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序言:


眾所周知,武則天之所以能夠臨朝改制,成就帝王之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是唐高宗的皇后,同時也是繼任之君的母親,所以才能夠有足夠的權勢將兒子取而代之。在成為皇后到皇太后乃至後來直接坐上皇位,武則天憑藉著自己的身份優勢,在各方面都可謂是順風順水,將權勢執掌於自己一人之手,朝中鮮有異議。不過,所謂萬事開頭難,當武則天還未能如願成為名正言順的國母之時,她所面臨的處境卻要困難的多。儘管武則天如願以償擺脫青燈佛卷而進入瀰漫勾心鬥角的後宮,然而在攀升成為皇后的路途上卻仍然阻力重重,因為縱觀當時的局勢,能夠對武則天產生威脅並且造成阻礙的勢力,遠遠要比想象中更為龐大。

當武則天還是武昭儀

也許當王皇后得知武則天身懷皇子的那一刻起,便能夠意識到自己曾經主動將武則天接入內宮的行為是多麼的愚蠢,因為這無異於是引狼入室。不過,此一時彼一時,曾經的同盟在頃刻間便已然成為了自己的敵人,這也只能歸咎於時勢的變化,而無怪乎任何一個人。正如我們所見的,後宮中劍拔弩張的氣氛對於武則天來說確實是如魚得水,畢竟說到底武則天曾經也是唐太宗的才人,無論是心機城府還是膽略謀識上,都遠非王皇后與蕭淑妃所能夠比擬,尤其是在武則天為唐高宗誕下子嗣之後,則更是深得帝寵,在當時也是無人能及。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武則天》劇照


當然,雖說武則天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給王皇后潑髒水,使得唐高宗“遂有廢立之意”,可是皇后之尊崇並非只是李治說廢便能夠廢黜的。就身份而言,王皇后是當朝國母,並且還是先帝唐太宗親自為李治所選配的,本來就是名正言順。就背景而言,王皇后出身于山東士族,在朝中素有聲望,甚至在後來任是隴貴族也逐漸的接受這一事實,以求能夠穩固朝局,支持者眾多。所以,就這兩點而言,王皇后的地位在當時並非是能夠輕易撼動。

反觀當時的武則天,雖說她能夠從中作梗挑撥唐高宗與王皇后蕭淑妃之間的關係,將唐高宗拉入到自己的陣營,然而單是這樣卻遠遠不夠。實際上,武則天畢竟只是昭儀罷了,按照後宮品級,昭儀是處於二品的層級,在其之上有四位一品妃的壓制,再上還有皇后,如此可見,若是以身份地位來說,武則天的昭儀身份倒是相對有些卑微。除此之外,武則天除卻在後宮之中有著唐高宗的庇護,在朝堂之上並沒有任何的人脈關係,而若是想要更進一步爬上皇后的高位,那麼武則天必須要時刻關注朝局上的變化,等待著能夠扭轉乾坤機會。

朝廷重臣對於立武則天為後的態度

我們知道,在唐太宗臨終之前,便將李治託付給了他所信任的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毋庸置疑,在李治繼承大統之後,這兩位重臣的權勢也是更加隆盛,成為文官集團的領頭人物。除此之外,唐太宗還間接地指派李勣作為唐高宗繼位後的輔臣,這也算得上是武將集團的代表。而除卻這三個唐太宗時期託付的朝臣之外,還有于志寧、來濟、韓瑗與崔敦禮同樣作為當朝宰相,在對於廢王立武的事情上也有著很大的參考作用。

在這些宰相中,主要是以長孫無忌的意見更為重要,若是連長孫無忌反對,那麼武則天想要坐上皇后的位置可謂是懸之又懸。當然,武則天也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便向唐高宗提議去做一做長孫無忌的工作,企圖通過賄賂來拉攏長孫無忌。不過很遺憾的是,長孫無忌與唐高宗武則天之間也是面和心不和,無論唐高宗如何提拔長孫無忌的幾個兒子,如何許以重金厚祿,長孫無忌皆推搪而過,在廢王立武的問題上不肯鬆手。從政治關係上來說,長孫無忌背靠關隴貴族,而王皇后則是山東士族出身,可是從長孫無忌的態度來看,他仍然是選擇支持王皇后而反對武則天,於此可見武則天前進阻力之大。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長孫無忌畢竟是久歷宦海之人,既然選擇了站在武則天的對立面,那麼他也就只有做好萬全的準備。依照當時的朝局,長孫無忌因為長久執掌相權,在朝廷的羽翼不可謂不豐,尤其是在面對武則天的問題上,更是能夠輕而易舉的聯合眾多朝臣。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在當時的七個宰相中,便有五個明確反對廢王立武,也就相當於是站在了同一個戰線。不過,正所謂挑戰中往往伴隨著機遇,儘管諸多朝臣的堅決反對對武則天欲求成為皇后造成了極大的阻礙,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同樣也有好處。

從朝臣們紛紛反對一事可以看出,雖然說唐高宗是大唐帝國的皇帝,可是卻並不見得能夠震懾住這些貞觀老臣,這對於身為皇帝的李治來說,肯定是頗受挫敗的。於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高宗與武則天從普通的伴侶關係進而轉化成政治上的聯盟,因為兩人即將有著共同的政治目標。

挺武派的崛起

面對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阻撓,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清楚自身的處境,在朝堂之上孤立無援。所以,為今之計,便是要盡力籠絡那些能夠為己所用的官員。當時,長孫無忌等人控制著朝權,所以整個朝堂大體上都是由幾個宰相決議為主,而這自然而然也很容易造成結黨營私的狀況,而這也是武則天所能夠把握住的漏洞。事實證明,朝堂之上也並非鐵板一塊,在長孫無忌等權臣之外,還有許多可以拉攏的朝臣,其中便以許敬宗、李義府為首。皇帝與權臣相爭,對於部分想要上位的朝臣來說,便是天賜良機。就拿李義府來說吧,因為得罪了長孫無忌,故而被其外派壁州,很顯然李義府並不甘於如此,便詢及友人,得到了如此建議:

上欲立武昭儀為後,猶豫未決者,直恐宰臣異議耳。君能建策立之,則轉禍為福矣。——《資治通鑑》卷一九九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在這些臣子看來,雖說長孫無忌、褚遂良權勢隆盛,但是終究還是朝臣,無法逾越皇權,故此得到皇帝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義府便直接表示支持唐高宗廢王立武,也相當於是與唐高宗武則天站在了同一陣營,而後果真“轉禍為福”,被唐高宗所重用。有一便有二,朝堂之上素來不缺投機取巧之輩,所以在短時間內,唐高宗武則天一改往日之頹勢,在朝堂之上有了一定數量的支持者,儘管這些所謂的支持者能夠產生的能量有限,但對於唐高宗武則天來說,卻是有勝於無。故此,朝堂之上原本的格局在悄然之間有所改變。

“廢王立武”進入白熱化階段

雖說武則天能夠明顯的感受到來自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敵意,但是武則天畢竟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去撼動這些朝廷重臣們,故此也只能夠儘可能的積蓄力量。當然在此之前已經武則天也向唐高宗提議過冊封自己為宸妃以作過渡,並且以此來進行試探。然而,就算如此,唐高宗武則天同樣有如碰壁,直接被“妃嬪有數,今立別號,不可”的理由而駁回,於此,雙方之間的溝壑矛盾也逐漸地越拉越大,所謂的“廢王立武”,也逐漸上升到政治權力鬥爭的高度。

永徽六年,就“廢王立武”一事,唐高宗召見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表面看來是唐高宗詢問幾位宰相的意見,實際上這個時候大家都很清楚唐高宗意圖所指,只不過是心照不宣罷了。不過,只要唐高宗還有“廢王立武”的想法,那麼這件事情便永遠不會過去,而經由前事,對於唐高宗來說,這並不僅僅只是冊封武則天為皇后那麼簡單。故此,在朝堂之上,唐高宗便先入為主,直接以王氏無後作為理由而提出廢除的決意。然而,長孫無忌等人又怎能任由唐高宗如此,當時便便是反對,其中褚遂良便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疾甚,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新婦,今將付卿。”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未有愆過,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帝之命。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武則天》劇照


很顯然,褚遂良所提出的觀點格外明確,並且也並無太多挑剔之處。

  • 首先,王皇后出身名門望族,在當時注重門第的時代,這一點無異於為王皇后加上不少分。
  • 其次,王皇后是先帝唐太宗親自為李治挑選的妻子,並且曾讓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好生照顧,若是唐高宗此時宣佈廢后,又置先帝顏面於何地?
  • 第三,王皇后並未犯錯,雖說王皇后曾經有害死武則天女兒的嫌疑,但是那畢竟只是嫌疑,雖說當時並沒有太多“疑罪從無”的說法,但是事關國母,肯定要加以嚴查,所以說王皇后沒有犯錯,也是有著一定的道理。

也許覺得這些理由仍然不能夠說服唐高宗,後來褚遂良便以退為進:

陛下必別立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儀經事先帝,眾所共知。陛下豈可蔽天下耳目!使萬代之後,何以稱傳此事!

很顯然,這便是直接針對武則天而提出的建議,其中便直接挑明瞭武則天曾經侍奉先帝,從倫理上便站不住腳,所以就算是要廢除王皇后,也不應該冊立武則天作為皇后。如此看來,武則天的皇后夢很大可能就此泡湯。條理清晰,觀點明確,在褚遂良的這一番言語之下,唐高宗武則天頃刻間便陷入了劣勢,只能擱置再議。而也正是在這段等待再議的時間,同為宰相之一的李勣一句話便使得唐高宗與武則天扭轉頹敗之勢: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武昭儀為何能夠成為皇后?以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為角度作析


從李勣的角度來看,作為武將,他並不願意涉入到這種朝堂紛爭,這也符合他的謹慎作風,故此他直接踢皮球一般避開唐高宗的詢求,直接表明自己不願意多管閒事的態度,而這正是唐高宗所希望看到的。當然,從這裡也能夠看出,在幾個宰相之間,也並非是同聲同氣的,至少李勣便選擇了緘默。畢竟就利益集團而言,李勣和隴西門閥的牽扯較少,甚至雙方難免也會有著利益上的摩擦,故此,李勣的置身事外也是應有之義。

沒有反對就是最大的支持,對於李勣的沉默,唐高宗頗為滿意。而後,這種“陛下家事”的氣氛在諸多支持“廢王立武”的朝臣渲染下,變得更為濃厚。而正是在這種輿論的攻勢下,原本反對的聲音也逐漸有所削弱,而勝利的天平,也開始向唐高宗武則天所傾斜。也正是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唐高宗一鼓作氣,將之前反對之人進行謫貶,最後直接宣佈“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於此,唐高宗與武則天終於獲得最終的勝利。

結語:

從昭儀到皇后,雖說這僅僅只是身份上的進階,然而在我看來,這卻足以能夠看作是永徽時期皇權與相權的一次爭鋒。以“廢王立武”作為導火線,在這整個過程中,唐高宗逐漸地意識到自己的皇權頗受制肘,遂有爭取之心,這在無意之間便改變了唐高宗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從普通的伴侶變成了政治上的合作伙伴,一拍即合,互相利用。李治有權,武氏有謀,一同掀起了永徽朝局上的權力洗牌運動。而在這整個過程當中,也衍生出了三股勢力,分別是唐高宗為代表的爭權派,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代表的保權派與李勣為代表的中間派。然而,大體上來看,李勣還是在有意無意間選擇了代表皇權的唐高宗,於此永徽時期的朝政局勢逐漸明朗,而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后,也正是憑藉著這樣一種局勢,這也能夠看成是歷史的一種選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