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欺負人時快感,被欺負時憋屈。日本曾對鄰邦展開了半個世紀的侵略,二戰期間也曾風光一時佔地無數,結果是天理昭昭,多行不義者必受嚴懲。戰敗的日本,除本土被美軍駐守觀察,周邊領土也落入蘇軍手中。

對此日本耿耿於懷,一直找前蘇乃至如今的俄羅斯“討說法”,欲收回北方四島。並頻頻祭出“利誘”大招:試圖通過強大經濟實力援俄,作為交換失土的條件。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不過俄羅斯亦將四島問題當作籌碼,以此吊住日本胃口,拒絕過無數次,但偶爾又會鬆動口風,給日本留一絲希望的門縫。

說到日本的北方領土,鼎盛時整個千島群島、包括庫頁島南部都被其所佔,為何如今不一體討要,卻只對四島牽腸掛肚呢?

千島群島及北方四島

在俄羅斯遠東有一塊突出部,稱為堪察加半島。從堪察加半島到日本北海道之間,散佈著大大小小56座島嶼,被稱千島群島,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堪察加半島

北方四島是千島群島靠近日本北海道的四個島嶼——國後、擇捉、齒舞、色丹,故此又稱為南千島群島,國後(1500平方公里)、擇捉(3200平方公里)兩島面積較大,合計約5000平方公里。

因該區域是太平洋暖流寒流交匯處,魚類資源極其豐富,素有“海膽亂滾,螃蟹重疊”的美譽。而且極具軍事價值,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屏障。況且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對人多地狹的日本也頗具吸引力。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收之桑榆失之東隅

土地作為生存空間,是各國群起而爭的目標,往往是強盛時搶奪、疲弱時被搶。

十七世紀時沙俄戰敗於雅克薩並與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其向南擴張勢頭被暫時遏止故而轉為東北方向,隨後侵佔了堪察加半島,並在一個當地部落中發現遇險流落到此的日本人傳兵衛。

之後傳兵衛被送往彼得大帝處,受洗成為東正教徒,並且有了一個俄國名字“加甫里爾”。頗具眼光和開拓意識的彼得大帝命人教授傳兵衛俄語,還開辦了日語學校,由此開啟了以堪察加半島為據點探索千島群島的歷程。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千島群島島鏈

千島群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自然無力抵禦如狼似虎的沙俄探險隊,被掠奪的命運已不可逆轉。就這樣在接下來的探險中,俄國人一直摸到了日本人的家門口,雙方開始有了交集和碰撞。

1853年的黑船事件打開了日本國門,俄國趁機於次年同日本簽訂《日俄友好條約》,確定以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作為劃分千島群島的邊界。1875年日本用佔據的庫頁島南部,交換了俄佔北千島群島,至此沙俄佔據庫頁島全部,而日本則將整個千島群島收入囊中。事還沒完,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又把換出去的庫頁島南部搶回。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日俄戰爭時兩國軍人合影

一切在1945年畫上句號,前蘇出兵奪回千島群島全部,終結了百年來的糾纏。

人為造成的北方四島問題

根據《雅爾塔協定》,整個千島群島歸屬前蘇,將北方四島併入版圖本無懸念,斯大林對此也態度鮮明:“這是蘇軍用鮮血換來的戰利品,沒商量”,並視之為“遠東永不沉沒的四艘航母”。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隨著日本謀求同前蘇恢復正常邦交以及冷戰期來臨,情況有了變化。日本位屬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一旦與前蘇關係緩解,對美國並不是個好消息。於是美國以及日本親美派策劃了北方四島問題,作為引發日蘇矛盾的導火索。

如美所願,圍繞該問題,兩國紛紛擾擾鬧了幾十年。

上世紀五十年代,為使美日間生出嫌隙,蘇方表示:“願意在簽訂和約後,歸還齒舞、色丹兩島”。前蘇很會算計,這兩個小島相比另外兩個大島可以忽略不計。這給日本人打開了收回北方四島的希望之門,但在權衡後認為不划算,繼而對擇捉、國後提出主權要求。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北方四島位於千島群島南段

到了六十年代,前蘇對日美愈發親善的現狀極為不滿,又增加了歸還齒舞、色丹兩島的附加條件:“除簽訂和約,還需從日本撤走全部外國軍隊(針對美軍)”,進一步提升瞭解決門檻。

前蘇解體後,俄羅斯陷入經濟困境,日本又適時打起經濟牌,當然都是以“歸還北方領土”為前提。這就像是在急需援助的俄羅斯面前,綁上一顆肥美誘人的桃子,看得到吃不到,讓俄羅斯屢屢心灰意冷。

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日本為何對北方四島牽腸掛肚


雖然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但以該國一貫作風,“用土地換食物”的事絕難做出。北方四島問題,同樣只是被俄當作誘惑日本的籌碼。

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力,四島問題短期內難有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