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全國50餘處建文蹤跡說與永州說一脈相承,寧遠新田才是他的家……

關於建文帝出亡這一歷史懸案,目前學術界諸說紛呈,聚訟如雲,概括起來,有關其蹤跡的說法達50餘種。《天下說建文》一書也特地將這54種說法列成表格,這53種說法是:昆明說、武定說、洱源說、楚雄說、滇南說、大理說、玉溪說、貴陽說、長順說、平壩說、安順說、市郊說(3個)、渝北說、宜濱說、峨眉說、富順說、什邡說、鄰水說、巴州說、崇州說、大邑說、巴中說、馬邊說,江油說、廣元說、肇慶說、南寧說、宜山說、玉林說、衡州說、長沙說、婁底說、湘潭說、武昌說、荊州說、泉州說、福州說、浦江說、蘭溪說、武康說、餘杭說、台州說、寧波說、上饒說、溧陽說、無錫說、蘇州說、樂都說、蘭州說、寧德說、東南亞說、永州說(含寧遠、新田說)。

梅語(頭條號:梅語飄湘)認為,分這麼多種說法沒有必要,它們都應該歸結於一說,那就是建文帝當了和尚以後,雲遊四方,而其最早遜國地和最終的歸葬地則是在湖南永州。說法分多了,讓證據地的學者們互相爭奪名人資源,互相攻擊。其實我們應該像明代史學家談遷學習,他就是歸納為一說,只是建文帝去過這些地方而已。一位高僧,雲遊四方,講經說道,很自然的事,何必弄出那麼多說法來呢?

全國50餘處建文蹤跡說與永州說一脈相承,寧遠新田才是他的家……

圖片緣自網絡

01 五十三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說法:建文帝為僧說

我們只要細讀古籍,將這些說法的證據進行整理,就不難發現這五十三種說法其實是一說,有諸多共性:(1)形成於明清時期;(2)建文帝當了和尚;(3)建文帝的僧名或和尚名叫應文或梅;(4)以傳說為主,沒有保留下原始證據;(5)建文帝是位四海雲遊的和尚;(6)最終的葬地成謎,太子朱文奎去向不明。

古人一直將這些建文蹤跡說法歸納為一種。梅語(頭條號:梅語飄湘)在整理這些說法的描述證據性中有了重大發現:建文帝流亡生涯中,雖然四處雲遊,但有一個固定的家!而這個家距離湖南衡陽不遠。下面就將這個發現分享給大家。

建文帝衡陽說的證據中,有這樣一條記錄,明史學家談遷《棗林雜俎 ·建文皇帝遺蹟》一書中記:“衡州有建文巖,以建文帝自南中,寓衡之華嚴寺(華嚴寺在今衡陽市耒陽市大市鄉,距永州一百公里),當巖坐,故名。有碑記,有奏草,自稱‘匡僧’瓊俊。見吳人朱鷺《建文書法擬》。萬曆戊子(1588),老僧大慧來自衡中言。”其中一句“以建文帝自南中還”就體現了建文帝雲遊四方是有家的。

“南中”是指哪裡?南中在歷史上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請注意文中的“還”字,“還”即“回來”。“建文帝自南中還”一句包含了下面二層意思:(1)建文帝是從湖南衡陽去到雲貴川的;(2)建文帝是以衡陽為家的。如果再往後看,“寓衡之華嚴寺”,建文帝在衡陽還僅僅“寓居”、僑居、寄居。說明建文帝在衡陽也僅僅是在回家的路途上經過了衡陽。不過,從“自南中還”中,還是可以瞭解到,衡陽離他的家已經很近了。

建文帝浙江說的證據中,有這樣一條記錄,還是談遷在《棗林雜俎 ·建文皇帝遺蹟》的記錄:“武康縣證道寺題壁:‘江湖遍覽此間停,終日觀瀾坐梵扃,近水魚遊千頃碧,長空鳶戾九霄青。聖賢道配乾坤德,日月光華草木馨。愧我遠來山寂處,誰言道有少微星?歲次辛亥孟夏梅□書’。相傳建文帝題,大書遒逸,末一字未辨。”其中一句“愧我遠來山寂處”,“遠來”也就說明建文帝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浙江證道寺,他的家當然就不在浙江,而是距浙江很遠的地方。聯繫到上文中的衡陽說“自南中還”,也說明建文帝其實是以衡陽附近地方為家。請注意,文中記還記錄了建文帝自稱為“梅”。

那麼建文帝的家究竟在哪裡呢?我們在永州市就找到了建文帝的家。

02 建文帝的家在永州 親書遜國退位碑和歸葬處的墓塔銘被發現

在眾多的史書中,都說建文帝叫應文。比如說《明史紀事本末》:“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還有說建文帝叫“梅”的,比如說前文,建文帝證道寺壁題,就說明建文帝自稱為梅。而前文又說建文帝有家,而今我們就在距離衡陽說的“建文巖”100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建文帝的家——湖南永州寧遠縣和新田縣,當時這兩個縣屬一個縣,稱寧遠縣,新田縣是明末1639年從寧遠的南鄉和北鄉析分出去的。建文帝的家就在當時的南鄉和東西交界的大觀嶺上,他的就叫大觀堡,堡下梅母堂(今稱梅木塘)就是建文帝和他的家人的居所。

(1)梅親書遜國退位碑在新田龍池寺被發現——《緣化袈裟記》

《緣化袈裟記》碑是誰所撰所立?我們趕快來看碑底的立碑人一欄。

全國50餘處建文蹤跡說與永州說一脈相承,寧遠新田才是他的家……

《緣化袈裟記》碑底立碑人和撰碑人一欄:第一人為“本邑小行德祖梅”

而碑文的副標題,也即小標題叫“本邑小行德祖梅等師亡代立之記序”。從這裡看也證明本碑記敘的是梅的相關事情。這位梅是誰呢?此碑既是古文,又是佛文,一下子難以講清。我們還是看另一塊碑對龍池寺的梅的身份揭示吧。這塊碑叫《萬明燈》,這裡說龍池寺的梅是應文。

全國50餘處建文蹤跡說與永州說一脈相承,寧遠新田才是他的家……

龍池寺《萬明燈》記錄龍池寺師祖梅叫應文

從碑文看,“應”和“文”是分開的。但是通讀全文,就明白了。“自佛祖之光於邑,國也由是京畿。各靖難於婛,以崇九我佛祖焉。師等命寺龍池,難曰應門。文豈非先師?”這《萬明燈》不僅記錄了龍池師祖是一位因“靖難”而來的流亡皇帝,也記錄了他曾以寧遠為首都(應門——國都之正門),他的僧我便是應門文,當然是應文。也就是說,我們在龍池寺發現的梅立的碑,既叫梅,又叫應文,還是帝王。他最早就是在龍池寺遜國為僧的。這些記錄,與前面的衡陽說、雲貴川說、浙江說豈不完全統一了嗎?

(2)梅為自己親書的墓塔銘——《白掌塔銘》在寧遠被發現。

全國50餘處建文蹤跡說與永州說一脈相承,寧遠新田才是他的家……

梅親書的《白掌塔銘》

梅親書的白掌塔銘原樣保存。其實梅的僧名叫智眉,梅僅是自稱。這裡“白掌眉叟親書”明顯擺在哪裡,這裡梅與智眉是不是同一人,我們暫不去討論,只看立碑人落款,就知道此人智眉是皇帝。因為落款上寫著“臣鄧林先有朋造”,就反映了智眉與鄧林先之間是君臣關係。皇帝本身存在唯一性,而明朝落難皇帝又當了和尚的,還需要去論證嗎?這不是雞蛋裡挑骨頭嗎?

大觀堡和龍池寺等地還有至少十數塊碑對建文帝以寧遠為家的記錄,而大觀堡和龍池寺離衡陽說的建文巖僅100公里,這些記錄不是與全國53種說法相吻合、相統一嗎?這麼多的原始碑刻,不是為全國53種建文蹤跡說提供了最原始的證據支撐嗎?

結論:建文帝永州說,為全國50餘種建文蹤跡說提供了最原始的證據。即,建文帝遜位於永州,後雲遊四方,中途也曾多次回到他寧遠,但又去遠遊,最後年老歸葬寧遠白掌塔。白掌塔僅僅是簡稱,全稱就是“第一世慈覺山白掌智眉禪師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