”违规智能识别系统。而基于此技术生产的“智能眼”于2014年便走上了街头,对未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进行实时录像,智能识别并记录行人、车辆移动轨迹,以此为交警提供处罚依据。

2、科研团队不断壮大 成为同领域佼佼者

“人工智能在温州同样大有可为”

让所有司机“闻风丧胆”的温州人!他可能24小时都在盯着……张笑钦从小数学特别好,小学、初中都曾在全国性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也正是因为拥有数学特长,他在本科阶段毅然选择了中南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博阶段又成功保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齐聚了国内该领域的一大批权威大拿。2010年,博士毕业的他已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在该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选择了回温,“只要有真本事,我相信在哪都能冒尖。”

张笑钦辞去中科院职务,以普通讲师的身份入职温州大学,“那时的温大还没有如今这么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初到岗位我面临着很多年轻教师共有的困境,上课、当班主任、照顾老人、带孩子等大量事务接踵而至,我几乎没有科研的时间。”

但时间是挤出来的,凭借不懈努力,他入职第一年就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1月他出任温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2016年年底破格评上教授。

如今,张笑钦已经不再单打独斗,他的“计算机视觉”科研团队已经壮大到十余人,并成为温州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佼佼者。“虽然温州没有做人工智能大产业的先天条件,但是温州在汽配零部件、阀门、鞋服等诸多传统行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可以做‘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升级。所以,人工智能在温州同样大有可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