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雲南都有哪些好吃的野生菌?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我是雲南農村的,在我們這裡流傳著一句話“五月端五 雞樅拱土”,意思就是說每年的端午節過後,就可以撿到雞樅菌啦,同時也代表著其它種類的野生菌將陸續面世,從此就拉開了享受山珍美味的序幕。我們雲南的野生菌種類有點多,要說哪些好吃的話,我個人認為要根據各人的口味來決定,因為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還有就是好吃與做法有關。



我看了一下其它網友的回答,說的種類還是多呢。我也閒話少講,要說把我們雲南所有好吃的野生菌都說完,這也不現實,一時之間也數不完,我還是給你介紹幾種常吃、好吃的野生種類吧。有的時候說的好,不如直接看圖來得妙,請欣賞。

1.乾巴菌

2.雞樅菌


3.松茸菌

4.青頭菌





5.黃賴頭



6.黑牛肝


7.谷熟菌

8.銅綠菌


9.奶漿菌

10.皮條菌



11.見手青


12.老人頭

13.馬脖菌


14.麻大腳

15.雞油菌


好了,以上是個人的觀點,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包涵,如有喜歡的請點擊關注我,並評論。


玉蕭聽落梅dxh


額,這個對於我地道的雲南楚雄南華,中國野生菌王國的人來說,最有資格評論了吧!看你是喜歡炒還是煮,我覺得雲南的野生菌種類多,最多的就是牛肝菌,白蔥,紅蔥,幹吧菌,雞樅,香噴頭,青頭菌,銅綠菌,松送,酸豆菌,紅菌,老脖皮,雞油菌,奶汁菌,刷子菌……還有好多不知名的,這只是我家鄉叫的名字!可能有好多種做法!我們常常分兩種,有厚菌和薄菌,其實就是看菌子的下面,薄的喜歡用來煮湯,厚的喜歡用來炒!還有好多好多,就不一一說了








是小姐姐吖


吃野生菌的季節又要到了,吃貨們有沒有一點迫不及待的感覺呢?我呢從小在雲南邊界的農村長大,我家被大山環抱著,周圍的山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野貨,當然即將到來的這個季節自然數野生菌最多,我呢自然對野生菌也瞭如指掌。說到這生活在大城市的朋友是不是很想知道被大山環抱是什麼一種感覺,說再多沒用實際體驗了才知道,計劃一下準備開啟你的旅程之路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見的野生菌子,味道也非常非常的鮮美,你到雲南來一定要好好品嚐一下哦! 這是我的家鄉


第一種:青頭菌

首先看菌子樣子就知道它為什麼叫青頭菌,沒錯它的名字就是因為顏色兒命名的。這種菌子對生長環境是有特定要求的,大多數生長在松樹或針葉林、闊葉林或混交林地,每年夏秋季為生長期,雨後產量多。均以成對形式出現,深林中只要發現一朵,在不超出一米範圍內必定能發現另一朵。燒炒、燉、蒸、熘、拌、燴,將甲魚、烏雞、土雞等混一起做湯,其味更鮮、營養更豐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磷、鈣、鐵和硫胺素等,一般人都適合食用,尤其適合有眼疾、肝火盛、憂鬱症、痴呆症患者食用。


第二種:牛肝菌


牛肝菌我們家鄉稱之為喬巴菌,長相似牛肝,主要有白、黃、黑三種顏色。該菌菌體較大,肉肥厚,柄粗壯,食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世界性著名食用菌。味道鮮美,清香可口,營養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具有清熱解煩、養血和中、追風散寒、舒筋和血、補虛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藥"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婦科良藥,可治婦女白帶症及不孕症。


第三種:奶漿菌

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弄斷它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流出像牛奶一樣顏色的乳白色液體,因此得名奶漿菌。生長在松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地上,常與松樹形成菌根,成長週期短,持續時間長。一般烹飪方法是炒、炸、熗、燉、拌、煸、爆等廚藝皆可使用,香味濃郁,味美,經常食用能增強人體抗逆能力,並含有多種人體內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鈣、磷、鉀、鐵核黃素、等微量元素。


第四種:雞樅菌

它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因為長大後形狀像雨傘,我們家鄉稱之為傘把菇,其特點生長地方固定,蟻巢是白蟻與雞㙡菌共生理想的生態環境,蟻巢內有穩定的生態條件適宜白蟻與雞㙡菌共同生存。只要不被破壞可達數十年之久。雞樅的吃法很多,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其肉質肥厚,質細絲白,脆嫩爽口,清香鮮美,營養豐富,尤其蛋白質的含量較高,蛋白質中含有20多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種類齊全。中國曆代都稱讚白蟻雞樅菌美不絕口,營養豐富。


不知道朋友們都吃過這幾種菌子沒有,反正我是特別喜歡,所謂山珍海味,這可是名副其實的山珍,不是經常能吃到的哦!你們家鄉都有哪些菌子,可以推薦給我哦,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同時喜歡的也可以幫我點點關注。


楓渡紀實錄


作為一個吃了十多年野生菌的雲南人,我覺得野生菌的價值是不容置疑的。



只能發一張圖,太坑了。上圖是今早上山的收穫╭( ̄▽ ̄)╮。

我現在就在老家,老家的山上什麼野生菌都有,品種繁多,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野生菌的產出。其中牛肝菌都有好幾種,雞樅菌也有兩種,綠菇,青頭菌,松乳菇,銅綠菌,正紅菇,珊瑚菌,黃絲菌,奶漿菌……太多了,基本你能百度到的我們這都有。至於吃野生菌有啥好處我就不不用說了,百度上都有。

最近主要的產出是牛肝菌,綠菇,青頭菌,珊瑚菌和乾巴菌,有興趣的可以問我(*´◐∀◐`*)


CHOBICS


雲南的野生菌是真的多,而且口感都相差很大。我自己個人比較喜歡的是雞樅,有嚼勁。口感味道可以油炸做成雞樅油,等到吃麵條或者餌塊的時候放一點調味,或者和青椒大蒜一起鮮炒,還有的會風乾,可以留久點。雞樅根據生長情況又會往下細分,不過只有像我姨她們那個歲數的人才能分出來了,或者比較關注的應該也能分出來。然後就是有一種方言叫滑泥堵,口感就是滑滑的,硬硬的。還有一種我們叫地皮,形狀和木耳一樣,口感味道又天差地別。後面這兩種就基本都是不常見的,感覺市場上賣的就是數量比較大的,一般很好吃的在山上都比較難找到,所以基本在市場裡見不到,除了雞樅,可能是因為它賣得貴吧。有機會還是一定要去雲南親戚家裡吃一吃正宗的比較少見的種類。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去了雲南野生菌市場,因為是去幫親戚看松茸也就沒怎麼注意其他的,但是看到最喜歡吃的雞樅了,所以就拍了幾張,大家要是有興趣,等明年到了季節有機會我再去看看,然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風小迷妹


這個野生菌,不管是雲南有。而且貴州都有,只不過是品種很多。也到暑天 在貴州來講,有很多人都上地裡找雞樅菌,這個雞樅菌是買得特別貴的!我記得以前找雞樅菌的人是特別的多,現在這幾年找的人就沒有以前多了。為什麼找雞樅菌的人沒有以前多的,因為現在的人都是以打工為主。雲南我就不知道有哪些野生菌;我只是知道我們貴州,有雞樅菌和樹菌。但是要暑天才有,過到暑天就沒有了!


蘭忠豔


作為菌類的王國,雲南可是又不少好吃的野生菌,尤其是雨季的時候,菌子的種類更是暴增,而且價格也不貴,想要在雲南吃到美味的菌子,就一定要知道有哪些菌子美味,下面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雲南人都喜歡吃的美味菌類。

1.乾巴菌

這是我最喜歡吃的菌子了,清炒和做煎菌餅味道都很不錯,有點松樹香,就是價格有那麼點點小貴

2.雞縱菌

做湯用雞樅菌總是沒錯的,香甜可口,我尤其喜歡油炸的那種,吃麵的時候放上一點,簡直不要太好吃!

3.牛肝菌

這種菌的價格很便宜,也是老百姓最喜歡的菌子之一,產量大,種類多,做法也簡單,清炒就可以。

4.青頭菌

價格不高,經常在市場上能見到,我相信很多雲南人對它都非常的熟悉。

5.奶漿菌

一般鮮豔的菌類我們都應該警惕一些,但是奶漿菌卻不一樣,很多山民採到奶漿菌都會直接吃,有絲絲甜味。

6.竹蓀

這也屬於菌類的一種,不僅營養高,而且味道十分可口,還具有保健作用,煲湯或者火鍋的做法都很不錯。

7.雞油菌

又是一種顏色鮮豔的菌,這要是擱以前我都不敢吃,還是同學家裡做我才大著膽子試一試,一嘗之下就愛上了它。

8.大紅菌

這種菌吃的時候就要小心一些了,聽說並不是所有的大紅菌都是無毒的,有吃過的嗎?

9.虎掌菌

講真,我沒吃過這種菌,是聽朋友說的,說是外形像虎爪,而且生長在高山懸崖上,有吃過的小夥伴給大家介紹一下。

10.松茸

這種菌就被很多人所熟知了,是非常珍貴的菌種,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因此產量就很少,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嘴大吃四海


剛好前幾天盤點了一個系列,就是雲南人最常吃的幾種菌子,以及做法,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但不是本地人,千萬別自己做!(回答非常長,建議先馬互看)

1、青頭菌

這是雲南人吃的最多的菌子,比其他菌子吃著安全。和雞樅一樣,青頭菌在傘蓋還沒有打開,也就是還是骨朵形狀的時候,香氣最濃,價格也比打開的要貴一些。當然這也純是個人口味的問題,有的人就喜歡傘已經全撐開的青頭菌,拿來熬湯吃。

青頭菌清洗方便,將傘柄粘連著泥土的部分用小刀刮掉,用買菌子時候搭著的瓜葉子或是絲瓜瓤擦洗乾淨就行,菌蓋則要更溫柔些的擦洗,也是過一兩道水就乾淨了。

傘柄如果太大,可以直接用手掰小,傘蓋也用手掰,但不能掰太小,因為炒制過程中還會炒散一些,太浪費了。如果用刀切,也不能切太小,只要別弄太厚就行。太厚就不好熟,半生不熟的菌子會有毒素。

大蒜切片、青椒切圈準備好,油鍋燒熱,倒上香油,開鍋以後放上多多的大蒜熗鍋,但不要炒焦,然後放上青椒,再快速放上青頭菌拌炒。這時候不要急於放鹽,要耐心的炒到青頭菌本身的汁水出來,並且開始收濃的時候,再放鹽巴,如果不打算煮湯吃,中途就不要加湯,純憑青頭菌的汁液咕嚕熟,就是再鮮美也沒有的一道菜了,拿肉都不換!

這種原汁菌湯會讓你覺得怎麼吃都浪費,恨不能一勺湯汁能吃一碗米飯才對得起它的味道。

讓這種湯汁多的小秘訣不是加水,而是在洗好菌子之後,不要瀝水太久,最好洗完以後,在筲箕裡稍微放下,就下鍋。

加水燒湯的青頭菌,既然要放水,就需要放更多的菌子,特別是傘蓋,所以完全長開的大傘蓋就派上用場了。

做法一開始還是和清炒一個樣,一定要放蒜,只是等到炒到出濃汁的時候,要加上涼白開,最好是1:1的比率或者更少,不要只有一鍋底菌子而加了滿滿一鍋水,那樣味道就全沒了。

加水以後蓋上鍋蓋煮開,然後轉小火咕嘟咕嘟的慢慢熬(大火容易糊),越熬菌子裡的香味就越到了湯裡,差不多放鹽巴,再煮一會兒,然後關火,燜一會兒,就可以上桌了。

青頭菌湯喝起來真像土雞湯!

二、見手青

見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種,因為它非常容易“受傷”,只要一被碰到,被碰到的地方就會呈現青黑色,故而得名。刀切也一樣會變色,就像蘋果切開以後會慢慢氧化成黑色那樣。

見手青炒熟以後,黑黑的滑滑的,居然還能脆脆的,口感那是非常好,好吃到形容不出來的,一想到就要淌口水。

家常吃一般切成薄片,越薄越好,多放油,和青椒大蒜一起炒。炒出來油汪汪的一碗,但不會太乾,也不會太膩,菌子的柔軟仍然好好的保存著,口感才好。

這種菌子讓人愛到骨頭裡,但也有點害怕,家裡買回來吃,必須由老輩掌勺,因為不注意的話,吃過就會看到小人人轉圈,更嚴重的就不必說了。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雲南人吃菌子,除了雞樅之外,大多都是當頓做當頓吃完,因為總傳說第二頓回鍋熱的菌子就又會不安全了。油浸的除外,但也只是少數的幾種菌子,並且還要看地方。量也要少,不能貪多。

三、牛肝菌

牛肝菌樣子胖嘟嘟的,很實在,容易長得很大,三兩隻就能切出一盤菜來。

口感脆脆的,吃起來像嚼菜莖一樣,會聽到響。

牛肝菌是一類菌子的統稱,有黃牛肝、黑牛肝,似乎還有白的,但有劇毒的也非常多。

每年雲南吃菌子中毒的新聞裡,大多說的是牛肝菌,因為許多種類,撿菌人也難以區分。(配圖的我表示也分不清了)

牛肝菌空運到外地餐館的很多,同樣是放青椒大蒜炒出來,本地人吃起來,嚼勁太脆生,總有一股生菌子味道,吃起來害怕怕的。

自己家炒就會好些,生味不大,脆脆的嚼著,滿口都是香的。可以炒溼一些,也可以油多放些,燜幹一些,但一定都是要做全熟,並且一定不要炒焦!

四、銅綠菌

銅綠菌傘蓋的顏色有點像生了鏽斑的銅器,切開以後,裡面也會有這樣的銅綠斑點樣,做熟以後顏色彷彿會更深,這當然不影響口感。

你要我說出每樣菌子的口感,是絕對做不到的,我想大概也沒有一位作家的筆能寫出野生菌的味道。

銅綠菌彷彿是滇中人吃的比較多,炒著吃。宴席上吃的比較多,特別是城中村的宴席,會有曬乾的銅綠菌發來吃,曬乾以後的銅綠菌,不像其他曬乾的菌子那樣不好泡發,銅綠菌泡發以後口感也几几乎可以達到新鮮菌子的口感,所以它幾乎是唯一一個不被雲南人嫌棄的幹菌子。

下一期,會介紹比如奶漿菌、乾巴菌、掃把菌、皮挑菌、紅蔥黃蔥菌等最常見的菌子吃法,如果篇幅還夠,連帶著說下雞樅松茸,以及雲南人吃菌子的一些很實用的“迷信”。

每次說到吃菌子,我總要一再強調,千萬不要照著圖片去找菌子吃,那是很危險的事情,每個地方甚至每個山頭出產的菌子都有它的性格,長相完全一樣,也可以肯定就是一種菌子的菌子,也是這個能吃而那個絕對不能吃的,這可不是誇張的說法。

五、奶漿菌

方言裡的菌子名稱,大多是和它的特點有關係的,比如上一期的銅綠菌,就是長有銅綠的“鏽跡”;青頭菌是因為它的菌蓋是青綠色的,等等。

奶漿菌的名字來源於這種菌子只要一經掐斷,斷口處就會流出汁液,像奶漿一樣。但從外貌看一點看不出它這個特性,反而顯得有些乾癟癟的,就像曬到半乾的菌子。

奶漿菌也是炒、煮俱佳,還可以蒸熟醃製,據說味道酸酸辣辣的,很下飯,不過我沒吃過,自己也不敢嘗試醃製。

炒奶漿菌,還是放青椒、大蒜,也可以把青椒換成韭菜。這樣混著炒出來的韭菜,味道可以說是平分了奶漿菌的秋色了。

還有一種吃法是“烘乾”,但不是平常所講的那種意思,它還是需要放油來做,而且是在奶漿菌很多的時候才常這樣做。

具體做法是:把洗乾淨的奶漿菌撕成或切成小絲,放到筲箕裡晾著,新鮮紅辣椒(不是小米辣)洗淨切成細絲(數量可以和菌絲同等),同樣晾著。起油鍋熱油,先放大量蒜片,然後放上辣椒絲,然後放上菌絲,開始耐耐心心的翻炒,慢慢等著菌水出來,再被收幹。在保證不會糊鍋的前提下,將菌絲在鍋裡一直烘到水分去幹,就可以舀起來了,這樣做的好處,不但是又香又好吃,而且便於儲存,可以帶著遠行而不走味。

六、乾巴菌

乾巴菌也叫繡球菌,說是它的樣子大大的一盤,長得很像繡球花。我倒瞧著它更像松果球。

在把它撕成小朵的時候,則又像極了雲南人愛吃的牛乾巴和火腿絲,味道也像,因此得名。

提起乾巴菌,也是腦仁疼,因為它實在太難洗了!乾巴菌的紋路實在適合於泥沙和松針彙集,不耐耐心心刷個五六七八次,是絕對洗不乾淨的。

它不能整朵洗,必須先掰成小朵清理一遍,然後再撕成更小的絲再洗再淘。沒有見過乾巴菌的人,是很難想象出這清洗難度的。

很多人不愛吃乾巴菌,也就是因為總會吃到泥沙,所謂的怪味。而且它的顏色很像青灰色的一種什麼泥巴,很多人看這造型,就提不起興趣。

乾巴菌與青椒一同炒過以後是非常香的,真真是有肉乾巴的香味和口感,所以也常拿來炒飯吃。

用幹辣椒和多多的油炒出來,炒得乾乾的,就像油淋乾巴,又是一種味道。

乾巴菌還常常拿來和曲靖出產的韭菜花一起醃製,是非常下飯的佐食小菜。

不過別在網上買,網上買到的大多就是一瓶韭菜花而已,偶爾才挑得出兩絲乾巴菌,虧。

七、掃把菌

這種菌子既像鐵掃帚,也像珊瑚。

做起來非常方便,雖然“鬚鬚”很多,卻很好清洗。

大多是炒著吃,按照“鬚鬚”的長勢撕小,與大蒜、韭菜一起炒熟即可,炒出來像雞絲,口感是脆脆的。

八、雞油菌

雞油菌長得像一朵一朵黃色的小喇叭花,肉非常厚,現在也有人工種植的了,但沒野生的香一些。

雞油菌洗乾淨以後要多用葷油炒制,很吸油。

同雞肉煲湯、和肉、火腿同炒,也都很好吃。總之無論怎麼做都要放蒜,甭管到底有毒沒毒。

九、皮挑菌

皮挑,很難解釋,像是形容口感,形容長相。這種菌子乾製的很多,但發不到位,很難嚼,而且不入味。(下圖左邊一包是新鮮皮挑菌)

新鮮菌味道也沒有之前講過的那些菌子那樣特別,擬人化就是老實巴交的、中規中矩的。菌傘就是薄薄的一層,菌柄也是細長長趨近於空心的,一般和大蒜、韭菜同炒,非常易得。

十、雞樅

以前,雲南人的菌子有一種分法,是把所有菌子分為兩類,一是雞樅,一是雜菌。雜菌就包含了除了雞樅之外所有的能吃的菌子,足見雞樅的受重視程度。

愛吃雞樅的人很多,省外的朋友一般能吃到的是油雞縱,不過最好別隨意在網上買,因為到手之後很可能只是一罐香菇或是平菇而已,同樣炸的很乾也很香,很像雞樅,但就是不是雞樅。

從沒吃過雞樅的人是分不出來的,這樣很壞雞樅的招牌。雖然我個人來說,更喜歡雜菌,但是油雞縱拌麵的鮮美,也會讓我產生動搖。

雞樅有很多種,我分不清,我只記得第一次看到雞樅的時候,覺得它長得就像土基房泡水以後,或是稻草泡水以後,長出的那種“糞菌”。

雞樅價格比其他菌子貴。分級、分品的賣,骨朵、半開、全開,各是一種價格。

洗雞樅也是技術活兒,因為雞樅買回來鮮吃的是少數的一頓兩頓,大多是買一大盆回來做雞樅油的,工程量浩大,吭哧吭哧的洗完,炸出雞樅油來,只是不大的一罐而已,非常“舌”(意思是縮)。

而且洗雞樅的手會非常的滑膩,需要在清水盆裡搓很久才能洗去這種滑膩感。

各個地方製作油雞縱的方法不同,有像舌尖上的中國二那樣的,有喜歡炸溼一些、還保留到脆生的口感的,還有的則喜歡炸得乾乾的,說是這樣才香得耐不住。

喜歡吃新鮮雞樅,拿來和青椒大蒜炒,還可以和肉片炒,不能再多加其他東西了,加了就是浪費。

摻上雞樅油拌麵條吃,十分香,雞樅的香氣是真的可以香滿一屋子的,挑出來一筷頭,用微波爐稍微一熱,那香味就傳遍整樓了,但它不屬於難聞的油香,而可以說是一種極美味的植物香氣。

十一、松茸

松茸在十年前遠沒有現在的名聲,香格里拉之外的雲南人,不太知道拿它怎麼吃。

它確實有一股香味,但在吃慣了各有香味的菌子之後,會覺得它比較淡。

不同於它遠赴異國他鄉後的吃法,諸如碳烤之類,香格里拉人一般拿酥油煎吃,你也可以用豬油,反正用葷油才好吃。

把松茸切一元硬幣厚度的片,放到熱了一層油的鍋裡煎,油多不怕,油多才香,煎到卷邊,就可以吃了。

煮火腿雞湯也是很香的,在西藏的一個地方吃過,讓我懷戀到如今!總之,這幾種吃法,我覺得都比碳烤好吃......

十二、竹蓀

雲南人吃竹蓀不多,不如以上菌子普遍。

新鮮的不太常見,一般是用幹發的幹蓀來煲老母雞湯吃。

在我極其有限的幾次吃竹蓀經驗裡,都感覺吃到的是一股肥皂味洗衣粉味,不知道是不是哪裡沒有處理好,希望有人可以來解答.......

這些,就是雲南菜市場比較常見的菌子啦。當然各地方喜歡吃的都不太一樣,但做法基本不離炒、煮、炸、幹焙幾樣,配料除了必須的大蒜,就極少其他的。放韭菜炒的只有少數幾樣菌子,其他都是大蒜青椒幹椒為主。

菌子最好不要混著吃,一般是一鍋一種菌,菌子火鍋的吃法一個是太浪費,完全吃不到各自的鮮味,一個就是覺得不太安全。還是那句老話,想吃雲南菌子,還是要吃小炒小煮吃現場的才好!

(圖片整理自網絡)


美食家大雄






雲南的野生菌很多,不懂得不要亂吃!想吃的話不要在昆明吃,因為你在昆明吃的話很貴!(土豪隨意)買一些小吃和啤酒帶著去昆明的祿勸、臨滄、玉溪、版納等地級市下屬的偏遠山區去,隨便找一家農家,把小吃和酒送給他們,讓他們家煮菌子給你吃,順便可以領略一下農家風情和淳樸的山區人民的熱情!松茸、雞樅現摘現吃。那種感覺才是爽到爆!

或許有的人不相信現在的人還有這麼淳樸嗎?告訴你:有!有一次我在西雙版納,一幫朋友去南糯山玩,在一個人不認識的情況下:其中一個兄弟說,我們找一家不認識的人家吃飯,保證他熱情的接待我們,於是我們在村子裡玩,遇上一個本村的女孩,向她打聽幾句,聊了一會兒就說去她家吃飯,她笑著回答不嫌棄就走!於是一大幫人去她家,家裡人熱情接待並殺雞燉肉(當然,我們也得買一些禮品送上),當晚,他家裡人熱情接待我們並介紹我們認識村裡其他人家,其他人家也熱情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去,臨走,她家老人還捉了兩隻雞送給我們!最讓人感動的是,朋友的車壞了走不了,她家二話不說就把她家的麵包車給我朋友開回來了(當然我朋友的車因為開不了放在她家了)……

在祿勸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在朋友家玩,晚飯後在路邊玩,一位同村的昆明看見我,問從哪裡來?我回答並說了我朋友的名字,他就熱情邀請我去他家坐坐,一坐下馬上倒上酒並讓他老婆做菜……雖然我沒有同意他家做飯菜,可是這份熱情淳樸確實存在的!

於是,我個人是不願意在昆明買菌子吃的!除非特殊情況!我想以後每年都會去這類偏遠山區去一下!因為淳樸!因為熱情!因為這裡可以無憂無慮的享受友誼!因為這裡沒有城市的浮躁與虛偽!


瘋狼46


雲南是野生菌“王國”,每年的7-10月是最適合吃野生菌的時節,因為這段時間大量上市,是餐廳的人氣料理王,也是雲南省7-10月老百姓家庭的家常菜。每年這個時候,在野生菌主要產區的雲南人很大的一個趣事就是上山撿菌、識菌、食菌,那麼雲南都有哪些好吃的野生菌呢?我先列出最有名的十大野生菌吧,讓小編一一列出,估計要一天都列不完。

雲南都有哪些好吃的野生菌?

一、黑松露菌。

黑松露菌是世界上最名菌之一,較貴媲美黃金白銀,被稱作飯桌上的“黑色鑽石”。黑松露帶有豐富的蛋白質、18種碳水化合物(包括人體不能生成的8種必須氨基酸)、脂肪酸、複合維生素、鋅、錳、鐵、鈣、磷、硒等身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以及鞘脂類、腦苷脂、神經酰胺、三萜、雄性酮、腺苷、松露酸、甾醇、松露多糖、松露多肽等大量的代謝物質,有著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此菌雲南常年出口外地,因為法國人對“黑松露”情有獨鍾!

二、松茸菌。

又稱松茸,是一種珍貴的真菌。它含有松茸酸、松茸醇等59種天然物質,具有理氣化痰、提高人體免疫力的功效,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它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療效果。它有“細菌之王”的美譽,曾經是日本皇室的貢品。具有提升SOD特異性,加快消除身體內的自由基,減緩人體器官的衰落,改進心腦血管病的功能,促進基礎代謝,提升人體抗病毒、抗細胞基因突變和增加免疫力功能的能力。

三、羊肚菌。

被稱為世界第一名菌,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根據測定,羊肚菌含有20%的粗蛋白質、26%的粗脂肪、38.1%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氨基酸,特別是穀氨酸含量高達1.76%,因此新鮮的羊肚菌含有非常多的蛋白質。

四、雞縱菌。

雞縱菌肉質肥厚,質細條白,口味細嫩,神似雞脯肉,含有蛋白質和鈣、磷、鐵主要營養元素,具有益脾、清神、身體排毒等作用。用它烹調的菜式,無論蒸炒、煎炸,還是紅燒、熬湯,皆芳香美味。

五、牛肝菌。

是世界著名的食用菌,是日本皇家貢品。其獨特的香味和藥用價值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菌蓋呈扁平半球形,光滑,不粘,肉色淺,銀耳肉,有醬香味,可入藥。此菌分佈在雲南大部分地區,第年的5-9月,為生長期。

六、黑虎掌菌。

是真菌中的無冕之王,具有很好的養生價值。該真菌菌體大,肉質多,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香味獨特,是十大名優菌之一。

七、雞油菌。

在烹調時菇體很吸油,吃的時候一大口咬下來,混和了美味磨菇液汁的油水被擠壓成型流出來,如雞油一般,因此而出名。成熟的雞油菌有點兒音響喇叭花的樣子,顏色很豔麗,比一般的磨菇要韌,還有點兒延展性,聞著有明顯的杏香氣。

八、竹蓀。

主要生長在高海拔的竹林中,夏秋季長時間生長。因為它美麗的外表和極好的味道,它被稱為“真菌之花”。竹蓀對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有很好的療效。

九、乾巴菌。

是雲南省有的稀有野生植物食用菌菌種,其他省區及國外都無法生長。春夏三季中,主要產自7月和8月多雨,生長在滇中及滇西的樹林松樹間。乾巴菌表面灰黑,含有一層白色,老熟時變為深褐色且有神似醃牛肉乾的濃厚香氣。

十、青頭菌。

主產區滇西"三江並流"的初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相當純粹,出菌期是6月-9月。青頭菌呈淡綠色至淺綠色,外皮往往斑狀開裂,老時開傘邊沿有條紋。適合有眼病、虛火盛的顧客服用。

小編在這裡提醒大家,食用野生菌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注意辨別,不認識的菌一定不能隨便食用,郵寄最好也要找到產地直銷,請勿因小失大,雲南省移動聯通公司每年5-9月份都會給用戶發送謹慎食用野生菌提醒用戶注意食用安全的手機短信。

如今快遞物流業的興起,國內知名快遞(郵政、順豐)都專門在雲南召開“冷鏈”發佈會,即從產地直郵到全國各地,讓身在外邊的美食愛好者,也能食到新鮮的野生菌!可以看出雲南野生菌已經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