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包拯額頭確實有個月亮嗎?為什麼臉黑黑的?

石咖


包青天的形象深入歷朝歷代人民之心。以他為主人公的影視作品屢見不鮮。

其實他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北宋時的首都是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在開封有一座龍庭,那是當年朝廷辦公的地方。其中有一通石碑,上面刻著歷任開封府尹的名字,有一個名字被磨的辨認不清字跡,這個就是包拯的名字。

這個痕跡是後人去遊覽時看到他的名字,情不自禁用手撫摸留下的。一個人做了好事,人民自然會記得他。不需要把名字刻上石頭,磨滅了也沒關係,因為它刻在人們心中。

那麼包拯到底是不是黑臉堂,腦門上有個月牙呢?不是的,事實上包拯是一位白面書生。

請看故宮保存的包拯像:

是不是覺得畫風不對?說他是寇準、李綱、宗澤、趙普甚至潘美都行,這怎麼是包公?

然而是的,看到左上角“孝肅公”字樣了吧,那是他的諡號。

那麼為什麼會留下來一個黑臉白月牙的印象呢?那是因為民間藝術創作。剛才講過,他是很多影視作品的主人公。早在影視技術出現之前,民間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評書和戲曲。從古至今,講包公的評書和戲曲數不勝數。

在戲曲裡,人們把自己喜愛的包公形象設計成黑臉堂白月牙的形象。黑臉堂,代表他鐵面無私,秉公執法;白月牙,一方面是指他忠肝義膽德昭日月,另一方面是在神話傳說裡他可以晝判陽間案,夜判陰間案。

其實,如果老包真長成那樣,可能他就不可能考取功名進入官場了。因為,過去考功名是要看臉的。唐朝時取士就有“身言書判”四個標準,其中“身”就是身材好相貌好。

再舉兩個當官兒要看臉的例子。

1015年,宋真宗年間的一次科舉,有兩個人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殿試,他們是萊州膠水縣的蔡齊,江西新餘的蕭貫。他們二人實力相當,不分伯仲。宋真宗看中了蔡齊,理由是蔡齊的相貌舉止加分。

齊儀狀秀偉,舉止端重,帝意已屬之——《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三十二》

蕭貫醜不受待見,也大不了不是狀元,一個解元還是穩的。下面這個就悲催了。

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隋唐時陝西終南有個人叫鍾馗,少時即才華出眾。唐武德年間,赴京城應試,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

不過,傳說中他死後成了專門懲治惡鬼的鬼仙,還算是個安慰。就是因為長得不好看就受到這種不平等待遇,還真是人間不值得啊。

話題回來,因此說,包公不可能是黑臉白月牙。


老刀嘚不嘚


包拯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名臣、清官之一,而一提到他的形象,我們總會想到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個明顯的標記,然而不論史書還是考古發掘,均證明歷史上的包拯乃是一個典型的“白面書生”。那麼,包拯的形象,為何會發生如此劇烈的變化呢?

從清正廉潔到最終神化,宋朝到清朝包拯形象的變化

說到包拯外貌的變化,其實與宋朝至清朝時期,其文學形象的變化息息相關,由於社會背景的不斷變化,包拯的這種形象變化體現出了相當大的時代特色,而隨著這種不斷的變化完善,使得包拯最終從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開始逐步神化為了“包青天”。

1、宋朝:包拯形象的初步塑造。宋朝時期,朝廷在汲取了五代十國以來朝政混亂的教訓後,北宋初期曾全面對官員吏治進行了整頓,趙匡胤、趙光義兩代帝王均以“用重典以救時弊”為原則,推崇重刑治國的同時又對廉潔官員予以獎賞,這使得官場風氣大為改觀。再加上宋朝官員福利相對較高,因此官員們大多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進而在宋朝形成了一種清官文化,而這同樣影響到了文學領域。包拯作為當時較為著名的清官,在這種背景下自然成為了反覆歌頌的對象,然而不論是文人筆記還是文學作品,此時的包拯主要還是清正廉潔、公正賢明的官員形象,而這也成為了包拯在文學作品中最初的形象,如《合同文字記》中包拯調解財產糾紛,但在《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中卻已經出現了包拯利用鬼魂破解冤情的情形。

2、元朝:包拯的形象逐漸脫離官員。元雜劇包公戲可謂極度興盛,流傳至今的仍然多達18種,其中有10種仍可見存本,而包公戲之所以能夠獲得不斷髮展和廣泛傳播絕非偶然。元朝攻滅南宋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入主中原後的元朝更是實行極為殘暴的統治,例如典型的“四等人制”,這無疑加劇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普通百姓對於重修吏治、反抗強權有著迫切的需求,這自然極大的影響到了文學創作。例如《陳州糶米》中不畏強權處斬楊金吾,又讓小古用“殺人不償命”的紫金錘砸死劉德忠;又如《魯齋郎》中包拯不惜用計騙過皇上,也要處斬權貴魯齋郎。這一時期的包拯形象,顯然已經脫離了普通官員,開始向著為民請命、反抗強權的代表轉變了,甚至具備了一定的俠義之氣。

3、明朝:包拯開始出現非凡的神力。明朝中期以後,朝廷對於文化領域的監管相對較為寬鬆,而對於具有宣傳和普及法律的公案文學作品基本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再加上出版印刷業的空前繁榮,使得通俗文學獲得了廣泛發展,進而促使了公案小說的繁榮,而作為歷代公案小說的大熱門,以包拯為核心的公案小說自然也得以迅速繁榮,例如明朝萬曆年間的《龍圖公案》便是一部集大成者,而小說的盛行同樣又推動了戲曲等作品。而與此前包公形象不同的是,明朝的包拯已經開始具有了濃厚的理想主義和神話色彩,例如《龍圖公案》第二回的《觀音菩薩託夢》中,包拯便是通過觀音託夢而找到了即將被餓死的丁日中,而在其他篇章中,則開始出現包公“日斷陽,夜斷陰”的描述,進而使得包公的開始具有了非凡的神力。

4、清朝:包拯的形象開始完善固化。歷經數個朝代的轉變,包拯的形象到清朝時期開始趨於完善和固化,這一時期關於包公斷案的文學作品不僅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且思想藝術成就同樣極高,《三俠五義》則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三俠五義》不僅使包拯的形象在此前基礎上更加趨於完善,而且由於書中故事對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得這種形象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接受和普及,進而使得這種形象開始固化。

如上所述,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包拯的形象已經從原本清正廉潔的官員形象,完全轉變為了不畏強權、為民伸冤,且聰慧無比、具有神力的非凡形象。

黑臉、月牙的外貌特徵,與其形象的轉變密不可分

關於包拯的形象,史料中不僅沒有提及黑臉、額頭月牙這兩大顯著特點,反而出現了“面目清秀,白臉長鬚”這等與民間傳說大相徑庭的形象,合肥包公祠內的包拯形象同樣是皮膚白淨,威風凜凜,下垂大耳,滿面和善。


而包拯的外貌之所以會變成黑臉,額頭出現月牙印記,更多源於文學創作的需要,與包拯的形象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於黑臉,目前較為普遍的說法是與戲劇臉譜有關,臉譜中的黑色臉既表現了性格嚴肅、不苟言笑,又一定程度代表了剛猛智慧,這點與包拯長期作為斷案主角,公正執法、不畏權貴的形象顯然不謀而合。雖然歷史上的包拯擔任開封府尹的時間前後不過一年半,即從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奈何這種形象卻廣受百姓所愛戴和接受。

相較於白面書生,黑臉無疑更加容易凸顯出人物的剛猛和堅毅,這代表了廣大百姓對於清官的一種無限憧憬和期盼,因此這種形象迅速獲得了民間的廣泛接受,而這種普世價值自然又影響到了小說、話本等其他藝術創作,並最終成為包拯的一個典型特徵。

至於包公額頭的“月牙”,說法則比較多,例如掉進井裡磕的,又如神仙轉世的標誌,再如被馬蹄踩的等等,不過無論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這個月牙標誌毫無疑問都成為了包拯“神化”後的產物,其具有從陽間到陰間通行證的作用,從而使得包拯可以“日斷陽,夜斷陰”。

綜上所述,包拯的民間相貌與歷史相貌可謂大相徑庭,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源於包拯形象的不斷變化和最終固化,雖然這種相貌偏離了其本身,但卻因代表了廣大百姓的殷切期望和良好憧憬而被廣泛接受,進而得以固化、普及。


香茗史館


前言

歷史上,“包青天”包拯的額頭上並沒有月亮。他的臉總是黑黑的,是因為後世的人們為他創作出的獨特形象,喻指他一身正氣、清正廉潔、不畏強權。

額頭上的月牙圖案代表“明鏡高懸”,人們認為他白天處理人間的事情,晚上處理陰間的事情,有這個月牙的標記,就可以自由來往於陰陽兩界不受阻礙了。

其實,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時的寫真像裡,看出包拯其實是很白淨的,據說身高不到一米七,而額頭上也並沒有月亮圖案;另外的“宋龍圖學士”像,也證實他的長相和普通人並無大異。

人們之所以會為他虛構出一個黑臉帶著一彎新月的形象,這和他的政績分不開。

經歷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2月15日,出生於安徽合肥縣廬州(今合肥肥東縣)一個叫包村的小山村(今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後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

包拯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考慮到父母年邁,包拯便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捨他離開家鄉,包拯又辭去官職在家贍養父母。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後,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即使守喪期滿還是不忍離去。在同鄉父老的勸解下,包拯直到景佑四年(1037年)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進入仕途的包拯,先後在多處任職,在每一個職位上都竭盡全力地為朝廷解憂、為百姓謀取福利。甚至還彈劾權貴,為人公正鐵面無私,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因此,在民間享有“包青天”及"包公"的美譽,京師亦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所以,後世將包拯視若神明來崇拜。

嘉佑七年(1062年),六十四歲的包拯逝世,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牛舌案

包拯到天長縣上任後,有個農民縣衙哭訴,說家中的耕牛被壞人割了舌頭,請求捉拿兇手。這個案子雖然小,但影響非常惡劣。包拯斟酌一番後,便讓告狀的農民回家把牛殺掉去集市上賣錢。報案的農民很氣憤,因為屠宰耕牛是犯法的行為。包拯讓他放心地去殺牛,並叮囑他,不能對外說是被人割了牛舌頭。那人見包拯不像說笑,便一一照辦。

果然沒多久,有人去找包拯“報案”,說有人私自屠宰耕牛。包拯立即下令把這個報案人抓起來。一番審問下,這人很快就如實招認了。原來,這個人和耕牛的主人有矛盾。為了報仇,就尋機割掉了耕牛的舌頭。如今見耕牛主人不敢聲張,又私自宰了耕牛,以為可以“痛打落水狗”,便來公堂報了案。

這樁案件很快就被包拯查明瞭,這件事也被錄進了史書。只是,關於其他影視劇中的“案子”,其實都無據可查。因而,包拯的政績,重點不在他斷案的智慧上。

《包孝肅公奏議》

包拯有奏議十五卷,今存《包孝肅公奏議》(《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後世研究者的重視。

《包孝肅公奏議》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呈現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度。尤其是他關於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現實意義。

評價

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名流對包拯的評價頗高,諸如以下這幾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曾這樣評價包拯:

①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②曏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③拯為長吏,僚佐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然其所言若中於理,亦幡然從之。剛而不愎,此人所難也。

元末政治家、軍事家脫脫對包拯是這樣評價的:

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明朝政治家張居正也這樣評價包拯:

若包拯者,真可謂執法之臣,故雖至今兒童婦女猶知稱之,況當時乎!然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雖執法而民不以為殘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則可以振紀綱,整風俗,其於治道非小補矣。

結語

包拯的外表雖然和我們普通大眾相差無幾,但在他平凡的外表下,是一顆公正無私無畏的心。他時刻都把百姓放在心上,因此得到了全民的愛戴和敬仰。也因此,人們用了誇張的手法,將他的形象設計成了黑臉,以及額上有月牙的極有辨識度的形象。


名人史海觀心閣


歷史上的包拯額頭上當然沒有月亮,關於包拯的記載,我們可以先看《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



宋史中並沒有關於包拯長相的記載,但按照常理揣度,如果一個人的額頭上真的有月亮,那麼當時的史書肯定會有記載。至於為什麼包拯頭上會有個月亮?這與後世的傳說有關。


傳說包拯因為長得太黑,被父母丟到井裡,把腦袋磕傷了,留下了個月牙印記。這種說法純粹是後世人杜撰的,前文提到,包拯“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包拯辭官的理由是父母老了,他要給父母養老,所以是不存在說因為長得黑被父母拋棄、磕出月牙的事情。



當然了,包拯長得黑也就是無稽之談了,因為包拯在民間的形象是鐵面無私,因此在唱戲的時候就喜歡化妝成黑臉,但這個時候還只是停留在戲劇層面,真正把包拯醜化成一個黑人的,要歸結於清代小說《三俠五義》。


《三俠五義》可以算是武俠小說的鼻祖,裡面的展昭、五鼠等形象深入人心,也是《三俠五義》開始明確把包拯描述成一個長得很黑的人的,裡面說包拯“黑漆漆、亮油油、赤條條的小兒”。在《三俠五義》的影響下,包拯在大眾心中就成了“包黑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間關於“包文正”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包拯死後並沒有被追諡為“文正”,他的諡號是“孝肅”,《宋史》記載:


頃之,遷禮部侍郎,辭不受,尋以疾卒,年六十四。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總而言之,包拯鐵面無私、剛正不阿是沒錯的,但在民間的許多形象都被後世或美化、或醜化了。


臥聞海棠


Hello,大家好。我是專注於頭條歷史領域的原創作者歷史的塵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歷史方面的學者,所以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特別喜歡中國的古代史與近現代史。人們說得好,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夠喜歡,如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我們都知道,影視屏幕中的包拯不僅臉黑得像碳,額頭上還有一個月亮。這樣經典的包青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真實的包拯頭上真的有月亮嗎?答案是否定的。包拯頭上有月亮的說話只存在與小說或傳說裡,這要從包拯出生時說起。包拯剛出生時,臉就像鍋底一樣黑,父母嫌棄其醜陋,便把他遺棄在路邊。大嫂看其可憐,便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一直喊他的嫂子為“嫂娘”。

包拯長大以後,嫂娘把他的真實身份告訴家裡人,所以包拯的父母才重新認他。包拯的大哥大嫂對他特別好,但是二哥二嫂卻相反。他們想要把包拯害死,原因是他們怕包拯與他爭奪財產。

有一天,小包拯在外面玩耍,二嫂看到他獨自一人便把他叫住。那時候的包拯並不知道二嫂要害他,於是屁顛屁顛的跑過去。二嫂對他說那裡有一枯井,說自己很珍貴的簪子掉進去了,讓包拯幫忙去撿。可是井那麼深,包拯怎麼進去呢?二嫂說用繩子系在包拯的腰間下去。

於是包拯就在井底摸呀摸,摸了半天也沒有。他就拽繩子,讓二嫂拉他上去,誰知用力過猛,把繩子拽了下來,還摔了一跤。包拯急得大哭,一起來,頭就磕到了東西,他就捂著疼痛的頭往前爬,一直爬,直到發現前面有亮光。原來這口井一直通到村邊小溪口。於是包拯得救了。

後來包拯頭上的傷口痊癒了,但是留下了一個小月牙。因為包拯皮膚黝黑,那個月牙顯得更明顯了,就像月亮一樣,由此才有了包拯頭上的月亮之說。

包拯的父親

包令儀是包拯的父親,字肅之,是北宋時期廬州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令儀小時候認真刻苦,飽讀詩書,並在24歲的時候考中進。

包拯的父親包令儀

在宋真宗年間,擔任福建惠安縣的知縣,後來擔任過朝廷的虞部員外郎,掌管鐵、茶、鹽的生產,曾經還在陪都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當過留守。在天聖八年的時候去世,朝廷追封他為刑部侍郎的職位。

包令儀的父親包士通是農民,平常的生活就是耕耕地什麼的,曾經在私塾裡當過一段時間老師,他的母親也是世代務農。包令儀曾經更隨丈夫在私塾裡學習過一段時間,之後包令儀考中進士後,就留在京城,在京城中任職。

包令儀曾經被朝廷派到福建惠安擔任知縣,幹了三年後,又被朝廷召回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行尚書,南京,留守等職,晚年的時候在合肥城內居住,包令儀死後朝廷追封他為刑部尚書,以表示他在為官的時候對朝廷做出的突出貢獻。

近年來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父親的神道牌,碑上有刻著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顯而易見,這是包拯留下來的的珍貴的遺物,是他儘自己的孝道的體現。

包拯在年少的時候,拼命唸書,學習知識,包拯曾因為要侍奉年邁的父母拒絕做官,因為自己的父母想念的緣故,包拯知道雙親離開人世,自己的守喪期滿才離開故鄉,朝廷做官。這樣的盡孝道,被家鄉的人稱讚,被傳為佳話,影響著故鄉的父老鄉親們。

包拯母親

關於包拯的母親,《宋史》中對其母親描述得比較少,但是包拯受其母親的教育卻很深。包拯,在北宋年間生於合肥小包村。父親名為包令儀,是一名進士。包拯步其父後塵也考取了進士。包拯的母親張氏在包拯很小的時候就對他進行了嚴苛的教育,加上包拯本人十分聰明,一學就會,誠實敦厚,才有了包拯考取進士的結果。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包拯是安徽合肥人,北宋時期著名的大臣,他的大公無私每個人都知道。包拯無私、公正、剛正,而且還非常的英勇果斷,敢於為老百姓做事情,還同惡的勢力進行鬥爭,因此他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就是人稱“包青天”後來人們對他的事蹟都很崇拜,都感覺他是文曲星的投胎。包拯出生在鹹平的時候,之後考中進士。

被封為大理評事,任職昌縣的知縣。但是因為自己的父親母親上了年紀他不能出遠門。包拯所以就選擇辭官在養贍養父母。在幾年之後,老人都相繼去世了,包拯在墓的旁邊搭了一個小草屋,一直不願意離去,家鄉的父老鄉親都來勸解他。過了很長的時間,他才接受了朝廷的任選,去當了天長的知縣。我們都知道,在電視劇中包拯聯很黑,額頭上還有一個月亮形狀標記。這樣的形象真是叫人見了都不能忘記。

可是真正的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有這個標記嗎。答案是肯定是沒有的。包拯頭上有標記只是在小說裡或電視劇中才有。這就要從包拯出生時候說起。包拯才出生的時候,皮膚的顏色就是很黑的,父母曾經還嫌棄他長得不好看,便把他丟棄在路邊。他的嫂子看著可憐,便自己帶回家撫養長大,之後包拯一直稱他嫂子為“嫂娘”。包拯在長成人以後,嫂子便把他的身份告訴自家人,包拯的父母才開始認識他。

二嫂告訴他說用繩子把他送下去,於是小包拯就下到井底下下面,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他就想上去,想讓二嫂把拉他上去,誰知太過用力過,把繩子拉斷了,摔在了井底,包拯嚇的得大哭,他感覺頭上好像有什麼東西碰了一下,他就疼著往前爬,一直爬到看見了亮光。於是包拯真的有救了。在以後的日子包拯頭上的傷口完全好了,可是留下了一個小月牙形狀。因為包拯皮膚很黑。






遠方和故鄉


咱先說說包拯簡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聖朝進士。初任天長縣令,累遷監察御史。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

關於月牙印記的傳說也很多,有的說是胎記,有的說是小時候被馬蹄踩的,有的說是自己小時候畫的,有的說包拯是天上的星宿下凡,這額頭上的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寓意。但其實這都是後人演繹出來的!

在合肥的包公上有一幅包公的畫像,上面的包拯就是白面書生形象,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文質彬彬。據史料記載,包拯最多就是有一點點微黑,絕對不像影視作品和戲劇形象中黑得麼誇張。藝術作品裡的黑臉形象是為了和代表奸臣的白臉鮮明區分開來。





流雲看天下


歷史上的包拯可能不黑,額頭上也可能沒有月亮。一些關於包拯的民間傳說,也可能都是一些歷史附會。

說包拯黑,可能是說黑與鐵面無私有一定的關聯;說包拯黑,額頭上有一個月亮,從形象上也可能是說明鏡高懸,或者說在暗無的天際有一輪明月,而更深的寓意,可能是老百姓在官官相互,地痞流氓欺壓百姓,而百姓又無處申冤的封建社會,對於清官的一種嚮往,對公正廉明的一種期盼。

總之,千百年來,包拯已化身為公正廉明的代名詞。


珍稀老照片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曲目,並不是太多,包公戲就是其中之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根據包公故事改編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

戲劇中的包公,跟歷史上的人物是有天壤之別的,就跟熱播劇紀曉嵐一樣,90%的情節都是虛構的。

真實的包公,是很廉潔,但這裡面也是有原因的。北宋年間,皇帝重文輕武,文官的待遇非常高,實行高薪養廉的政策,包拯的年薪,摺合現在是三百萬人民幣,收入高,貪慾就小,再加上包拯自幼家教甚嚴,自律性強,為官清廉,也是順理成章的。

包公鐵面無私,被稱為包青天。但爭議也很大,原因是包公在審案時愛用酷刑,嚴刑逼供下,怎會有真實的供詞?很多犯人都是被屈打成招的。

戲曲裡的包公,已經被民間理想化了,在他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姓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於社會公正的嚮往。但不管情由何處,胡編亂造歷史,還是有對歷史不尊重的意味,而且這種願望,也是虛無縹緲的 ,還是擺脫不了人治思維的束縛。

竊以為,人民真正的福祉,只能由一個好的制度決定。出幾個清官改變不了一個社會,包公畢竟是為專制等級制度服務的,老百姓見著他,照樣得跪倒磕頭,這叫什麼平等?沒有平等,哪來的公正?

臉譜是中國戲曲的特色之一,五花八門,寓意不同。包公是黑臉,象徵威嚴猛智。腦門中間有個月牙,是傳說他白天審理陽間案子,晚上也不閒著,陰間繼續升堂,如此一來,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而這個月牙就起到通行證的作用。


滿飛揚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非常的好,這裡我給大家充分的說明一下關於“青天”大老爺的傳說

拯額頭真的有月亮嗎?

歷史上應該是沒有的,包拯的形象是經過人們的不斷加工和創作的,體現的是一個共同的智慧,關於包拯頭上的這個月牙,這是一個傳說,傳說是因為包拯曾經摔倒在路上,這個時候剛好有一匹馬經過,剛好馬印踩到了包拯的額頭上,後來就成了一個月牙一樣的印記。包拯在文學創作之下已經成為一個像是神人一樣的存在,被後人無限神話的和歷史上實在的人差別很大,茶杯非常的大,事實上的包拯確實也是一個非常公正的官員,但是絕對不能夠權利如此的大,能夠解決這麼多的事情。

至於為什麼臉黑?

是因為自古忠奸不相容,忠臣與奸臣天生對立,而奸臣的形象被定格為白臉,那麼忠臣就必然是黑臉了,只有這樣才能表示出黑白對立、忠奸分明,所以,素有“青天”之稱的包大人,自然就是黑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