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張巡到底是千古名將還是衣冠禽獸呢?

昨事今史


“千古名將”和“衣冠禽獸”難道不可以共存嗎?筆者覺得未必。“千古名將”是對將領軍事能力的讚譽,而“衣冠禽獸”則是對行為卑劣、道德敗壞的人的指責。看似矛盾的兩個側面有時候卻並存在一個人身上。唐朝的張巡,就是這麼一個即是千古名將,又算衣冠禽獸的名臣。

說張巡是千古名將,是因為他正如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所寫,“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遮蔽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張巡作為安史之亂時期的朝臣,臨危受命,用幾千士卒守護了大唐一方安危。

唐玄宗開元末年(741),張巡考中進士,開啟仕途。不久,張巡以太子通事舍人的身份出京,前去清河縣(今河北清河)任縣令。任期滿後,張巡迴到長安,卻因為不願投靠得勢的楊國忠而再次出京,前去真源縣(今河南鹿邑)再任縣令。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很快定都洛陽,國號“大燕”。大唐不少州縣的縣令、太守都不戰而降。此時張巡正在真源縣任職。而他的上司、譙郡太守楊萬石,在風雨飄搖的時候,卻選擇了投降。

得知上司叛變,張巡對楊萬石要他接應燕軍的命令置之不理,還率領手下官吏和百姓前去當地的玄元皇帝祠哭訴楊萬石的罪行。之後,張巡在真源縣起兵對抗燕軍,得到千餘人的支持。在這時,張巡從一個文官轉變為了一位武將,開啟了他的軍戎歲月。張巡能被稱為“千古名將”,正是因為他在雍丘、寧陵和睢縣三地建立了卓越軍功。

他的第一功,是以少勝多,多次大敗燕軍。在雍丘時,張巡組織兩千多名唐軍,對抗近六萬燕軍,仍堅守兩個多月,擊退敵人三百多次;離開雍丘進入寧陵期間,張巡率三千多人擺脫兩萬多燕軍的圍攻;在睢陽時,燕軍十幾萬人圍攻唐軍,唐軍反抗二十多次,未曾放棄。

他的第二功,是靈活的運用了多種戰術,指揮得當。燕軍要登城樓,張巡就派人把蒿草結成束,澆上油,點燃之後往燕軍身上砸;唐軍缺箭,張巡就讓人把稻草紮成人形,吊在城牆外,誘騙燕軍射箭;唐軍缺糧,他就用調虎離山之計,轉移燕軍視線,再跑去搶燕軍的糧食……正是在張巡一個接一個的計謀之下,唐軍在燕軍的圍困之中也能繼續作戰,數次擊退燕軍。

他的第三功,是他治軍有方。從真源縣起兵開始,張巡就身體力行,總是親自上陣。在雍丘堅守時,張巡帶傷也要在前線和將士們共生死。當時一遇到想要退縮的戰士,張巡就站在陣營中說:“我不去此,為我決戰”。他不僅充分調動己方將士的積極性,還勸降燕軍兩百多人。唐軍面對燕軍的長期圍困,不降反戰,正是因為其中有張巡在調和。

因為張巡死守睢陽,江淮一帶才得以保全,大唐的經濟命脈才沒被切斷。就張巡做出的貢獻來看,他是宋祁口中當之無愧的“烈丈夫”,是王世貞口中“知臣而知將者”。

但就是這麼一個千古名將,卻做過一件無比泯滅人性的事——食人。堅守睢陽期間,唐軍由於敵人的重重圍困,糧食短缺。當時將士們每天只有一勺米,樹皮、草根、皮革、蟲子……幾乎是一切能吃的都入了唐軍的腹,可他們還是餓得面黃肌瘦,無力拉弓。

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士兵餓死,張巡做了一個殘忍的決定——殺了自己的妾室,將其烹煮後逼迫將士們吃下去。有了張巡帶頭,另一位統帥許遠,也把自己的僕人殺了當做軍糧。睢陽城中最初有四萬戶百姓,到城池被燕軍攻下時,城中只有普通百姓四百人。

雖然張巡食人是迫於時勢,為了軍隊。但其暴行也確實無可辯駁。說他是衣冠禽獸,也正是因為他做出瞭如此傷天害理的事。張巡雖然在死後被追封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但他當年食人之舉卻無法被歷史塵埃掩埋。食人之人加官進爵,對被吃之人痛心的人,自然忍不住罵張巡一句“衣冠禽獸”。

人總是多面的。張巡確實有赫赫戰功,卻也做出過喪盡天良的“食人”之舉。說他是“千古名將”也好,“衣冠禽獸”也罷,人們總是從一個側面看待歷史人物,而這些人物的作為無論如何都離不開他所處的歷史環境,張巡也一樣。


文蹤旅跡


張巡所領導的睢陽保衛戰,一直以來被人們津津樂道。但誰也不能否認,張巡在睢陽保衛戰中,曾做過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吃人。

按照安祿山的說法,張巡在守睢陽的最後兩個月,他將城中三萬多老弱婦孺全部殺掉以充當軍餉。當然,這是安祿山單方面的說法,顯然會有誇大成分在裡面。

根據唐朝政府自己的記載,張巡在此戰中確實殺過百姓當軍餉,但只有區區數百人而已,而且大都是一些垂死之人。當然,唐朝政府為美化自己的行為,顯然也會做一些包裝,所以這個數字肯定是縮小後的。

同時,在我們各種演義和影視劇中,為突出張巡的英雄氣概,自然不能讓他殺百姓,所以就變成是殺了自己小妾來充當軍餉。

但是,不管如何掩蓋,張巡屠殺百姓當軍餉,顯然是不爭的事實。而對於張巡的這種行為,如果我們站在大人物的角度來看,自然是犧牲一小部分,成全大多數人。

總而言之,為了天下蒼生,犧牲這些無辜百姓,也是可以理解的。再總而言之,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張巡自然對得起名將之名。



但問題時,如果站在廣大小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大唐統治天下,還是安祿山統治天下,又有多大區別呢?所謂叛軍四處搶劫,政府軍軍紀良好,那不過是政府軍的宣傳。如果你讓叛軍去說,政府軍才是以四處搶劫為己任,而叛軍走到哪裡,也會與老百姓魚水情深。

而讓老百姓去說,他們也就是一丘之貉。總而言之,賊寇來了會搶一波,官軍來了,又會搶一波的。因為說一千道一萬,賊寇也好、官兵也好,都需要吃飯啊。而俗話說的好,羊毛永遠出在羊身上,它不可能長在狗身上。

最經典的,就是詩聖杜甫所寫的《石壕吏》,在這個經典的詩篇中,大唐政府為了打勝這場戰爭,也是副窮兇極惡的樣子。總而言之,抓壯丁抓得連老頭老太太都不放過。再總而言之,老頭翻牆逃跑,老嫗力雖衰,也得到軍營還給大家作飯吃。

要知道,這個老頭老太太,那可是烈士的家屬;他們三個兒子都在前線打仗,兩個兒子已經犧牲。就是如此,政府需要炮灰時,也不肯放過他們。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即便是安祿山抓壯丁,恐怕也不過如此吧!



所以,所謂的唐朝政府,還是安祿山,其實不過都是一丘之貉。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他們兩者都不可能是純粹的壞人,因為不管誰佔領某個地區,都不可能真以純粹的搶劫為經濟來源,他們都會以推動佔領區經濟發展為己任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保證更多的人願意站在自己身後,才能保證自己擁有更充足的後勤保障。

但問題是,許多時候,他們卻都是身不由己,最經典的就是,前方戰事吃緊,需要大量的糧草物資,需要大量的炮灰,他們也只能幹殺雞取卵的事。處於這種背景下,不是安祿山一夥會表現的窮兇極惡,大唐政府一邊,也是這副德性!他們誰也不會真正顧忌老百姓的利益。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老百姓真心願意拼死拼命替張巡守衛睢陽嗎?顯然是不願意的。所以如果把我們換成是睢陽城裡的老百姓,自然會覺得張巡就是個衣冠禽獸。甚至而言,就是不是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恐怕也不會真心稱讚張巡的行為。因為這樣一個視廣大無辜百姓生命為草芥的人,和叛軍又有什麼區別?

事實上,張巡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在美名,不過是大唐帝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堅定站在大唐帝國這邊的,不管他們做過怎樣殘暴的事情,那都是為了正義公理而奮鬥;而堅定站在安祿山一邊的人,自然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奮鬥,那都是傳說中的壞人。

但問題是,如果安祿山取得最後的勝利,燕國的御用文人會這樣寫歷史嗎?恐怕是不會的。到時燕國的御用文人,肯定會更加突出唐玄宗的隋煬帝色彩。這樣一寫,人們再看安祿山起兵造反,感情上就容易接受。那到時,張巡的歷史形象,恐怕就是衣冠禽獸吧。


我是趙帥鍋


他愛憎分明,“不與庸俗合”,寧願被貶謫而不抱權貴的大腿!

他在安史亂中獨守危城,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保全了江淮廣大地區免於戰火荼毒!

他足智多謀,轉戰多地屢屢阻止叛軍前進,令賊人咬牙切齒!

他亦神亦魔,挺他的人認為他功勳卓著,可名垂青史;貶他的人說他泯滅人性,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可打入地獄!

在備受爭議這點上他是毫無爭議的!

他就是張巡,唐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張巡的功勞是毋庸置疑的。安史之亂,亂軍肆虐,兵鋒所向披靡,所到之處無不望風而降。安祿山,史思明的亂軍三個拿下東都洛陽,一年攻入帝都長安。唐玄宗不得不狼狽出逃。整個帝國在亂軍面前都顯得顫顫巍巍,談虎色變。但是,唯一有個例外,就是張巡把守的睢陽。

在睢陽,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抵擋了十幾萬叛軍,且斬殺敵將三百、敵兵十二萬人,成功阻止了叛軍往淮南肆虐,保住了大唐王朝賴以生存的江南物質基地,使危如累卵的唐王朝得意喘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張巡是唐王朝再造的大功臣!

但是,張巡的功績卻是建立在巨大的,非常的,甚至反人類的犧牲基礎之上的。

因為他幹過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就是“殺人饗士”,即殺人當軍糧!準確地說,張巡是帶頭殺妾饗士,親自殺掉自己的妻妾,用婦孺老弱的肉來填飽將士們的肚子。

睢陽之戰歷時近十個月,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叛軍雖多,但並沒有在軍事上取得任何進展。面對既頑強又狡猾的張巡,敵軍計無可出,只有拿出最後的大招——圍城!我打不死你,我還餓不死你!敵將尹子奇捂著身上的箭傷,咬牙切齒,臉上卻浮出一絲狡黠的笑。是的,尹子奇確實拿住了張巡的七寸:孤膽危城,縱有鋼鐵一樣的意志,但血肉之軀也需要糧食來驅動。張巡最大的問題不是缺糧,是壓根就沒有糧。睢陽之戰到後期,城中的糧食早已吃光,不但如此,能吃的如茶葉、樹皮、野草、紙張也被飢餓的戰士們發掘殆盡。怎麼辦,將士們只得抓麻雀和老鼠吃。很快,麻雀和老鼠也吃光,被餓得來眼冒綠光的戰士們無助地看著張巡。張巡沒有說話,扭頭就出了大帳,不一會兒又回來了,背上還多出了一個脹鼓鼓的大麻袋。士兵們定睛一看,這個麻袋裡裝滿了肉,還不停地往外滲血。飢餓已極的士兵們也顧不上什麼禮儀緣由之類的,衝上去就把那袋肉分食乾淨。吃畢,士兵們才覺得味道怪怪的,詢問長官,張巡道出事情真相。原來,這是張巡小妾的肉,張巡親自殺了她。真相大白之後,士兵雖有各種驚駭、不適、嘔吐和悔恨,但在強大的求生本能面前,他們也逐漸接受了現實。此例一開,這種殺人取食的事情就逐漸在士兵間複製推廣,對象由最初的婦女傳遞到老人、小孩乃至其他手無寸鐵的百姓。據《新唐書 張巡傳》記載,睢陽之役被吃掉的老弱婦孺逾三萬。孤城睢陽真真變成了人間煉獄!

從人本的角度來講,張巡以無辜者生命為代價支撐戰爭的行為實在是很難得到肯定!“民貴君輕”,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悍然將屠刀揮向自己本應保護的老百姓,無論以什麼理由,其行為與惡魔無異。就是以傳統仁義禮智信的標準來講,仁為首,張巡殺人吃人的行為顯然也與其背道而馳。對此,思想家王夫之有過這樣的評價:“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

張巡雖死,但他留給人們的爭議卻至今為人熱議。對於這樣一個複雜的人物,您怎麼看呢?



週週說古今


簡單說:張巡無疑就是惡魔、是衣冠禽獸。

現在還有人捧這個殺人惡魔,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唐王朝的統治者,當然希望有這樣不顧一切為他盡忠的人。但是,道德上的巨大問題,當時就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資治通鑑》記載,當時有朝中人士說張巡死守睢陽,與其在城中殺人而食,不如棄城而保全人命。這才是人的良知。

張巡的朋友李翰為他作傳記,一番狡辯,才讓肅宗把張巡列入了褒獎的行列。

請看李翰的狡辯之詞:

“.....張巡之所以要固守睢陽城,是想等待其他的軍隊來救援,救兵不至而城中糧絕,只好殺人而食,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假如張巡在守城的初期已有殺人而食的用心,殺害了數百人而來保全天下,我還認為他是功過相當,何況那樣做絕非他的意願!現在張巡已為國戰死,不能夠再看到聖朝的昌明,只有留下身後美名才是他的榮祿。如果不能夠及時地把他的大功記錄下來,恐怕不久就會被人們淡忘,使他在生前和死後都得不到美名,這才真是可悲之處。我謹撰寫張巡的傳記一卷奉獻給陛下,希望能夠編列於國史之中。”

總之就是:不得已而殺人,並且這樣應該得到美名。

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是保全百姓還是保全一家之天下?

張巡選擇了殺百姓,以成全一家之天下,百姓就該為王朝死掉。

如果你認可上述張巡的做法。那我要發問:王朝末年被逼的沒有活路的百姓該不該起義反抗朝廷呢?如果你說應該起義,那你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了。怎麼講?

  • 睢陽城中的百姓是不願意做軍糧的,但是為了朝廷,必須死。(這是你所歌頌的)

  • 王朝末年的百姓是不願意被餓死的,但是為了朝廷,必須死,不能反抗。(這是你所反對的)

看,矛盾了吧。

因此,請那些歌頌張巡的人看清楚:

張巡的邏輯底色是:每個王朝的百姓無論如何都不應該造反,而應該乖乖的犧牲自己、餓死自己、獻出自己的所有,以成全王朝統治者、成全王朝、好讓王朝繼續下去。

既然張巡殺人為軍糧、以使王朝繼續的道理成立,那麼,讓你忍飢挨餓、獻出家人和所有、即使餓死也不應該反抗,這個邏輯也就成立。

今天還捧張巡的人,琢磨明白上面這個道理了嗎?

竟然以各地有張巡廟為由,就認為值得歌頌,簡直可笑!

都在以王朝統治者視角說話,而不是普通人。請自己代入場景:假如你就是當時睢陽城中即將被做成軍糧的人,你還會充滿熱情地歌頌張巡?!

再進一步推理:張巡實際是綁架了全城百姓,以期待成全他自己的美名。

其實,古代王朝建立的基礎是征服,根本不是今天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征服者對百姓好,百姓才會認可;得到百姓認可,才算得到了“天命”。

只有到了民族國家的時代,百姓才有自覺自願地為國犧牲的認識。

還有人把張巡抵抗安史上升到了民族高度,把張巡定義為民族英雄。把不捧張巡定義為黑英雄。那這就是把安史定義為異族了。

那我請問:安史原來為大唐打下的地盤是什麼?是異族地盤嗎?還是大唐的土地?大唐是多民族的王朝,人不能雙標成這樣。

除了上述分析,還有另外一個角度看張巡吃人的事情。

618年10月,堯君素替大隋盡力守衛河陽,城中糧盡吃人。情況與張巡極為相似。但是沒有人歌頌堯君素,因為大隋失敗了。

成王敗寇,這個思維也影響了後人的判斷。假如唐當時被安史推翻了,還有人歌頌張巡嗎?

請不要再歌頌惡魔,也不要以任何理由脅迫別人歌頌。

(完)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有不同看法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張巡是千古名將,這是早有定論的事情。

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國號為“大燕”。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一些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燕軍的氣勢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大唐的山東之地,黃河流域基本全部被叛軍佔領。

公元757年,安慶緒要攻擊江淮等地,江淮及江南等地,是當時大唐的糧倉和錢糧賦稅來源之地,一旦控制江淮之地,則叛軍的勢力將會更加強大,唐朝也將更難贏得平叛的勝利。

於是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二十餘次,士氣不衰。許遠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爭物資。張巡出其不意的率軍出城主動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並繳獲了大批車馬牛羊。

自此開始張巡進行長達10個月的睢陽堅守戰,由於睢陽是南北重要的戰略要衝,所以安慶對睢陽勢在必得,張巡與許遠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

到後來睢陽實在是沒有糧食,張巡殺死了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也系其奴僮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上的皮子都找來吃了。但是最終敵不過敵軍勢大,最後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城破被殺。

睢陽雖然最後還是失守了,張巡也戰死了,但是他卻拖住了叛軍長達十個月的時間,給正面戰爭平定安史之亂贏得了時間。但是張巡殺其妾為食,而且城中老少也多有被食者,也是張巡的汙點。

總的來說張巡是一個將領,他盡到了自己的指責,在守城時他也的確做得過於殘忍,但是在當時的情況絕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後世李翰在《進張巡中丞傳表》中稱:“若無巡則無睢陽,無睢陽則無江淮,賊若因江淮之資,兵彌廣,財彌積,根結盤據,西向以拒五師,雖終於殲夷,而曠日持久。”而一旦叛軍真的做到了曠日持久,那麼戰爭還將繼續,在亂世將出現“亂世人不如狗”,死傷會更多。


帝國烽火


一、蒼茫大地依據《新唐書.張巡傳》,先帶文友們回顧一下睢陽保衛戰的經過:

背景:安慶緒(安祿山義子)當了“大燕皇帝以後,在公元757年二月,派大將尹子奇統率十三萬人馬,進攻江淮門戶一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在雍丘大敗叛將令狐潮,又在寧陵殲滅另一支叛軍,張巡威名遠播,接信後,作為軍事家的張巡深知睢陽是兵家必爭之地,立馬率三千將士趕往雎陽,兩家合兵計六千八百人。

保衛戰經過:

尹子奇率十三萬叛軍輪番攻城,張巡晝夜苦戰十數天,活捉敵將六十餘,殺敵二萬餘,許遠歎服,讓出軍事指揮權,負責給張巡搞後勤。睢陽城巋然不動。五月,尹子奇增調兵力,再攻睢陽城。夜裡,張巡下令擂鼓、豎旗、佯裝出擊;天一亮,又偃旗息鼓。尹子奇忙了一個通宵,竟不見唐兵出城。尹子奇又派兵上飛樓偵察,發現城裡的夜晚靜悄悄,尹子奇令將士解甲入睡,張巡和部將雷萬春、南霽雲趁機各帶五十騎劫營,叛軍仍在夢中,斬敵將五十多個、殺士卒五千多人。



張巡打算髮起斬首行動,擒賊擒王,幹掉尹子奇,可無人帶路。張巡隨手拔起一根蒿杆削成箭,對準一個叛軍射出,叛軍中箭後毫髮未傷,拿箭去報告主帥。尹子奇一見,認為城中箭已用完,正想給士卒記功,南霽雲果斷地一箭射中他左眼,張巡率唐軍突擊隊殺來,尹子奇嚇得差點尿了褲子,這就是張巡的“蒿稈當箭"之計。

尹子奇養好傷,八月又增兵幾萬殺來。此時,城中糧食所剩不多,張巡和許遠商量,決定每人每天約發一兩米,摻上樹皮煮了吃。許多士兵餓死了,剩下的千六百人也都餓病了,難以作仗。

尹子奇探聽到城裡沒糧,就造了新式雲梯、鉤車、木驢加緊攻城。但都被張巡擋住了,尹子奇在城外挖了三道塹壕,立下木柵,想困死睢陽軍民。

此時城中連樹皮都吃光了。有部將主張突圍,但張巡、許遠深知睢陽地位,一旦有失,江淮就會落入敵手,朝廷會斷糧餉,大唐平叛將難以為繼;同時守城將士們已經餓得快垮了,倉促撤退也會倒伏於途,於是決心固守待援。

誰知唐朝一些將領一是認定睢陽難守,二是嫉妒張、許建功,拒不救援。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即是他們的典型:他不僅不願進兵,還想慰留來求援兵的張巡手下猛將南霽雲,霽雲不食賀蘭盛宴,砍下一個手指表明心跡,毅然離開臨淮,回身一箭射進佛塔磚頭,發誓:破了叛軍後,定滅賀蘭進明。

霽雲回城,張巡不久就殺蘭光戰馬;又發動軍民張網捕雀,掘地捕鼠,不久小動物也吃光了……無奈之下,張巡從殺自己小妾起充飢,不久全城只剩四百人,但全城無一人叛變。

公元757年十月,城陷,張巡、許遠等被捕,張巡、許遠、雷萬春、南霽雲等三十七人先後殉國。

二、關於睢陽成鬼城的功過分析:

A、張巡、許遠守城打量消滅了叛軍有生力量,保衛戰取得了輝煌勝利。

張巡、許遠以不足七千將士、幾萬居民守睢陽,前後達九個月,歷四百仗,殲叛軍十二萬多人,有利地支持了唐朝平叛的其他戰場。

B、長時間阻斷叛軍蹂躪江淮,保障了朝廷糧餉供應。

張、許為後來平定安史之亂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國家的統一建立了殊勳。

C、睢陽軍民傷亡慘重,這是棄小家為大家,有得有失,得遠大於失。

D、食人事件實屬無奈之舉,張巡此舉不是為了自己的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這是忠君愛國的舉動。驚天地、泣鬼神!張巡自己也最終為國捐軀,這等衛國英雄,讓後人對他除了欽佩,就是愛戴!何人忍心責備他的無奈之舉?!張巡廟人來人往,一直香火繚繞就是明證!



E、任何事件的分析都不能離開特定的時代背景,離不開權衡利弊,離開這些,發表的必然是腐儒之見!這等高談闊論的“假聖人"佔領道德的制高點,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等同於耍流氓!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怎麼回事?

先是袁崇煥,後又岳飛,現在是張巡,遲些又會是誰?

為什麼每一位充滿抵抗精神,代表民族不屈意志的歷史英雄都被反覆上綱上線,輪番質疑攻擊?



應該承認人無完人,更何況是處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戰爭人物。戰爭從來只論勝敗,無關道德。歷史上絕對有大把戰爭比睢陽保衛戰更滅絕人性,更慘無人道。



這是張巡的本意嗎?顯然不是。是戰爭形勢逼的,更是非正義方客觀造成的。他何嘗不想丟下這副歷史重擔,來個壯烈犧牲。可是,他死了,這副重擔能交給誰?在當時的形勢下,死亡反而是一種解脫,活著才是最大的痛苦。正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而早在安史之亂平定後的中唐,一直到近現代,多少朝代,何論朝野,具將張巡視作反對國家分裂,抗擊暴亂勢力的典範,是維護國家和平統一的英雄!請不要以溫水煮田雞的方式,貶低及羞辱我們的歷史國家英雄,更別想推翻他!



網絡平臺的出現,有人以為可以不負責任地胡言亂語,肆意妄為。在某種動機的驅使下,不斷地在我們的歷史民族英雄身上做文章,潑髒水。他們妄圖用現代人的觀點強加到歷史人物身上。一再利用所謂的提問、質疑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我們的傳統信奉及精神支柱。一個接一個扳倒之後,我們國人的民族精神源泉將枯竭,英雄人物形象亦只剩一堆殘軀斷肢。國人對此當起警惕之心,慎勿受惑。


南海裕郎的螺螄殼道場


三國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戶曉,諸葛亮以智謀巧妙藉助敵方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你聽說過草人借箭嗎?

故事發生在唐朝,守城將領張巡命令士兵做了一千個披著黑衣的稻草人,趁著夜色放下城牆,敵軍以為這是城中守軍偷襲,警戒的弓箭手迅速反擊,張巡不費吹灰之力收了一份十餘萬支箭的大禮。這還沒完,重複幾番之後,張巡趁敵軍放鬆警惕(也可能是真沒箭給他騙了)命五百士兵偷襲敵營,敵軍大亂,倉皇逃脫。

策劃高階版“草船借箭”的張巡原不是武將,而是貨真價實的文化人兒。

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張巡,開元末年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張巡及許遠奉命駐守睢陽(今商丘)。

至德二載,安慶緒派部下大將尹子琦並十三萬大軍攻打江淮屏障睢陽。當時睢陽守軍只有五千餘人,以區區五千兵馬抵抗十餘萬大軍純屬天方夜譚,但張巡做到了!

話說張巡此人其實挺雞賊的,固守城池之餘還不忘搞些小動作,兵馬懸殊過大,需要儘量避免正面較量,所以他的路線很明確——騷擾戰。每當尹子琦部休整的時候,張巡就命部下擂鼓作勢假裝衝鋒,尹軍迅速裝備,一切就緒準備迎戰,誰知張巡這邊卻偃旗息鼓沒有下文了,一晚上如此幾次,尹軍被折騰的苦不堪言。

臨近凌晨,張巡命部下再次擊鼓作勢,尹軍疲憊不堪、無心應戰,張巡看準時機命部下士兵進攻敵軍,以1:25的懸殊兵力作戰,強拼是不現實的,張巡方決定貫徹“擒賊先擒王”的方針,那麼問題又來了——守城將領皆不認識尹子琦……

文化人兒張巡心生一計,他命士兵用秸稈削尖作箭,交戰時以此箭射向敵軍。敵軍中有不少人中箭,正當他們以為這下玩完了的時候,一模身上發現這箭竟然是假冒偽劣產品,心中大喜,篤定城中守軍已無弓箭,紛紛衝向尹子琦報告自己的重大發現。

張巡依據敵軍的動態立刻分辨出了尹子琦所在,急令部將南霽雲向尹子琦放箭。南霽雲不愧為神箭手,一箭正中尹子琦左眼,此箭可是貨真價實的真箭。只見尹子琦面部鮮血淋漓,只顧抱頭鼠竄、倉皇逃命。敵軍陣型大亂,大敗而逃。

張巡與許遠等區區五千餘將士,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與尹子琦部交戰四百餘次,斬敵將數百名,殺叛軍十二萬,此舉有效地遏制了安史叛軍南侵之勢,保住了唐王朝最重要的手工業和糧食地帶,而遮蔽江淮地區,其在戰亂中繼續為國家輸送資源、戰後支持國家恢復經濟,以至於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仍延續了近二百年!

獨守孤城二餘年,武廟武神卻食人

張巡獨守孤城睢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民間建祠塑像,尊為武廟武神。作為大唐絕對的重臣和忠臣,張巡死後卻滿身爭議。

在睢陽守城的過程中,城中糧草所剩無幾,守城將士只得將戰馬吃掉,戰馬沒了吃麻雀老鼠,麻雀老鼠沒了吃樹皮草根,張巡甚至獻出自己的小妾逼將士吃下用以果腹,後來實在沒辦法了,傳言張巡下令官兵吃城中百姓以維持體力堅守城池……

食人之舉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尤其張巡此前和朝中勳貴因將士表功問題爆發過沖突,權貴對他本身就頗有微詞,張巡“食人”之舉無疑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極大的黑點,在他為了守護一個腐朽的王朝殉身後,自己還作為一個標籤、一個木偶,成為朝廷上腦滿腸肥的權貴黨爭的工具,何其悲哀!

時至今日,關於張巡食人之舉的爭議從未消散,但是世人不知張巡獨守孤城睢陽時其實曾派南霽雲突圍求援,可是彭城許叔冀、臨淮賀蘭進明都擁兵不前,而且賀蘭進明還想留下南霽云為己所用,逼得南霽雲只得斷指明志,原路殺回睢陽,與守城將士共進退,最終城破身死。

可笑的是,張巡死後三日,等了十月餘的援軍終於姍姍來遲,只用十日就收回被尹子琦佔領的睢陽,不久之後,叛將尹子琦戰死……可嘆張巡身死之時仍在憂慮城破民亡,自己愧對朝廷百姓,殊不知所謂朝廷友軍只在寸步之外卻因私心止步不前!

以上種種並不是為張巡食人做辯解,誠然,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食人不對,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僅我們知道,張巡、許遠等守城將士難道不知道嗎?別忘了,張許二人是正經八百的進士出身,熟讀詩書、滿腹經綸,作為一方官員,在下令食人時他們就沒想過身後事、青史名嗎?

張巡想過,許遠想過,誰不想留下一世青名?可是在當時的睢陽城裡,有的壞事不能躲,得去做;有的好名,不能求,得要舍。有比青史留名更值得守護的東西,一死有何難?難的是揹著食人的千古罵名!這步邁出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張巡揹著千古罵名保衛了他認為值得他守護的唐王朝和南方几千萬普通百姓。

食人對嗎?我認為是不對的。食人的張巡還是英雄嗎?在我心裡是的,相信在很多人的心裡也是的,他不僅繪像凌煙閣,而且一千多年來仍然被奉為武廟武神,我願意去廟裡給他上一炷香。


王銘葦


英雄是英雄,但他是一個令人警惕的英雄。

肯定他的客觀作用,鄙視他的做法。

從客觀作用上說,張巡拖住了安祿山的軍隊,為唐朝贏得了時間,是英雄。

當時人的評價是:巡蔽遮江淮,沮敵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大唐沒有亡在胡人手裡,是他的功勞。

這當然稱得上是英雄。

但更要警惕的是他的做法。

他為了守住城池,對城裡的人大開殺戒。

張巡先吃了自己的小妾,然後再吃別人。

城破的時候,全城三萬多人被吃掉。

要警惕的就是這一點:

以高尚的名義踐踏一切。

對於張巡來說,盡忠於皇帝陛下,保住大唐江山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這全城人的性命就都不過是囊中之物。

所以為了守住城池,他就吃人了。

這是一種可怕的做法,你為了自己的高尚綁架他人,將一切生命都綁架在自己高尚而光榮的戰車上,讓他們去為自己死。

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邏輯。

當然張巡那個時候生命還沒有得到如此重視,當然歷史走到今天,張巡這樣的做法才是人類大敵。

因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人的生命。

其實反思的不光是我們現在的人,明朝就有人通過一個故事反思了。

王士禛在《池北偶談》裡說有個叫徐藹的,年紀輕輕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時候,看見一個白衣少婦,告訴他:“你前生是張巡,我是你的妾,你自己當忠臣也就罷了,我有什麼罪,殺我餵你的士卒,我找了你十三世,終於得到機會報復。”說完不見,徐藹隨即死掉。

這就是人的覺醒。

但是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評價了這個故事,他主張為了大義有些人就應該好好當食物,隨便報復是不對的。他還告誡文人就算有這樣的鬼故事也不要記錄下來,以免帶壞風化。

這種政治正確的做法,真是令人作嘔。

這才是我們現在最應該警惕的。


錦翼


歷史是由人民來寫的,如今遍佈在江浙一帶大大小小的張巡祠,就是最好的回答!

自將楊玉環攬入懷中,李隆基已不是原來的李隆基了!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如破竹,拿下長安和洛陽,直逼當時的財賦重鎮——江南,縣令張巡在形勢一派糜爛的情況下,毅然起兵,在雍丘與叛軍令狐潮苦戰100多天後,孤木難支的張巡只好退守睢陽城。

睢陽城正處在大運河汴河河段中部,是通向江南的門戶,守住了睢陽,就保住了財稅重地江淮。為了奪取睢陽,安慶緒部將尹子奇率十三萬大軍來攻城。

張巡與叛軍發生戰鬥四百多次,累計殺傷叛軍萬餘人,堅守睢陽大半年後,睢陽城中守軍僅剩千餘人,糧草殆盡,張巡與將士依靠城中樹皮、草根、老鼠充飢與叛軍繼續死戰,直到城中已無任何東西可吃,士兵飢瘦無法站立。此時張巡親手殺了自己的小妾,以其肉給將士們充飢,由此拉開了軍士吃人的序幕,史書載近三萬百姓成為軍士的口糧,到十月初九,睢陽終被尹子奇攻破,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寧死不屈,慷慨就義。

張巡死守睢陽城十個月,有效遏制叛軍南下的勢頭,拖住叛軍主力數月之久,保證了江南財、糧源源不斷供給朝廷,為最終平叛奠定了基礎,避免五胡亂華的悲劇再次上演。睢陽保衛戰是安史之亂的重要轉折點,張巡以犧牲一個城市的代價,挽救了整個大唐。

唐朝追贈張巡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公元848年張巡繪像入凌煙閣。從唐至清代,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得到歷朝追封和厚愛。

正因為發生吃人慘象,千百年來,張巡被衛道士稱為衣冠禽獸, 認為張巡如果早點投降,就能保住城中的百姓,張巡之所以不投降,是為了成全自己忠義的名聲而棄城中的百姓於不顧。

安史叛軍每攻破一城,便縱兵將城內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遇到稍有抵抗城鎮,更是屠城作為報復手段,據記載,安史之亂平息一年後整個唐朝只剩下人口1960餘萬,安史之亂爆發前約為5600萬。僅僅五年,人口損失就高達3600萬。以安史叛軍的殘暴,張巡即便投降,睢陽城的百姓也不能躲得過安史叛軍的屠刀。

古代戰亂、災荒的時候,“人相食”可說是一種常態,張巡守睢陽,是在紙張、鳥雀、老鼠等抓盡吃光,被逼無奈後才殺愛妾,奴隸、婦人以及男子老弱。在當時的情況下,張巡所做無疑是唯一最佳選擇,如一旦城門被攻破,金國攻破宋國的悲劇或許會提前上演。

張巡以三萬多百姓為軍糧,肯定有誇大成分,在當時情況下,城中沒有食物可以吃,大批人應該是餓死病死的。所以若說張巡是“衣冠禽獸”則顯然本末倒置,叛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堆屍成山,難道不是“衣冠禽獸”?

張巡犧牲小我,成全了大唐的基業,撐起大唐半壁江山。可謂守一城而得天下。天地之間有桿秤,張巡死後,睢陽百姓就建了張巡祠,至今完好如新。明清以後,張巡、許遠被民間封神,成為“雙忠公”。後來張巡又被封為都天大帝,享著後世香火。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

張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蔭被南天,至今看來,餘威尚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