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的跋涉,支撐人們爬坡過坎的,說到底是那麼一股子氣啊、勁啊。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頂著炎炎烈日,沿著木質步道登上山坡,望著一壟接一壟的茶樹鋪向遠方,漫山青翠、茶香沁人。這裡是“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遵義湄潭縣核桃壩村的茶園。

下山之際,偶遇挺著啤酒肚的收茶人餘坤強,聊起生活變化與村莊發展,能體會到一種感恩之心與驕傲之情。感恩,是因為“沒有茶葉,這裡還是放牛山;沒有茶業,就沒有我這個中間商”;驕傲,則源自“我們村沒有出去打工的,反而周邊有上千人來這裡打工”。

跟隨他的講述,翻開核桃壩的歷史,老支書何殿倫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曾經的核桃壩,十年就有九年幹,村民們頓頓紅苕包穀飯,掙扎在溫飽邊緣。面對“不可能”“瞎折騰”的非議,是何殿倫帶領村民攔河築壩,將湄江水牽引到幾十丈高的山上;面對“嘴皮磨出泡,人家只一笑”的觀望,又是何殿倫的勇敢擔當、傾情奉獻,將一片茶葉深植核桃壩,使窮山溝變成了“家家農工商”的小康村。

儘管老支書人已作古,但山川依舊、精神永存。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圖為核桃壩茶園採茶農

不過,“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

放眼全國,不少農村在脫貧之後,發展卻陷入停滯。有的缺乏創新進取精神,吃飽穿暖之後就躺下來享受;有的利益紛爭增多,鄉村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有的人情氾濫、彩禮如山,奢侈風氣盛行;有的產業沒有與時俱進,在市場大潮中漸漸走衰,甚至轉向汙染之路……當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莊面對更大的市場、更大的世界時,安於小富丟失了奮鬥精神,面對困境缺少了攻堅克難的心勁,“彎道”來臨卻滿是本領恐慌……缺魂少魄就會使鄉村振興陷入動力失能、發展失序的平庸窠臼。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作為接班人,核桃壩的新書記陳廷明繼承老支書的遺志,在做強茶業的基礎上發展茶旅,引領村民繼續行進在“茶枝上發展、蓓蕾上綻放、茗芽上飄香”的綠色興農之路。接受採訪時,他不時會冒出“產業鏈”“集約化”“資本運作”等時髦的商業詞彙,談到城鄉一體化改革、土地流轉改革、信用村建設等則如數家珍。

從思考到行動,現在的核桃壩村,學校、醫院、茶青交易市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全村人均年收入達16400元、家家戶戶都開上了小轎車。這都得益於村幹部一任接著一任幹,更得益於幹部的幹勁激發了全村砥礪奮進的精神。陳廷明深知,核桃壩的發展不是一個能人就能扛起來的,需要更多的能人共同努力,一起幹、一起闖,才有核桃壩美好的未來。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評論君採訪收茶人餘坤強,哪個是我?

奮進新徵程,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的跋涉,支撐人們爬坡過坎的,說到底是那麼一股子氣啊、勁啊。

拼搏奮鬥成為執著追求,懈怠就沒有空間;勇於開拓成為永恆基因,人心就有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對於村民,農村是人生出彩的大舞臺。積極進取、勇往直前,才能成為這個舞臺的主角。根基紮在泥土、枝葉沐浴陽光,讓心勁心氣兒催動向上的力量,鄉村這棵大樹就一定會枝葉參天。

離開時,問及餘坤強有什麼期待,他說想開一家自己的茶葉店。驕陽下,茶園閃動夢想的光芒,祝福他的心願早日實現。

“沒有茶葉,貴州湄潭縣第一村還是放牛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