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全国50余处建文踪迹说与永州说一脉相承,宁远新田才是他的家……

关于建文帝出亡这一历史悬案,目前学术界诸说纷呈,聚讼如云,概括起来,有关其踪迹的说法达50余种。《天下说建文》一书也特地将这54种说法列成表格,这53种说法是:昆明说、武定说、洱源说、楚雄说、滇南说、大理说、玉溪说、贵阳说、长顺说、平坝说、安顺说、市郊说(3个)、渝北说、宜滨说、峨眉说、富顺说、什邡说、邻水说、巴州说、崇州说、大邑说、巴中说、马边说,江油说、广元说、肇庆说、南宁说、宜山说、玉林说、衡州说、长沙说、娄底说、湘潭说、武昌说、荆州说、泉州说、福州说、浦江说、兰溪说、武康说、余杭说、台州说、宁波说、上饶说、溧阳说、无锡说、苏州说、乐都说、兰州说、宁德说、东南亚说、永州说(含宁远、新田说)。

梅语(头条号:梅语飘湘)认为,分这么多种说法没有必要,它们都应该归结于一说,那就是建文帝当了和尚以后,云游四方,而其最早逊国地和最终的归葬地则是在湖南永州。说法分多了,让证据地的学者们互相争夺名人资源,互相攻击。其实我们应该像明代史学家谈迁学习,他就是归纳为一说,只是建文帝去过这些地方而已。一位高僧,云游四方,讲经说道,很自然的事,何必弄出那么多说法来呢?

全国50余处建文踪迹说与永州说一脉相承,宁远新田才是他的家……

图片缘自网络

01 五十三种说法,其实是一种说法:建文帝为僧说

我们只要细读古籍,将这些说法的证据进行整理,就不难发现这五十三种说法其实是一说,有诸多共性:(1)形成于明清时期;(2)建文帝当了和尚;(3)建文帝的僧名或和尚名叫应文或梅;(4)以传说为主,没有保留下原始证据;(5)建文帝是位四海云游的和尚;(6)最终的葬地成谜,太子朱文奎去向不明。

古人一直将这些建文踪迹说法归纳为一种。梅语(头条号:梅语飘湘)在整理这些说法的描述证据性中有了重大发现:建文帝流亡生涯中,虽然四处云游,但有一个固定的家!而这个家距离湖南衡阳不远。下面就将这个发现分享给大家。

建文帝衡阳说的证据中,有这样一条记录,明史学家谈迁《枣林杂俎 ·建文皇帝遗迹》一书中记:“衡州有建文岩,以建文帝自南中,寓衡之华严寺(华严寺在今衡阳市耒阳市大市乡,距永州一百公里),当岩坐,故名。有碑记,有奏草,自称‘匡僧’琼俊。见吴人朱鹭《建文书法拟》。万历戊子(1588),老僧大慧来自衡中言。”其中一句“以建文帝自南中还”就体现了建文帝云游四方是有家的。

“南中”是指哪里?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请注意文中的“还”字,“还”即“回来”。“建文帝自南中还”一句包含了下面二层意思:(1)建文帝是从湖南衡阳去到云贵川的;(2)建文帝是以衡阳为家的。如果再往后看,“寓衡之华严寺”,建文帝在衡阳还仅仅“寓居”、侨居、寄居。说明建文帝在衡阳也仅仅是在回家的路途上经过了衡阳。不过,从“自南中还”中,还是可以了解到,衡阳离他的家已经很近了。

建文帝浙江说的证据中,有这样一条记录,还是谈迁在《枣林杂俎 ·建文皇帝遗迹》的记录:“武康县证道寺题壁:‘江湖遍览此间停,终日观澜坐梵扃,近水鱼游千顷碧,长空鸢戾九霄青。圣贤道配乾坤德,日月光华草木馨。愧我远来山寂处,谁言道有少微星?岁次辛亥孟夏梅□书’。相传建文帝题,大书遒逸,末一字未辨。”其中一句“愧我远来山寂处”,“远来”也就说明建文帝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浙江证道寺,他的家当然就不在浙江,而是距浙江很远的地方。联系到上文中的衡阳说“自南中还”,也说明建文帝其实是以衡阳附近地方为家。请注意,文中记还记录了建文帝自称为“梅”。

那么建文帝的家究竟在哪里呢?我们在永州市就找到了建文帝的家。

02 建文帝的家在永州 亲书逊国退位碑和归葬处的墓塔铭被发现

在众多的史书中,都说建文帝叫应文。比如说《明史纪事本末》:“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还有说建文帝叫“梅”的,比如说前文,建文帝证道寺壁题,就说明建文帝自称为梅。而前文又说建文帝有家,而今我们就在距离衡阳说的“建文岩”100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建文帝的家——湖南永州宁远县和新田县,当时这两个县属一个县,称宁远县,新田县是明末1639年从宁远的南乡和北乡析分出去的。建文帝的家就在当时的南乡和东西交界的大观岭上,他的就叫大观堡,堡下梅母堂(今称梅木塘)就是建文帝和他的家人的居所。

(1)梅亲书逊国退位碑在新田龙池寺被发现——《缘化袈裟记》

《缘化袈裟记》碑是谁所撰所立?我们赶快来看碑底的立碑人一栏。

全国50余处建文踪迹说与永州说一脉相承,宁远新田才是他的家……

《缘化袈裟记》碑底立碑人和撰碑人一栏:第一人为“本邑小行德祖梅”

而碑文的副标题,也即小标题叫“本邑小行德祖梅等师亡代立之记序”。从这里看也证明本碑记叙的是梅的相关事情。这位梅是谁呢?此碑既是古文,又是佛文,一下子难以讲清。我们还是看另一块碑对龙池寺的梅的身份揭示吧。这块碑叫《万明灯》,这里说龙池寺的梅是应文。

全国50余处建文踪迹说与永州说一脉相承,宁远新田才是他的家……

龙池寺《万明灯》记录龙池寺师祖梅叫应文

从碑文看,“应”和“文”是分开的。但是通读全文,就明白了。“自佛祖之光于邑,国也由是京畿。各靖难於婛,以崇九我佛祖焉。师等命寺龙池,难曰应门。文岂非先师?”这《万明灯》不仅记录了龙池师祖是一位因“靖难”而来的流亡皇帝,也记录了他曾以宁远为首都(应门——国都之正门),他的僧我便是应门文,当然是应文。也就是说,我们在龙池寺发现的梅立的碑,既叫梅,又叫应文,还是帝王。他最早就是在龙池寺逊国为僧的。这些记录,与前面的衡阳说、云贵川说、浙江说岂不完全统一了吗?

(2)梅为自己亲书的墓塔铭——《白掌塔铭》在宁远被发现。

全国50余处建文踪迹说与永州说一脉相承,宁远新田才是他的家……

梅亲书的《白掌塔铭》

梅亲书的白掌塔铭原样保存。其实梅的僧名叫智眉,梅仅是自称。这里“白掌眉叟亲书”明显摆在哪里,这里梅与智眉是不是同一人,我们暂不去讨论,只看立碑人落款,就知道此人智眉是皇帝。因为落款上写着“臣邓林先有朋造”,就反映了智眉与邓林先之间是君臣关系。皇帝本身存在唯一性,而明朝落难皇帝又当了和尚的,还需要去论证吗?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吗?

大观堡和龙池寺等地还有至少十数块碑对建文帝以宁远为家的记录,而大观堡和龙池寺离衡阳说的建文岩仅100公里,这些记录不是与全国53种说法相吻合、相统一吗?这么多的原始碑刻,不是为全国53种建文踪迹说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支撑吗?

结论:建文帝永州说,为全国50余种建文踪迹说提供了最原始的证据。即,建文帝逊位于永州,后云游四方,中途也曾多次回到他宁远,但又去远游,最后年老归葬宁远白掌塔。白掌塔仅仅是简称,全称就是“第一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