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軼事》之—“通天教主"王瑤卿

通天教主"王瑤卿,是位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戲曲教育家。1881年9月29日(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七)生於北京,1954年6月3日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安葬於青龍橋"青山公墓"。

王瑤卿原名瑞臻,字雅庭,別號菊痴,藝名瑤卿,晚號瑤青,齋名"古瑁軒"。祖籍江蘇靖江,客籍宛平。為著名昆旦王絢雲(名彩林,又名彩菱、家琳,字耀庭)之長子。其母為"同光十三絕"老旦郝蘭田之女。二弟鳳卿,原名祥臻,字仁齋,號奉卿,為著名汪(桂芬)派老生。王瑤卿夫人為楊寶忠、楊寶森之姑母,膝下僅一女名鐵瑛,愛稱"老鐵"。自幼隨父學藝,曾於1942年與徐和才拍攝京劇影片《孔雀東南飛》,飾劉蘭芝。

王瑤卿之父王絢雲,生於江蘇淮陰市清浦區火星廟街7號,後為潘姓住宅。王瑤卿享名後,王氏父子每年均乘船來此,於該街寧紹會館舞臺演出,並住此家中。王瑤卿早年居住北京東城區椿樹衚衕,後定居宣武區大馬神廟。後人們俗稱"大馬神廟"或"古瑁軒",即指王瑤卿寓所。 其寓所位於煤市街南口內西側的大馬神廟28號(今培英衚衕20號)。它座落在衚衕中間路南的一不通行的寬巷頭內盡處,巷口處原有一木製柵欄,宅第大門朝東,分南北兩院。南院是"鳳二爺"居住。寬敞的門道內,左首處原存放王氏昆仲外出代步的兩輛洋車。右首為門房。步入北院,南面原為木板牆,種有爬山虎。院中有藤蘿架,下放專養金魚、荷花、茨菇和綠毛龜的幾個大魚缸。另種有盆菊、乾枝梅。並餵養著蟈蟈、蛐蛐和鳥。這一切都是用來觀察以提高藝術修養的。

王瑤老不僅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國畫家和玉石文物鑑賞家。以畫梅、菊、荷花著稱,更精於畫龜、蝦。提到龜,曾有人把它和"古瑁軒"聯繫起來,甚至與玳瑁扯在一起,實屬無稽之談。 "古瑁軒"三字為清末書法家魏鐵珊所書。橫置於堂屋東側的隔扇上方橫眉上。顧名思意,即珍藏古玩之屋。古:古老之意;瑁:為古玉之名。王瑤老愛好和珍藏古玩、玉器、煙壺和名人字畫等,而且鑑賞能力極高,一些古董商亦常來此"請王大爺給掌掌眼"。其所藏之物無一贗品,均為真貨。

名師傳藝 三進"福壽"

王瑤卿自幼受藝術薰陶,9歲從田寶琳學藝,後入三慶班向崇富貴學武功,又從謝雙壽、張芷荃、杜蝶雲等習青衣和刀馬旦,並得錢金福指教把子功,有了文武昆亂的基礎及眾多劇目。1894年,14歲時借三慶班的臺,演出了《祭塔》,嶄露頭角。後與裘桂仙、鮑吉祥、時慧寶等搭陳丹桂的"小鴻奎"班,得"萬盞燈"李紫珊傳授《虹霓關》,李演此戲,王飾"丫環,甚得李的讚譽,王也因此戲而紅,有了小名氣。

《五花洞》原以真潘金蓮為主,當時因少老闆陳七十的真潘金蓮,無論唱、做均不如演假潘金蓮的王瑤卿,觀眾便認定假的為主,至此成為定型。至今均以假的為主。當年"同光十三絕"的時小福,非常器重他,並把自己的傑作《汾河灣》主動傳授給王瑤卿。 16歲時,即進入名角如林的"福壽班"。次年因"倒倉"輟演。同年與楊朵仙之女成婚。18歲嗓音復原,二進福壽班,得陳德霖提攜,讓其演主角戲,並陪其演配角。自此王瑤卿進入了名演員的行列。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戲班停演。王氏昆仲只得在東城椿樹衚衕家中用功。有時到票房練戲,並常與"紅豆館主"溥侗切磋技藝。21歲三進福壽班,兼演青衣、刀馬旦之戲,並對《兒女英雄傳》、《雁門關》、《混元盒》等戲,大膽地進行了革新嘗試。

進宮承差 王譚合作

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月十一日,王瑤卿經陳德霖、餘玉琴介紹,進宮補去世的時小福之差,當了供奉。他與譚鑫培經常合作演出,尤其《汾河灣》頗受慈禧賞識。特別是為慈禧改的無法演唱的崑曲《闡道除邪》譜成京劇,得到了慈禧的特殊獎賞。 現在演出的《樊江關》,就是他當年在宮中演出時改編的本子。中年時為《文姬歸漢》中"胡笳十八拍"譜新曲。晚年又為《牛郎織女》、《白蛇傳》和《柳蔭記》創新腔,極大地豐富了京劇表演藝術。

1905年入同慶班,與譚鑫培長期合作,相得益彰,一時為瑜亮並論。一次王、譚合演《玉堂春》,此戲自程長庚始,均以老生為主,後譚鑫培又一改"滿堂紅"的慣例,改穿藍袍突出其地位。當時譚因病不能出演,按理頭牌病了就應回戲,王瑤卿便以頭牌演蘇三,賈洪林替演劉秉義,結果他竟以旦角頭牌唱紅了這出《玉堂春》。後來他對全劇進行邊演邊改,加以豐富充實。過去"起解"、"會審"是連著演出,蘇三在獄中只有四句原板,後來他為此戲設計了膾炙人口的[反二黃],唱腔加多了,便可單折演出了。

1909年,王瑤卿自己挑班,演出於東安市場的"丹桂園",改變了以往生行領銜的局面。在京劇史上,生旦並駕齊驅,是從王瑤卿始;旦行獨立門戶,自成一派他是首創。他與譚鑫培勢均力敵,時人把此兩位譽為"梨園湯武"。

革新先驅 創造流派

王瑤卿的鼎盛之年,正值光緒年間。當時旦角各行界限劃分極嚴,老一輩演員都恪守舊規,無人膽敢逾越這條鴻溝。雖然王瑤卿青衣、花旦、刀馬旦無一不精,文武昆亂不擋,但只能演青衣,深感不能兼演的苦衷。在譚鑫培革新精神鼓舞下,大膽革新。在他30歲的時候,首創了熔青衣、花旦、刀馬旦於一體的"花衫"行當。極大地豐富了旦行的藝術表演。儘管有人攻擊為"外道邪魔",但他頂住了,並得到觀眾的歡迎和支持。徐凌霄曾譽之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家。" 他對唱、念、做、打都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其唱功,被譽為"有骨頭的唱",剛健爽脆,尤以[西皮]見長,[快板]更見功力。唸白清朗爽利,韻白生動自然,京白極富生活氣息,更善用韻白和京白相間"風攪雪"的念法,以表現特定人物的風韻。做表善用步法和水袖技巧,來表達人物思想感情。如《長坂坡》"跑箭"的圓場;《武家坡》"跑坡"的下場;《乾坤福壽鏡》"涼瘋"的舞袖等等。都有獨到之處,成為"王派"藝術的定型模式。

他極重"以形傳神"。故對化妝、服飾、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諸多方面,都精心改進。如《樊江關》的樊梨花改扎軟靠、斜蟒,並設計了女夫子盔;《破洪州》的穆桂英,改為蝴蝶盔、軟靠;《珍珠烈火旗》的雙陽公主,設計了別緻的回回盔和長方靠旗。《賀后罵殿》豔裝改黑帔、系絛子;《探寒窯》的王寶釧,改為從上垂下一綹散發;尤其《十三妹》中的廢蹺,精心設計扮相,是獨具匠心的。大紅的戰裙戰襖、扎腰巾、戴風帽、插面牌、花薄底靴、挎彈囊、背弓刀。胯下一騎烏雲蓋雪的"驢兒"(青絲馬鞭)。眉間點一俏麗的硃砂紅。恰是江湖女俠的扮相,令人稱讚不已,沿傳至今。《棋盤山》竇仙童和薛金蓮兩人所使用掛一排穗子的雙刀,這是別的旦角戲裡所沒有的。諸如此類的革新,舉不勝舉。他不愧是一位革新創造的先驅。

桃李滿門 四代梨園

王瑤卿由於過分的勞累,嗓子過早地"塌中"。1926年最後一次到上海演出,此行是為了提攜其侄王幼卿。此時年46歲,已立意息影舞臺潛心傳藝。在滬經顧森柏、周梓章介紹收程玉美為徒。程玉美即1995年以90高齡謝世的王瑤老掌門大弟子程玉菁,"玉菁"為李釋戡於古瑁軒所改。在此之前王曾收程硯秋的岳父果湘林為徒,但果早已蓄鬚息影舞臺,故後入王門的弟子,都尊稱程玉菁為大師哥了。

在王門女弟子中,年齡最大的是新豔秋(原名王蘭芳,字玉華),1910年生人,今仍健在,86歲仍粉墨登場。王門"玉"字輩女弟子最大的是王玉蓉(原名王佩芬),20歲拜入王門,1994年82歲時病故。王瑤老的最小弟子是謝銳青,原為四維戲校學生,名謝維蓉,1950年經田漢介紹,王瑤老以69歲高齡,收了最後一名年僅17歲的關門弟子。

王門弟子有男有女,有長有幼,有在京的,也有外地的。後來就不按"玉"字排名了。用"玉"字的只有程玉菁、王玉蓉(女)、馮玉錚(馮子和之子)、羅玉萍(女)、範玉秋(女)、於玉蘅、牟玉秀、張玉英(女、非中華戲校之人)等。中華戲校"玉"字的弟子,是屬巧合,如:李玉茹、李玉芝、白玉蔽、侯玉蘭、吳玉蘊(即吳素秋)等。另有李氏三香:李豔香、李吟香、李秀香;馬氏三豔的馬豔雲和馬豔芬;章遏雲、章逸雲姐妹;張雲燕、張貫珠、張婉雲、張曼君、趙金蓉、趙岫雲、杜麗雲、杜近芳、王芸芳、王蘭芳、李慧琴、海豔琴、雪豔琴(黃詠霓)、鄧德芹、華慧麟、新豔秋、梁小鸞、馮金芙、金碧豔、雲燕銘、謝虹雯、綠染香(嚴秋月)、小王玉蓉(王玉蓉長女)、楊德華、謝銳青等(以上女)。黃玉麟(綠牡丹)、李香勻、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吳絳秋、戴衍萬、林秋雯、高華、李凌楓和張君秋師徒等人。

晚輩請教的還有徐碧雲、趙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鐵生、章小山、蘇效宇是屬半師半友聆教者。

王瑤老對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不但根據其四人特長分別培養成為各自的流派創始者,而且據其特點傳其劇目,使之成其為代表劇目。

新中國成立後,王瑤老接任了中國戲曲學校校長職務。以熾烈的熱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新的戲曲教育事業。一切事宜都事必親躬。在辛勤的汗水澆灌下,培養了成百上千的藝術之花,可謂"桃李滿天下"。

王瑤卿尚有三弟麗卿,亦工旦行。為其叔父王家蔭之子。麗卿胞妹為姚玉芙妻室。麗卿子王世霞(亦名世俠),工小生;王瑤卿胞弟鳳卿,娶錢俊仙(王世續姑父、劉雪濤岳父)大姐為妻,與王琴儂(王世續之父)為聯襟。生有二子,長子少卿,原習老生後為琴師。娶錢恩瑞(俊仙長兄)之女為妻,有子繼曾。王鳳卿次子幼卿,自幼隨伯父習旦行,因王瑤老只一女無子,故過繼瑤卿房中為愛子。幼卿娶楊盛春姐為妻,生有二女二子,長女存德適高維廉之侄興華為妻;次女早逝;長子紹曾,妻室羅玉萍;次子榮增幼入榮春社,後畢業於中國戲曲學校,工老生,曾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之職。妻室宋麗芬。至此王門為四代梨園世家。


(摘自 《中國京劇》雜誌 1998.1 編輯:津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