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第一支“中供铁军”团队是怎么样诞生的?阿里铁军系列故事(二)

2000年初,李琪带领伟业网络销售队伍加入阿里巴巴,并授命担当一线大将开始正式为“中国供应商”组建直销团队,也就是第一支“中供铁军”队伍。

马云给这位非专业出身的大将配的同样是一批非专业的兵。

先从李琪带来的伟业队伍说起,在伟业,李琪建立了一支包括俞朝翎(前阿里B2B资深总监)、雷雁群(前阿里广东分公司总经理)、方永新(阿里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合伙人)等人在内的销售团队,陆兆禧则是伟业的广州代理商,这些人现在都可以作为“中供铁军”辉煌的代表,但在当时,真的算是“一言难尽”。

俞朝翎,一位被视作典型中供人的销售,那时只能算初步成熟。他生于1971年,杭州人。俞没考上大学,18岁进显像管工厂做工。但他不甘心只有高中学历,于是在浙江省电大念了3年夜校。电大毕业后,俞进入一家合资公司做技术员。女朋友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技术员无法支付结婚、买房的费用,于是转行做了销售。

因为抹不开面子、没人带、老销售员攥着资源不放,俞半年内销售的两款商品,均未开单。1996年下半年,曾两度被解雇的俞在深圳陌拜电子工厂,销售IC元器件时才找到点感觉,“说多了,脸色也正常了。也能与客户一问一答的互动了。”考虑到成家立业的问题,1999年俞朝翎又回到杭州找工作,不久进了伟业。

陆兆禧也没干过销售。他在酒店工作过6年,还担任过网络公司的客服。他被认为是李琪的徒弟,风格与李琪类似,擅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马云在十多年后对《时尚先生》如此描述过陆的能力,“老陆务实比较厉害,务虚得不够。”

伟业的销售员不够看,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原有的销售员也好不了多少——他们是从市场、运营、产品等部门中抽调出来的几个人。

干嘉伟是阿里巴巴最早的销售员之一。他生于1969年,嘉兴人。在杭州商学院(现浙江工商大学)念完食品工程后,干去了浙江省燃料总公司。他先在北京的联络处干了3年多,然后回到浙江绍兴小曹娥镇卖煤。而立之际,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待在夕阳产业,“地下的煤挖一块少一块,行业总是越来越小。”于是干在双休日跑到杭州的新华书店反复搜寻有关朝阳企业的资料。他告诉说,一篇对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采访打动了自己,于是他起了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念头。

2000年2月,这位感觉“阿里巴巴这个公司名字听上去特不靠谱”的国企副科级干部,抱持着先转行再说的想法,进入了几乎是杭州唯一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那时互联网泡沫正在泛滥,从业者普遍相信“今天你不花钱砸市场,明天你连花钱的机会都没有”。而阿里正要斥巨资启动国际化战略,于是,干进入了替公司花钱的市场部,工号是67。没想到几个月时间便风云突变。干嘉伟忙完华交会和广交会后,公司向市场部表示:没预算让你们花钱了,去挣钱吧。

遭此转折,干的初心不改。他仍然笃定互联网是个朝阳行业,仍要待在阿里巴巴赚取互联网经验以备未来跳槽之需。干嘉伟当时的同事还有卢洋(现湖畔大学秘书长)、张斗(曾任阿里巴巴高级经理,现音悦台创始人)等。这批人一度由并不擅长销售的谢世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领导。

李琪接手的销售队伍就是这两拨人,加在一起也就10个左右,而且彼此之间还不太瞧得上对方。

“不是太match的,”俞朝翎说,“阿干他们比较正统,每天先打很多个电话,约好了再去见客户。见客户之前准备资料。我们(伟业)的风格比较野,从来不打电话,直接陌拜。一屁股坐在客户那里就开始聊。没有资料。最多来个现场演示。要钱也很直接——老板给钱了,签完合同哪有不给钱的,快点快点。”

因为是被收购方,伟业出身的销售员心里面还“有一点小小的自卑”。为了维护自尊,俞朝翎等人更加坚持自己的风格。他们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跑客户,一身汗的回到公司后,看着阿干、卢洋很是不屑,“这帮人书生气太浓了。每天都待在办公室里做方案。(他们)约不到客户只能天天打电话。整个销售过程拖得很长。而且他们永远少那么一句话:老板给钱了。”

在李琪看来,无论是俞朝翎等人,还是干嘉伟等人,都是处于被解聘边缘的一批垃圾。不过反正要招聘新人,李觉得不如试一试现在的团队。多年后,干嘉伟才知道李琪当初对销售团队的看法。他认为“垃圾”之评“也不是假话。”那时候的阿里巴巴人来人往的频率很高,把干嘉伟招进来的市场总监都已离职了。

试一试的结果惨不忍睹。没人知道该怎么卖中供。事实上,就应该没人知道如何卖中供。

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是个概念先行的虚头巴脑之物,靠谱的新经济应该是IT和软件才对。2000年1月,马云在哈佛商学院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大谈互联网时,即被同行的东方证券投行部总经理卫哲认为严重不靠谱。“长得像外星人,说话更像外星人。怎么可能呢?按正常逻辑,根本看不到他的这个愿景。”

而中供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互联网预付费产品。客户付出1.8万元,获得的不过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账号,然后便要等待从未谋面的海外买家来询价。不少中小企业主连电脑都没有,遑论上网了。简言之,卖中供对销售员的要求很高,而懂中供的阿里巴巴英文站老会员们并未转化为规模级的种子付费用户。

干嘉伟表示,“就像飞行员一样,阿里的销售需要很长的培训期。否则上去转一个圈就晕了,就掉下来了。”阿里日后办起销售培训班的诱因之一即在此处。

转一圈就掉下来的人中包括干嘉伟自己。他两个半月后才出了一单中供。照规定,他离被辞退只差半个月。他想不通、也不服气,“我从来都是拔尖的。在大学里拿了4年一等奖学金;同期进浙江省燃料总公司的人里我是第一个被提拔到副科级的。为什么到了互联网就玩不转呢?不如我的人都出单了。”干嘉伟有时半夜两三点都睡不着觉,只好偷偷摸摸的跑到阳台上抽烟。

对于手下人的不懂和不会,李琪的应急办法是找一个懂销售的来教教他们。他在“遵义会议”上见过李旭晖。后者是在环球资源做了十几年的资深销售。

2000年11月前后,李琪告诉俞朝翎、干嘉伟、卢洋等人,自己给他们请了个很牛的人,叫猫王(Elvis,李旭晖英文名),要好好向他学习。

李旭晖是台湾人,毕业于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轮机工程系。这个方脸、身材普通、行事内敛的销售高手对中供系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俞朝翎认为李旭晖是谈到中供系便“肯定要说到的人。”干嘉伟更是认为李旭晖在中供系从农民军到正规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可以讲是‘红军’的缔造者之一。”


第一支“中供铁军”团队是怎么样诞生的?阿里铁军系列故事(二)

李旭晖

李旭晖到阿里后,便去深圳、北京、香港、上海、香港等城市的阿里分公司做了次巡回培训。俞朝翎等伟业派和干嘉伟、卢洋等杭州总部的销售员均给李旭晖留下了深刻印象。

“能感觉得到伟业那帮人天生做销售的狼性和要性。他们工作起来很乐观。他们就直接上去死拼活拼、烂缠到底。他们更土、更直一点,感觉非常有趣。可能也是李琪影响他们。人以群分。”

至于干嘉伟、卢洋等人,李旭晖悔意,那是他见过的最乐观的一个团队,“穷开心。他们一开会,先你来我往、唇枪舌战,聊聊天、开开玩笑。杭州人,伶牙俐齿的很厉害。阿干那个嘴皮子功力堪称一流。他们出门后再辛苦,回公司是开心的。乐观很重要。我跟他们讲,你们就是要维持住快乐销售的传统。”

李向这批直销新兵强调对于一个新兴市场而言提升拜访量的重要性,如同圈地播种,土地越大、播的种子越多,假以时日就能采摘到更大的果实。强调陌拜的同时,李也强调有计划的拜访事半功倍。

“我跟他们说半年或者一年后,你可以达到一个月签10家中供的水平。”听众向李旭晖传递了自己的狐疑。李回忆道,“那时候他们签一家中国供应商都很难。所以觉得一个月签10个中供,怎么可能?!”

听了大牛的话,俞朝翎觉得伟业的陌拜式销售正是提升拜访量的应有之义,他们“是靠谱的。”俞分析道,当一个产品的售价超过1.5万元时,靠电话已经无法与客户建立起信任关系,“打电话被拒绝的概率非常高。原因是我没跟你见过面,我和你之间没有感情。但是我通过陌生拜访跟你见了面,下次我再来拜访的时候成功概率要高很多。这就是人性。”

同时,俞朝翎也觉得伟业的打法有提升效率的空间。他相信把陌生拜访和打电话相结合的话效率最高。这个思路践行下去,日后被中供人总结为“以点带面”:一个销售员出门前先约好客户,以他们为中心陌拜扫楼、扫工业区。如此一来,预约可以保证成交率,陌拜则把时间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对于陌拜这个观念,阿干他们后来是有改变的。约好才上门,有些人的拜访量就没那么大。拜访量要大,肯定要结合陌拜。当然,本来也没那么绝对,好像他们完全是电销似的。”李旭晖分析道。就这样,卢洋、雷雁群、俞朝翎、干嘉伟等人的零碎经验,经过大半年的磨合后,被高人的工作方式逐渐统一。

未完待续……

欲知阿里铁军后续变化,以及干嘉伟、俞朝翎、王刚、贺学友等大神的青葱岁月,请关注关注@阿里销售铁军,每天分销售铁军干货趣闻,我们共同成长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