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全球最為重大的地質事件,這一事件改變了亞洲的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深刻地影響了亞洲生物多樣性的格局,使得青藏高原成為研究環境演變對生物演化的天然實驗室,而化石就是一把打開這個實驗室的鑰匙。古生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在古近紀和同時代北半球的植物區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兔耳果的發現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推論。
兔耳果是美國古植物學家Steven Manchester曾報道過的一種滅絕類群,命名為LagokarposMcMurran & Manchester,其親緣關係尚不明確,可能和蓮葉桐科(Hernandiaceae)有親緣關係。此前,該化石僅出現在北美西部的綠河組(Green River Formation)及德國的梅塞爾化石坑(Messel Pit),而且時代侷限於晚古新世-中始新世早期。由於形態神似兔子耳朵被稱為“兔耳果”。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科研人員在西藏班戈縣附近中始新世的牛堡組地層中發現了兔耳果化石,通過形態對比,科研人員將班戈的類似化石歸屬為兔耳果屬,並命名為新種——西藏兔耳果Lagokarpos tibetensisH. Tang, T. Su & Z. K. Zhou。兔耳果的發現表明在古近紀早期,青藏高原同北半球植物區系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據推測,這可能得益於晚古新世-中始新世的極熱期。該時期一些熱帶、亞熱帶類群,比如棕櫚、紅樹林等的分佈範圍甚至可達北極圈內,在這種極熱環境下,高緯度的北大西洋路橋和白令陸橋為泛北半球熱帶植物區系提供重要的交流通道。
北美和歐洲兔耳果生長在溫暖溼潤的熱帶、亞熱帶環境,這也暗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仍有低地環境,存在著鳥語花香的熱帶、亞熱帶樂土。該研究由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唐赫在研究員周浙昆和蘇濤的指導下完成,該結果正式發表於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兔耳果及復原圖
兔耳果可能的傳播路徑
化石點面貌
閱讀更多 中科院之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