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管窥《道德经》:之第 五十章


管窥《道德经》:之第 五十章

第 五十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徒:《说文解字》注释为,步行也。《易• 賁卦》舍車而徒。 又步卒也。《詩• 魯頌》公徒三萬。又《爾雅• 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

摄:引持也。謂引進而持之也。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

【管窥】

世间万物,都会经历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侯王也不例外。

凡天下事,致生和致死的因素各占了一半,为五五之数,符合“阴阳”之道。本章当中,在生和死之间又加了一层:“人之生,动之死地”,就形成了“生、死、由生而之死”各居其三的局面。这主要是考虑了“反者,道之动”的动态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由于当事者临事所做出的选择不同,而导致生死结果发生变化的情况。

所谓的生存之道,关键就在于保持“处其厚,不居其薄”的生活态度,以回归自然为目标,“去甚,去奢,去泰”,去除那些对生命有害的穷奢极欲的追求,自然就可以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另外,修德之人还善于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以全面、系统、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待和处理事务,同时照顾好相关各方的利益。这种“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行为,必定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而不会引起仇恨,自然是“没身不殆”,“而无死地”了。

举例来说,善于摄生的人,在野外行走,从来不会遇到犀牛、老虎之类的凶兽;即便在行军打仗当中,也不会被各种凶器伤害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者”从来不会将自己置于面对强敌而孤立无援的险境当中。当他想去一个地方,就会事先了解路途上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设计出能够给他人带来益处的路线图,使自己的行动如行云流水一样顺畅自然,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以无有入无间”。

这种“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的行为方式,当然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