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1958年,黃陵縣人民委員會上書中央,要求主席為復修的黃帝陵題字,主席看後說:我在抗日戰爭期間為黃帝寫過祭文,題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寫。隨後他就把信批給郭沫若同志,1963年修復橋山祭亭時,將郭沫若手跡刻在石碑上,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黃帝陵”三個大字。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郭沫若本無意將書法當作事業,但“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了書法界中的大家。郭沫若的墨寶可謂是珍貴之極,直至今日依舊被眾人所看重。為紀念建國15週年,郭沫若在一幅1.42米×3.57米的宣紙上,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

市場拍賣時底價為100萬元人民幣,最終竟以319萬元的價格成交,不但改寫了郭沫若書法作品成交的紀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郭沫若的題字更是備受矚目。

人們常說,“到北京不去故宮就是白走一趟”。每年,故宮要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多達700萬人,有時甚至一天就能接納13萬人。未進故宮大門,抬頭即可望見“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選擇在這匾額下照相留念。這五個“勾魂”的大字,正是出於郭沫若的筆下。也只有郭沫若書寫的這五個字,才能凸顯故宮的氣勢,才能讓這座入駐過24位中國帝王的宮殿驕傲地面對世人。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不僅如此,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銀行”也出自郭沫若的手筆,這四字蒼勁有力、飄逸雋秀,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中國銀行在發行的外匯券上首次使用了郭沫若題寫的“中國銀行”四字,一經面世即大受歡迎,社會各界均認為郭沫若所題的“中國銀行”四字極富變化,粗筆不臃腫,飛白恰到好處,字字精緻,有大氣磅礴、力重千鈞之勢,實為郭沫若先生題字中的精品。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自1980年代後期,貶斥郭沫若的大有人在,因人及言,連帶著學問、書法上的成就一併追毀,甚至有人說他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對於這一點,同時代的書法大家啟功先生,一直力挺郭沫若的書法,對於不服氣的人,他說你可以直接到街上看到處張掛的“中國銀行”四字,就能明白,他還補充:唯有郭先生才能有此大手筆,我等不及太多。這是誠信的推許,不是客套。

郭沫若的書法水平,不配給黃帝陵題字?啟功:到街上看看中國銀行

郭沫若的書法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本人常被人們看作“文化人”類型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露著一種“文”的氣息。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的八字要訣。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

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他的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更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 70多年,但其書法早在辛亥年間就已得到社會承認,有些人一直糾結他配不配的問題,就有些槓精的嫌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