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章


管窺《道德經》:之第 五十章

第 五十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註釋】

徒:《說文解字》註釋為,步行也。《易• 賁卦》舍車而徒。 又步卒也。《詩• 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 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

攝: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雲攝者皆整飭之意。

【管窺】

世間萬物,都會經歷一個從生到死的過程,侯王也不例外。

凡天下事,致生和致死的因素各佔了一半,為五五之數,符合“陰陽”之道。本章當中,在生和死之間又加了一層:“人之生,動之死地”,就形成了“生、死、由生而之死”各居其三的局面。這主要是考慮了“反者,道之動”的動態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由於當事者臨事所做出的選擇不同,而導致生死結果發生變化的情況。

所謂的生存之道,關鍵就在於保持“處其厚,不居其薄”的生活態度,以迴歸自然為目標,“去甚,去奢,去泰”,去除那些對生命有害的窮奢極欲的追求,自然就可以達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另外,修德之人還善於瞭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以全面、系統、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待和處理事務,同時照顧好相關各方的利益。這種“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行為,必定會得到大家的擁護,而不會引起仇恨,自然是“沒身不殆”,“而無死地”了。

舉例來說,善於攝生的人,在野外行走,從來不會遇到犀牛、老虎之類的兇獸;即便在行軍打仗當中,也不會被各種兇器傷害到。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者”從來不會將自己置於面對強敵而孤立無援的險境當中。當他想去一個地方,就會事先了解路途上的地理環境、風土人情,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從而設計出能夠給他人帶來益處的路線圖,使自己的行動如行雲流水一樣順暢自然,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以無有入無間”。

這種“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的行為方式,當然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