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一場由Libra引發的討論:金融創新當在效率和監管間求平衡

2019年6月,Facebook(臉書)的Libra(天秤幣)白皮書一經發布便轟動全球,區塊鏈的推崇者和金融監管者之間的較量由此展開。但事實上,區塊鏈技術、數字資產等眾多金融創新早在多年前便已掀起熱浪,直至Libra的出現也倒逼全球加速革新監管框架。如何在提升市場效率和加強風險監管中取得平衡,如今已成了不可迴避的話題。

在1月14日於香港舉行的亞洲金融論壇(AFF)期間,主題為“金融科技與數位貨幣:大灣區金融創新”的2020第一財經(香港)金融科技論壇上,多位嘉賓針對上述話題進行了討論,包括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亞洲區塊鏈協會會長蔡志川,金山雲區塊鏈及數字金融部總經理朱江,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及大中華區主管合夥人雷韜潤(Peter Reynolds)。

巴曙松提及,Libra作為“複雜適應系統”市場中呈指數級速度發展的金融科技創新之一,呈現出顛覆性創新,但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需要保持公信力,需要保持相對穩定性,這導致金融創新的超前性與現有的監管法規間可能出現“步調”不一致,各界仍需要思考,如何找到Libra等金融創新所面臨的監管困局的突破口。

而針對更廣泛的金融創新,上述嘉賓都認為,未來科技公司很難取代銀行等金融機構,而是將發揮各自的優勢,但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提升結算、儲值等過程的效率、降低成本,而瞭解你的客戶(KYC)、反洗錢、防止反恐融資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场由Libra引发的讨论:金融创新当在效率和监管间求平衡

Libra對現有監管體系構成挑戰

巴曙松表示,Libra白皮書一經問世就引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擔憂甚至反對,但其背後的原因不同。美國擔心更多的是Libra對美元霸權地位的挑戰和隱私保護問題,而其他各國更為擔心的則是一系列監管問題。

一场由Libra引发的讨论:金融创新当在效率和监管间求平衡

巴曙松認為,首先,加密數位貨幣Libra預計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Libra扮演了“中央銀行”的作用,因為在其發行和管理體系中,Libra的資產儲備將事實上承擔最後的買家角色;為降低監管難度,Libra考慮與當地的商業銀行合作,後者成為其授權經銷商,而這疑似公開市場操作;Libra選擇儲備資產主要為了保持幣值穩定,而各國央行需要綜合考慮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等多個目標;部分小國和極端通貨膨脹國家或地區,當地居民如果選擇Libra進行交換活動和保值,對本國主權貨幣將形成替代。

同時,Libra也可能加大金融市場風險和提升外匯管理的難度。由於Libra在跨境支付方面有較大優勢,這將挑戰傳統商業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的跨境支付業務, 銀行中間業務收縮。Libra衍生出貸款業務和信用擴張,將對傳統商業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核心金融中介地位產生影響。

巴曙松還提及,由於Libra強調點對點交易和匿名性,使得央行和監管部門對跨境資產流動的監管難度加大。此外“Libra+ICO(首次代幣發行)”的融資方式成為可能,金融市場面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不可否認的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理論上可以大幅壓縮90%~95%的跨境支付成本。依託臉書涵蓋上百個國家的數十億用戶,Libra具備國際支付的突出優勢。

但問題也在於,“為實現與不同國家法幣之間的兌換以及相關業務,Libra必然要先取得多國監管部門的允許、獲取交易資質。如何滿足各國的監管要求,求同存異,同時適應上百個國家的隱私保護政策和法規以及市場準入機制,是Libra實現大規模流通需要克服的首要難題。”巴曙松認為,需要構建統一的全球加密貨幣監管框架,防範“監管競次”和“監管套利”風險。

Libra等金融創新還對未來金融監管提出新課題。例如,傳統監管理論與體系的過時和失靈並不能完全有效應對新業態的發展。而行為監管原則在金融邊界和定義逐漸模糊、行為主體身份複雜的變化下,難以有效管控數字貨幣交易所、協力廠商支付平臺等新興金融科技平臺的風險。

科技公司很難取代銀行

不僅是Libra,對於眾多金融創新,上述邏輯同樣適用。各界認為,未來可執行、可持續的金融創新都需要在市場效率與風險監管之間找到平衡。

“即使Libra推行不成功,但其他的創新也會跟進,因此需要思考監管升級,”巴曙松建議,“客觀上要求要有一個全球性的監管主體協調的替代合規框架,可和現有跨國機構進行監管原則的對接,同時也要完善監管科技,並創新監管機制,運用監管沙盒創新來進行試錯。”

未來,在金融創新加速的背景下,官方金融機構和民間科技公司之間的關係也頗值得玩味。

雷韜潤認為,未來科技公司並不會取代如銀行等金融機構,“整條價值鏈並不會被一方通吃,銀行和科技公司或將針對價值鏈的不同部分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銀行的放貸、流動性管理功能是科技公司無法取代的。但涉及客戶體驗,如智能投顧等,科技公司可以發揮更大作用。此外,KYC、反洗錢、防止反恐融資等也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蔡志川表示,“現在全球有很多人是沒有銀行帳戶的,所以在區塊鏈技術層面可以幫到這類人群。普惠金融能讓沒有銀行帳戶的人也可以做一些價值的傳遞,這是非常重要的。”

未來的技術創新也能彌補金融領域缺乏效率的部分。朱江認為,供應鏈金融領域則是極好的例子。“核心企業相對信用評級更高,其在和銀行打交道時更容易拿到貸款。而核心企業背後的各級供應商想到銀行進行貸款,成本往往非常高,而且週期非常長,”他稱,如果能讓相關方面都“上鍊”,包括銀行、擔保公司、保理公司、核心企業、供應商以及其他的相關法律諮詢機構,就可以讓傳統機構在現有的風險控制體系之下,實現更高效地放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