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商車邦導讀】回顧梳理中國重卡17年錯綜複雜合資史,以史為鑑,以史為師。

題記:中國重卡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合資始於2003年,這一年的春天非典肆虐;17年後的2020年,中國商用車合資股比正式放開,這一年,中國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商車邦謹以此文,回顧梳理中國重卡17年錯綜複雜合資史,以史為鑑,以史為師。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2003年,中國重卡合資元年。

6月的北京剛剛入夏,抗擊“非典”疫情已經取得全面勝利。6月9日下午4點,坐落於海淀區玉淵潭的釣魚臺國賓館內,一場對中國重卡行業具有特殊意義的簽約儀式正在舉行——中國重汽集團與瑞典沃爾沃卡車公司重型汽車合資項目正式簽約。該合資項目總投資額為16億元人民幣,出資比例為雙方各50%,簽訂的合作期限為30年。由此,國內首個真正意義上的重型汽車合資項目正式誕生,中國重卡行業合資大幕,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徐徐拉開。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重汽與沃爾沃的合資談判歷時長達9年,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性的開端,這場合資也被多方寄予厚望。一家中國媒體在報道此次合資時評價:“這是最具影響力的一次強強聯合。”“這是引進最新的歐洲車型和最先進技術的一次合作。”“這是對雙方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一次雙贏的合作。”但與中國媒體的樂觀相比,瑞典媒體除了給出積極評價,也有另一種聲音,瑞典《哥德堡郵報》發表文章稱,“擔心中國即將出臺的新的汽車工業政策會‘奪取’外國合資者的技術,從而達到保護壯大中國國內汽車企業的目的。”對此,當時的沃爾沃集團發言人Marten Wilforss回應:“對沃爾沃來說這已不是新問題了,我雖然不能透露合資條款的具體內容,但是我們在這一行業裡並不是新手,我們有足夠的法律專才處理好合同問題。”希望以此打消人們對沃爾沃被迫“轉讓”其技術的顧慮。

通過上述中外媒體的報道,已經摺射出在當時的歷史背景條件下,中方與外方在合資出發點方面存在著很大分歧,嚴防中國企業“奪取”專利及技術的論調一直持續至今,併成為阻礙重卡合資成功的最大障礙。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如果說,拔得頭籌的重汽是中國重卡合資歷史的書寫者,那麼一汽解放則是中國重卡合資歷史的改寫者。

讓我們把時間回撥一些,回顧一下共和國汽車長子——一汽解放那段特殊的合資歷史。

在重汽與沃爾沃簽約的3個多月前,2月25日,在中國汽車報頭版位置發表的《告別奔馳,解放決心自己走》一文,正式宣告一汽與奔馳兩年的合資談判徹底告吹。

1999年4月,全球最大商用車製造商戴姆勒-克萊斯勒高層訪問一汽,主動提出與一汽在商用車領域進行合作的意向。當時,戴-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聯盟,旗下的奔馳卡車在全球商用車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汽解放則是國內商用車的老大,這門“婚事”堪稱門當戶對。於是,雙方很快就開始了實質性接觸。2000年1月,一汽與戴-克在德國斯圖加特簽署合作意向書,計劃以50:50股比組成合資公司,實施多品牌戰略。

從當時的市場環境來看,一汽決定與戴姆勒在商用車領域合資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一直以中卡打天下的解放在重卡產品技術上遭遇瓶頸,外因是主要競爭對手東風、重汽正在與雷諾和沃爾沃進行合資談判。在當時卡車重型化趨勢越發明顯的情況下,解放必須要在重型車上有所作為。然而,後來的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其中的原因雙方沒有對外說明。後來據一汽解放相關負責人透露,當時跨國公司提出的條件很苛刻,雙方在解放品牌去留上產生了巨大分歧,“一汽必須保護解放這一品牌,這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問題,還涉及到民族利益和政治利益”。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讓步的一汽解放,讓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隨後,一汽提出了“要把解放打造成國際品牌,10年趕上奔馳、沃爾沃”的發展目標。這個個目標回看起來有些激進,但在當時的那種背景條件下,既是一汽被談判苛刻條件激怒後的一種情緒表達,同時也在彰顯著一種志氣與自信。

以解放當時的實力看,也並非狂言。2003年國內中重卡總銷量45萬輛左右,憑藉在發動機、離合器、變速器、後橋等關鍵部位進行改進和加強後推出的“四大”車型,解放的市場份額幾乎佔到行業一半。在宣佈合資談判終止後,解放在2003年進行了一系列佈局:通過收購成都汽車廠,在成都建立繼長春、青島之後的第三個卡車基地;1月18日,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發展方向轉為以重型車為主;7月15日,在位於原廠以西的新基地奠基;12月20日解放CA6DL奧威重型發動機正式投產。

在與一汽談判破裂後,戴-克也沒有停下尋找合作伙伴的腳步。2003年9月8日,戴-克與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除了與北汽合資生產乘用車外,還包括與北汽福田汽車在商用車領域戰略合作項目。隨後,福田汽車發佈公告稱,北汽控股與戴-克將共同組建中、重型卡車合資公司,討論大、中型客車業務合作的可能性。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此時的福田汽車就像一顆中國重卡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2001年9月17日,第一輛歐曼重卡下線正式進入重卡領域;2003年5月24日,福田汽車北京歐曼商用車基地在懷柔落成,8月28日,歐曼第10000輛車下線;2004年,歐曼銷量達到46000輛,排名行業第四。從2002年歐曼投產算起,福田汽車用不到3年的時間,走完了傳統重卡企業十幾年的路程。歐曼品牌特殊的成長經歷,也對其後來的合資之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2003年,是我國重卡行業的小年,受非典疫情等因素影響,全年銷量只有24萬輛,從前幾年高達70%的增速下降至5%。從車型產品來看,與當時乘用車領域的“老三樣”:捷達、桑塔納和富康類似,重卡產品也以解放、東風、斯太爾老三樣為主。相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從奧地利引進的斯太爾平臺,載質量8-12噸的解放和東風只能算作中重型平臺。對於一汽和東風來說,都在思考如何實現重型車平臺的真正突破。解放合資未果,最終下決心走自主之路,而東風在商用車業務上則一直沿著國際化路線前進。

東風在重型車項目的第一步棋是解決重型發動機技術難題。2002年10月24日,東風公司與法國雷諾在北京簽署雷諾dCi11發動機技術許可合同。按照協議,雷諾dCi11發動機將以技術許可形式落戶東風公司發動機廠。這款發動機是雷諾2001年剛剛投產的四衝程大馬力發動機,排量11.1升,排放符合歐3標準。東風之所以引進這款發動機,正是在為重卡平臺做動力準備。2006年5月18日,引進技術生產的dCi11發動機與東風天龍一起正式投放市場,後來這款經典的動力也被很多用戶稱為雷諾機。

與其他企業坐等合資公司產品不同,東風在尋求合資的同時,並沒有停下產品開發的腳步,這也讓其在日後的合資過程中始終掌握主動權。2003年6月9日,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汽車按50:50股比攜手組建的大型汽車合資企業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這是當時中國汽車業投資規模最大,合作層次最深,涉及業務範圍最廣的一次合資,也是被稱為“賣國”的一次合資。不僅乘用車,包括東風商用車在內的東風卡車業務全被打包在內。

中國重卡合資往事(一):生於憂患

2003年7月,在東風有限框架下,以生產中重卡產品為主的東風商用車公司正式成立。當年10月,東風商用車啟動新一代重型車開發工程,並將這個開發項目命名為D310,其中D代表東風、3指2003年、10代表10月份。D310就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東風天龍。

由於母公司東風有限的合資背景,使得東風天龍的開發過程與日產有著緊密聯繫。東風天龍的駕駛室技術源自與日產有著密切資本關係的日產柴,根據東風與日產柴簽訂的重型駕駛室聯合開發合同規定,東風負責工藝過程,日產柴負責設計。在日產柴G105的基礎上,東風天龍的駕駛室開發完成。而這款駕駛室一直沿用至今,堪稱一個時代的經典。

提到日產柴就很有必要介紹一下另一家合資企業東風日產柴。1996年東風日產柴成立,由東風汽車集團和日產柴各持有50%股份,引進日產柴技術生產銷售“UD”牌和“DND”牌卡車。雖然這家公司成立時間早於華沃,但其當時的產品以中卡平臺為主,所以本文認為華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中國重卡合資企業。而東風日產柴的命運可謂多舛,年產銷量一直徘徊到1000輛水平,在經歷股東變更之後,曾於2013年更名為“東沃(杭州)卡車有限公司”,當時投放了一款酷騰重卡,但沒有扭轉頹勢。2017年6月,日產柴徹底從這家公司的股東方中淡出,公司更名為“東風能迪(杭州)汽車有限公司”,也宣告了東風日產柴成為歷史。

插曲之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日產在東風天龍開發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當時東風決定將卡車業務打包進東風有限時,外界質疑日產對卡車業務涉足很少,只有一些輕卡業務,對東風的中重卡車業務沒有實質性幫助。但後來在總結時,包括東風商用車高管在內的很多人都認可一點,日產帶來的管理方法很有用。據東風天龍首席車輛工程師章應雄回憶,在D310項目開始時,時任東風商用車公司總經理童東城讓他擔任項目的“CVE”。此時,他並不知道CVE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東風日產柴和東風日產的人瞭解到,CVE(Chief Vehicle Engineer)就是首席車輛工程師,相當於項目總負責人。而這一模式正是出自日產。CVE有兩大優勢:一是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來考慮局部問題,打破部門界限,提高整個項目的完成效率。二是更注重民主管理。

按照國際慣例、也是D310項目主要合作方日產柴的經驗,完成這樣一個重型車開發項目需要48-60個月,而東風商用車D310項目,創造了從項目啟動到研發試製再到實驗定型、全過程用時26個月的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