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能否說說讀《論語》有哪些好處?

曉清視角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散文集,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其思想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論語》的政治思想,用一個字表述,就是“仁”,“仁”體現在“孝悌忠恕”四個字上,是解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與國家關係的行為準則。

二、《論語》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就是“有教無類”,也就是強調教育的公平性,不分等級,人人可以享有受教育權。

三、《論語》中體現的學習思想,主要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強調誠實學習的態度,並且提出許多作為君子的規範。

四、《論語》提出瞭解決人與鬼神關係的原則,就是“敬鬼神而遠之”。孔子既強調天命,又重視個人後天的努力。

瞭解了這些,對我們在諸多領域內的行為都有重要的規範作用。在古代,如果《論語》學得好,做得好,小則科舉考試能夠順利通過,大則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宋代著名政治家趙普曾自豪地說自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其作用之大。

下面列舉一些《論語》當中的名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青梅煮酒不論英雄


《論語》是一部溫暖的書,是一部喚醒的書,現在讀他,可以讓人腰纏萬貫,但更重要的是讓人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它是一群懷有熱愛之情的學生,記載被自己所熱愛的老師的言行合集,任何一個初次翻閱《論語》的現代讀者,都會首先得出一個印象:這是一部內容鬆散的格言集。體系大師黑格爾就曾經批評《論語》毫無體系,因此不配稱為哲學。黑格爾在漢語世界有很多信徒。他們未必能夠讀懂黑格爾,卻把黑格爾的審判奉為定論。原因無它,這些人都以為哲學的目的就是建造體系。

可是,蘇格拉底說,驚異才是哲學家的標誌。像蘇格拉底、孔子這樣的人,不是為千年之後的某個體系而活,他們是為“雙重視野”裡所發現的那些“異象”而活。他們的弟子,也把老師視為最最值得驚異的“異象”: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所以,要是想從《論語》裡尋找體系,現代讀者將一無所獲。除非,他放下體系癖,學會發現驚異。《論語》的真正價值,在於喚醒驚異。如果不是被老師的某句話某個表情喚醒驚異,弟子們根本不必津津有味地記錄、追憶。畢竟,他們不必參加《孔子思想概論》的考試。

我們從《論語》裡找出幾章,試著幫朋友們讀出一點驚異。

為政: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述而: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是《論語》的6章,不妨把它們讀成 6 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角,是孔子和子張。子張是孔門著名弟子,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幹祿”,姑且理解成求職、做官。子張向孔子請教做官之道,孔子給出了一個很像道德格言的回答:多聽,不要說沒把握的話,即使有把握,說話也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看,不要做沒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動也要謹慎,則能減少後悔。說話錯少,行動悔少,你所要求取的東西,就在其中了。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是孔子和魯哀公。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使人民臣服。孔子的答覆,看起來也只是一則道德格言:以正壓邪,則人心服;以邪壓正,則人心不服。

第三個故事的主角,是衛靈公和孔子。衛靈公想向孔子討教排兵佈陣的技術。孔子竟然不耐煩:禮儀方面的事,我還懂一點;用兵打仗的事,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第四個故事的主角,是王孫賈和孔子。王孫賈是衛國的軍事統帥。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但在這個故事裡,孔子對他不太客氣。王孫賈要談論的,是祭祀的問題。他似乎是要指導孔子:與其祈禱較尊貴的奧神的保佑,不如祈禱有實權的灶神的賜福。孔子直接反駁:“不對。犯了滔天大罪,怎麼祈禱也沒用。”

第五個故事的主角,是子路和孔子。子路也是孔門著名弟子,名仲由,字子路。子路是孔門弟子裡最有英雄氣概的人。他對老師最直率,也最忠誠。因為直率,他常受老師批評。可是在孔子蒙難之際,他又是老師最忠誠的捍衛者。有一回,孔子生重病,子路祈禱。孔子說:“有這回事嗎?”子路答:“有。我祈禱天神地神保佑您平安。”孔子說:“我早就祈禱了。”

第六個故事的主角,還是子路和孔子。孔子在陳國斷糧時,跟隨的學生都餓得走不動路。子路埋怨地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窮,但窮不失志;小人一旦窮了,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了。”

6 個故事,看起來互不相關。不是一些道德格言,就是對孔子倔脾氣的記錄,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驚異的地方。《論語》我讀了很多年。早些年,也不覺得這樣的文字有什麼值得驚異的。近幾年,我越來越覺得似乎有一個線,可以這些小故事串起來,串成一個值得驚異的大故事。

粗讀起來, 6 個故事都只是一來一往的簡單問答。但若細品,你會發現每個簡單的問答都包含一次視野的轉向。

子張關心的是幹祿,孔子卻引導他把重點轉到德行的完善上。孔子不講大道理,只是告訴他如何說話、如何行事。但這樣的實踐指南,實際上不是針對高效地求職,而是一條針對德性修養的向上之路。如果用更概括的語言轉述這次師生問答,大概是這樣:子張問,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官?孔子說:你該關心如何才能做個更好的人,你所欲求之事,只是你所當求之事的附加產品。

魯哀公關心的,是身為統治者的權威。他有權力,因此關心權力的效力。民服,才能說明他的權力有效。我猜,他更希望孔子提出一份關於如何鞏固權力的技術指導。可是孔子卻說,比起權力的效力,你更應該關注權力的正當。百姓服從的前提,不是權力,而是正當地行使權力。

衛靈公跟魯哀公一樣,都關心權力。魯哀公關心的是對內的權力,衛靈公關心的是軍事,對外的權力。孔子卻暗示,對戰爭和權力的熱衷本身就不正當。對於一個文明邦國而言,國君應該關心如何文明行事,而非縱容戰爭狂熱。

王孫賈並非不敬神之人。但他的敬神,已經降格為俗世欲求的輔助手段。套用蘇格拉底的話,他不是做神所悅喜的事,而是挑選、賄賂自己所悅喜的神。孔子的回答不是什麼惡毒的詛咒,只是重申人和神的正當關係:人和神之間,神是決斷的一方,神不是可以由人挑選的工具。

子路為老師祈禱,當然是出於對老師的熱愛。他的祈禱方式,和大多數人習慣的方式沒什麼不同:用一份祭品換一個回報。孔子卻告訴子路,還有另一種祈禱,是把人的虔敬的一生當成祭品。這才是真正嚴肅的人神關係。

在陳絕糧時,子路的焦慮也屬人之常情。面對困厄,人之常情就是感覺不公。越是努力過正當生活的人,越是容易因不公而委屈,而惱怒。孔子卻引導子路,把視線從生活的報償拉回生活本身。如果說正當生活有什麼回報的話,那個回報不是躲避苦難,而是以正當的方式面對苦難。對君子的報償,就是讓他時刻做君子;對小人的懲罰,就是讓他處處做小人,就是讓他的強硬而肆無忌憚的心靈喪失治癒的可能。

有些《論語》的註釋者會說,子張問幹祿一章是要批評子張之俗。我覺得不是。學子謀求出仕、從政,君主謀求統治和權力,富貴者希求福報,學生祈禱老師延年,君子深感在世間遭遇不公,這些全都無可厚非,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常人視野。上面的 6 個故事裡,子張、魯哀公、衛靈公、王孫賈、子路,就展現了這種常人視野。常人視野的問題不在於錯誤,而在於不完整。孔子的技藝,恰恰在於讓人意識到自己的不完整。6 個故事裡,提問者從常人視野出發,關注各自關注的事。孔子告訴他們,在所有這些迫切需求的背後,還有更值得關注的事。常人視野裡,最緊迫的事情,是“我想要”。孔子說,比“我想要”更緊迫也更重要的,是“我是誰”。所有向外張望、被“我想要”困住的心靈,都該向內審視,問問“我是誰”。在孔子這裡,“我是誰”不是對“我想要”的否定、逃避,而是對它的成全。

這就是我說的視野轉向。《論語》裡很多篇章,都在講這個視野轉換的故事。通過簡短的問答,孔子把對話者從不完整的視野中拉拔出來,讓他把自己的欲求放到更完整的視野和秩序裡。這種談話技藝,蘇格拉底稱之為辯證法。


津沽一頁書


讀《論語》好處很多,有三點特別適合身處移動互聯網時代,迷失而焦慮的我們。

1.找到生活的意義。

2.安定內心,形成自發的自律。

3.根本上提升寫作能力。

一、幫助生活沒有意義的我們找到意義


《論語》是孔子的人生感悟收穫,它不是宗教,甚至也不需要把它當成哲學看。

它講得都是樸素的為人處事的真理,讓我們懂得如何去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這些樸素的真理經過了2500年的檢驗和考驗,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和正確性。

二、《論語》是為需要納稅、交房租的我們寫的


國學大師辜鴻銘在《孔教研究》中說:

“(如果一定說它是宗教),它是一種對那些納稅的、交房租的普通百姓而設立的宗教,故此它並非是一種享樂主義的宗教。”

因此《論語》的語言平實,好像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地鐵裡、小餐館裡,坐在我們對面,聊著一個個普通的話題。

《論語》就是為那些每天起來必須關心糧食和蔬菜、油價和過路費、按揭和借唄的我們寫的,為需要藉助電影、抖音、公眾號、心靈雞湯來撫慰孤獨和辛勞的我們寫的。

它不但能撫慰我們的心靈,更能安定我們的心靈,而真正的自律和精進,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三、從文采和思想兩方面提升寫作


《論語》的語言極其富有特色,看那些對話,富有個性,而且言簡意賅,寓意深遠,比如這句: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有的讀來場景感非常強,境界讓人心馳神往,比如這段著名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

把這些段落背誦朗讀到滾瓜爛熟,我認為比上一些寫作課要好很多,它的作用是長期的。

所以,《論語》真的值得我們一讀。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作者陳橋


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尤其是經典名著,更是要多讀,勤讀。

《論語》作為聖人之書,常讀最少有兩大好處。

1出口成章,言語有味,增加你講話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我們常常聽人講話,有些人講話言語粗鄙,毫無修養,一開口就令人生厭,而聽有些人講話卻如沐春風,心情愉悅,顯得非常有文化,有深度,有水平,這就是多讀書的好處。論語裡的每一句話都有高度概括性,可謂字字珠璣,若能熟讀於心,偶爾啟之於口,讓人有出口不凡之感,為自己的職場增色不少。

2多讀《論語》使人明白事理,令人世情練達。讓你擁有良好的處理複雜事情的能力,《論語》裡至理名言俯拾皆是,數不勝數,如“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讀之唇齒留香。北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略顯誇張,但也並非毫無道理,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天下的學問都從書中來,書讀好了,一理通,百理通,以《論語》中的道理治國理政,應該是說得通的。

熟讀《論語》的好處當然不會僅限於次,不過我們不要為了某些好處才去讀書,這樣就顯得太過功利,反而失去了讀書的本意。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一起討論。


太平大司馬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宋朝第一文臣趙普曾言“半步論語治天下”可見其重要性!



名人雅閣


把論語研究透了,對自己會有極大的幫助。1,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關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方面都有涉及。2,基於社會關係形成的規範能有所瞭解。如孝悌、忠恕,以及一些禮儀。3,能瞭解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鄉黨篇,描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細節。4,可以瞭解孔子以人為本、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的仁政的基礎以及禮儀的基礎就是尊重。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學習孔子的思維方式:推己及人就是換位思考啊。“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教我們如何觀察人啊。還比如。“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而中庸思想,正是在叩其兩端而極焉以後的合適的選擇,體現的是尺度的把握。事實上,《論語》全書,最精妙的地方就是對事物尺度的把握。6,對教育的理解。春秋時期的文化是貴族文化,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思想,為平民文化的興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舉一反三、溫故知新都是實用而先進的教育理念。還指出啟發學生應該是在他獨立思考以後鬱悶抓狂的時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需要指出的是,《論語》雖然博大精深,由於時代久遠,不補上“當時社會狀況,語言環境,邏輯統一”三個條件,很多人會一知半解,誤讀。大家都因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認為孔子愚民。這就是望文生義,不瞭解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關鍵是對“之”的理解,“之”顯然是代詞,這裡並沒有具體的事物可以指代,如果指代一般事物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一些基本的事物老百姓還是必須知道的。這樣“不可使知之”就不成立。所以,這個“之”就是指代“民”。而“由、知”就是使動用法,意思“使民去做,使民知道”。那麼“可使,不可使”就是“可以使用,不可以使用”。因為當時社會盛行貴族文化,社會又在不斷髮展,底層百姓一些觀念和技能可能都相對落後。那麼就需要教育引導。這和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是統一的。還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大家都認為孔子是歧視女人和小人,把小人理解成道德低下的人。而且,把《論語》中的小人都理解成道德概念的人。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周族征服者建立作為據點的城及其附近的郊,被稱為“國”,居於其中的主要是周的統治者貴族以及周族的平民。國人有一定的參政權力,只有他們才能為國家當兵作戰。“國”之外的廣大田土被稱為“野”,在其上的農業勞動者,主要是被征服地區的居民等,他們被稱為野人,又稱庶人、庶民,是西周時期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也是被統治階層的主體。也存在著部分奴隸,主要作為家奴而存在。這些奴隸多來自戰俘,但其總體數量和用於農業生產的比例都不高。貴族們又稱“君子”,田野裡勞動的農人被稱“野人”或“小人”。”可見《論語》中的小人是社會地位的概念。當時男尊女卑,女子的地位低下。同樣地位低下的女子和底層小人,心理上傾向於尋求上層的認同,這就是“遠之則怨”的原因。由於他們缺乏禮的薰陶和規範,容易情緒化不夠理性。就造成了“近之則不遜,”的現象。孔子只是講了一種社會或者心理現象,並無歧視或者抱怨的個人看法。這句話的重點在後半句,到現在還適用,但很多人都把目光盯在前半句,形成了錯誤認識。《論語》中其實孔子在歸納小人的行為特徵。因為地位的差異才造成行為的差距,最終行為所具有的道德低下的屬性被大家接受,反而忘了其原來的地位概念。這樣對理解就造成了障礙。同樣,如果不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根本無法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述太長不展開,在我有關於丹的短文裡提到過,有興趣的可以找下。)

光靠一本《論語》很難把其中的內容理解透徹,也不容易充分了解儒家的思想。需要多讀四書五經,以及相關書籍,並能勤于思考,互相聯繫比較。才能補上“當時社會狀況,語言環境,邏輯統一”三個條件,也才能徹底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以及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切忌望文生義,片面理解。需要指出的是:《論語》一定是邏輯統一的,合理的,如果讀不懂一定是自己忽略了相關的條件。


小夥伴168802618


如果你要為自己的孩子選一本國學入門讀物的話,那非《論語》莫屬!作為家長,讓孩子讀《論語》有什麼用呢?將受益終生喲!不信麼?

《論語》是記載了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可謂漢語文章的典範。《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孔門弟子的形象:子路率直魯莽,顏回溫雅賢良,子貢聰穎善辯,曾皙瀟灑脫俗……這些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我國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因而被人們稱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那好處呢?我看無外乎有這麼幾點:一是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好的習慣。最有益的是從小培養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學習、生活習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告訴孩子學習要不斷複習;“溫故知新”,時時回顧舊知識,才能有新的收穫。

二是要教會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在小學階段學《論語》,有利於修正行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比如說誠實、毅力、善良、真誠、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識別能力等等。只要具備了這樣的品質,你就不用擔心孩子將來沒有工作沒有朋友。

三是鍛鍊思維開闊眼界。從《論語》孔子師生對話中,尋找先賢的思維方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開拓視野,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四是可以積累國學素養。《論語》包含了上百個歷史典故,對現實生活很有指導意義。上學的孩子學習《論語》,也能學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跳脫固化的思維方式。

五是提升寫作能力。《論語》是一部難得的作文素材寶庫,僅僅一萬六千字,卻包含了密集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光是成語就有一百多個。《論語》裡幾百則終生可以引用的格言,還怕孩子寫不好作文嗎?



讀走西藏


《論語》是孔子學生根據孔子生平講學中的一些重要講稿,包括跟大家的一些對話,進行集結成書,可以說濃縮了孔子的全部智慧在內。孔子是萬世師表,這個稱號不是吹出來的,肯定有其道理。所以,學習《論語》,可以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絕非是高大上的心靈雞湯那麼簡單。

可是,很多人把孔子的學說,當成封建頑固不化。這是因為讀不懂,才這麼說。這個問題呢,很嚴重,因此,如何正確理解孔子的話,便是一個相當嚴肅的問題。在此,我拿一段原文來講給大家聽聽看,大家就知道自古以來,解釋對的人有多少了?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段話,孔子是講給為人子女聽的。父親,一般比較管束子女會比較嚴肅,所以父親在身邊時,作為子女也比較害怕受到懲罰責罵,因此說話做事呢,比較有分寸。觀其志,就是觀察孩子的志向和喜好,包括習慣。我們現在講的就是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好孩子?會不會亂來沒規矩?如果這個孩子守規矩,尊重長輩,就是好孩子。如果父親不在了,要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就變臉了,之前不敢說的話不敢幹的事,通通都來了,無法無天了。那這樣的孩子不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很傷父母的心。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意思是如果父親不在了,依然可以保持三年時間,思想說話行為等都和父親在世的時候一樣。那麼,大家對這個孩子就完全放心了,因為這個孩子沒有放縱自己,會挑起這個家的大梁,有責任心。父母安心,家人也放心,外人也放心,會一致評價公認這個孩子非常可靠。可謂孝矣,這個孩子就是有孝心的人了。

一直以來,能對這段話作正確解讀的,確實不多。以此為例,可知,關於傳統文化,大家的理解有多離譜。這個問題需要大家一起克服解決,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達成。只要達成了,不用講什麼好處,好處自然在日用之中了。


命理師陳一宏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根本依據。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以仁學為核心,深刻闡發了為人、為學、為政三位一體的智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寶藏。它穿越了二千多年曆史遂道,至今不僅未減其色,而且歷久彌新,正在重新煥發蓬勃生機。

《論語》是儒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著作,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絕不亞於《聖經》對西方文化的作用,素有“中國的聖經”之稱。它對中國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它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

簡單說一個好處就夠了,《論語》教會我們怎樣交朋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良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也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

什麼樣的朋友是好朋友?什麼樣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樣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論語》裡面給出了答案。即孔子所謂的“益者三友”,友直、 友諒、 友多聞。

第一,友直。

直,指的是正直。

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有一種朗朗人格,沒有一絲諂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所以這是一種好朋友。

第二,友諒。

《說文解字》說:“諒,信也。”信,就是誠實。

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內心是妥帖的,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淨化和昇華。

第三,友多聞。

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時代,不像我們今天有電腦,有網絡,有這麼發達的資訊,有各種形式的媒體。那個時候的人要想廣視聽怎麼辦呢?最簡單的一個辦法就是結交一個廣見博聞的好朋友,讓他所讀的書,讓那些間接經驗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

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裡,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

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裡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鑑。

《論語》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廣見博識的朋友。

萬事萬物皆有陰陽,有益友必然有損友。

損友是怎麼表現?

孔子也給出了答案,叫做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

也就是喜歡諂媚逢迎,溜鬚拍馬、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還有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這三種人。

《論語》教給了我們一種交友的智慧,值得我們去借鑑和應用。

但是,需要注意一點,簡單的社會,複雜的人心,在現實生活中,對每個活生生的人進行臉譜化、標籤化其實也不是一種科學的認知方式,比如很多懂得社交技巧的人,他很能照顧交流者的感受,會通過一些話術和言辭技巧讓你舒服,讓你開心,又如心理諮詢師,他們需要通過分析你的性格特質和社會經歷來採取同理化的語言贏得服務對象的信賴,進而有效改善或解決對方的困惑,其實也就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和幫助客戶,你能說他就是損友嗎?

益友也好,損友也好,關鍵看對方的動機和由這個動機導致的結果,不能僅從表面現象來判斷,否則就是教條主義了。

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有什麼樣的素養,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朋友,這就是所謂的“吸引力法則”。

孟子說,我善養浩然之氣。正氣浩然,自然良友多多。

願我們都能擁有更多的益友。


17橙


談讀《論語》的好處,首先得談談《論語》,它所記錄的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一共分為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以及他的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流傳下來的語錄體的彙編。可謂漢語文章的典範。

《論語》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我國素有“半本《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其的內容博大精深,實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百科全書。

此外,《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讀《論語》主要有以下幾個好處:

1、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地複習;“溫故而知新”,時時回顧舊知識,才能有新的收穫,記憶知識更牢固。 再比如說:食不言、寢不語,行不履閾,立不中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等。

2、讀《論語》有利於修正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說誠實、毅力、善良,真誠、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識別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論語》中經常強調的。 讀《論語》能讓我們學會做價值判斷,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惡美醜。

3、讀《論語》可以開闊眼界,鍛鍊思維。思維決定了生命的廣度和深度,從《論語》中孔子師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尋找到先賢的思維方式,逃離思維定勢。比如,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一個人沒有痛下決心改變缺點時,你告訴他什麼都沒用的;只有自己想做出改變時,才能聽得進去旁人講的道理。

4、讀《論語》可以積累國學素養,提升寫作能力。《論語》僅僅一萬六千字,卻包含了許多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論語》中包括了上百個歷史典故,對現實生活很有指導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