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引言

魯哀公十四年,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人們找到了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麒麟。所有人,都沉浸在這件振奮人心的大事中,認為上天賜予偉大的祥瑞。

消息傳到了一個老者的耳中,老人的雙手劇烈顫抖,手中的竹簡不知不覺的掉落在地上。痛苦佔據了這具蒼老的軀殼,孔子悲憤的發出了自己的呼號:“吾道窮矣。”

禮樂崩壞,瓦釜雷鳴,一切秩序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土崩瓦解,沒有人聽得到一個孤獨老人的吶喊。這個世界,陷入瘋狂之中。

只是,悲憤而無助的孔子並沒有想到,在自己的鄰國,一個身材瘦小的人,正在用孔子的思想,保護著一個龐大的國家,這個人就是晏嬰。

孔子的道,是仁義道德,是這個世界最嗤之以鼻的烏托邦。仁義道德有什麼用,孔子仁義道德,四處流浪,急急如喪家之犬,宋襄公仁義道德,最終身死國弱。在這個屬於強者的世界,仁義道德,又該如何放出光華?

晏嬰並不如此想,因此,他開始用自己的行動,證明這個世界,依然需要仁義道德。

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孔子像

“人設”崩塌的晏嬰

歷史上的晏嬰,名氣並不小,史記中將他和管仲並列為一傳,足以證明晏嬰的地位。但如果從對於齊國的貢獻來看,晏嬰雖然經歷了三個君王,成為極為少見的三朝元老,但他卻並不是一個像管仲一樣強勢的人,非但如此,晏嬰為人處世,跟人感覺到一種令人奇怪的矛盾。

這種矛盾,體現在晏嬰處理奸惡之徒的態度,我可以用六個字來形容

“除小奸,忍大惡。”

故事發生在齊景公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個將領,分別叫做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人居功自傲,漸漸有了尾大不掉的嫌疑,齊景公對於他們三人的戰功,非常讚賞,卻對於他們的驕橫跋扈,異常不滿。

好人晏嬰這個時候,展現出類似於孔子誅殺少正卯時候的心機和狠辣。他準備了三個新鮮的桃子,一個給了齊景公,剩下兩個,要根據三人的功勞來決定,哪兩個人有資格吃桃子。

這是一個非常蹩腳的陰謀,絲毫沒有技術含量。讓人們意外的是,三個人上了當,互相爭功面紅耳赤,說道義憤之處,一個個又是氣憤,又是羞愧。三個人居然全都自殺了。這就是兩桃殺三士的典故。

後世對於這個典故,沒有太多的人讚許。這個故事也沒有記載道晏嬰傳記中,如果歷史人物也有“人設”的話,晏嬰一定是一個“老好人”的人設,很顯然,當這個典故出現之後,晏嬰的人設徹底崩塌。

幾百年後,諸葛亮還沒有出山,他吟唱的《梁父吟》中,有了這樣兩句“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諸葛亮未出隆中之時,自比管仲樂毅,但對於和管仲齊名的晏嬰,雖然諸葛亮很有涵養的沒有過於嘲諷,但心卻不以為然。

從故事的脈絡來看,這三個人並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反而是三個擁有一腔熱血卻稍有心機的武夫而已。這樣的人,很難成為國家的威脅。而真正成為國家威脅的人,絕對不會因為這種小事而落入晏嬰蹩腳的圈套中。

崔杼就是這樣一個具有相當破壞力的大奸大惡之徒。

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兩桃殺三士

一代權臣的養成

崔杼是齊國少有的權臣,巔峰時候的崔杼,已經可以輕易分廢立君主。和三個勇士不一樣,崔杼很懂得忍耐,也很懂得抓住機遇。

歷史上的崔杼,以一個寵臣的身份走進人們的視野裡。在齊惠公時期,崔杼因為和齊惠公私教甚好,因此飛黃騰達,成為齊惠公手下的紅人。這是崔杼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場,就已經成為一個小權臣。

什麼叫小權臣,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權臣也分為三六九等,就如春秋時期而言,一等權臣是一個家族,比如晉國的趙氏一族;二等權臣是一代權臣,具有廢立君王的地位和權力,比如魯國的季氏;三等權臣是富甲天下權傾朝野,卻依然以名臣身份出現,比如管仲,晏嬰。而三等之下的權臣,雖然掌握一定的權力,但根基非常淺,說是權臣,實際上更貼近於弄臣或者寵臣。

崔杼就是這樣的小權臣,他的風光,只在齊惠公當政的這幾年裡。當齊惠公病逝,崔杼立刻倒臺,本人也如同喪家之犬,倉皇逃亡衛國。

為什麼我要把“三士”稱為小奸,而將崔杼稱為“大惡”。根源在於,在逆境中的選擇。

“大惡”的崔杼,有著令人無法否認的優點,那就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理想,可以不擇手段。這是一個優點,一個相當可怕的優點。流落到衛國的崔杼,開始了自己蟄伏的生活。

這種蟄伏,不是像蟲豸一樣的蟄伏,而是像一條飢餓而貪婪的巨蟒,冷靜的,一動不動的等待自己的目標出現。崔杼身在衛國,目光卻從來沒有離開過齊國的朝局。

一次機會在幾年後出現在崔杼的面前,齊頃公死了,機會來了。崔杼像是一條瘋狂的蟒蛇,一眼看到了機會,義無反顧的賭上了自己的一切。

新上任的君王是齊靈公,這時候的齊國,已經出現衰弱的跡象,外部晉國雖然公室漸漸衰微,但六卿極為強勢。這種格局造成了晉國軍事實力一直非常強勢,反觀齊桓公之後的齊國,國力遠不如晉國強大。

歷史上在這時候出現了空白,那就是崔杼到底幹了些什麼。

一些細節可以讓人們看到。在齊靈公病危之時,崔杼迎回了齊國的太子光。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信息。因為齊國太子曾經作為人質流落晉國。崔杼身在衛國,是如何和齊國太子取得聯繫的呢?

不尋常的情況讓我們產生了這樣的推論,那就是崔杼在流落國外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籌碼,壓到了齊國太子身上。雪中送炭強如錦上添花。兩個天涯淪落人終於走到了一起,一拍即合,開始走上奪權之路。

他這次豪賭,賭對了。在齊靈公病危之時,崔杼成功的擁立齊莊公當上了君王,而崔杼,終於從小權臣,一舉升級為二等權臣。而當崔杼享受著無上榮光之時,和他同朝為官的,有一個面容平靜,身材瘦小的人,他的名字叫晏嬰。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晏嬰到底什麼時候成為齊國朝臣,但晏嬰真正具有話語權的時候,是在齊靈公當政的時期。而在齊莊公時期,晏嬰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具有話語權。巔峰狀態下的崔杼,並沒有太在意身邊這個瘦小而其貌不揚的同事。直到後來他才明白,這個叫晏嬰的傢伙,真是一個可怕的對手。

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晏嬰像

奪權、弒君、崔杼的升級之路

在齊靈公時期,崔杼已經成為三等權臣。權傾朝野的崔杼依然不滿足,他需要繼續努力,繼續升級,直到像晉國的趙氏一樣,成為真正的一等權臣。

其實,從三等權臣升級到二等權臣,只需要一個步驟,弒君。

歷史上有太多權傾朝野之人,有無數人比崔杼更加強大。比如齊國的管仲,但這些人都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因此,他們有底線,永遠不敢逾越鴻溝半步。但對於崔杼而言,自己的奮鬥就是為了成為第一權臣。他需要繼續升級。

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令崔杼意外的是,除了他這個擁立有功的權臣以外,他身邊,依然站著那個其貌不揚的小個子晏嬰。

這時候的晏嬰,除了例行公事一樣的進諫,為國家出謀劃策以外,似乎對於崔杼獨斷專行的行為,不聞不問。這讓崔杼始終無法理解,晏嬰到底想要幹什麼,阻止自己?可晏嬰什麼都沒有做,奪自己的權?可晏嬰除了例行公事以外,並無其他舉動。

崔杼面對晏嬰這樣一個看起來人畜無害的人,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但很快,他的目光被一件物品吸引住。

這是一個男人看見了會發狂的東西,一頂綠帽子,是崔杼的老婆給自己帶了一頂綠帽子,更讓崔杼哭笑不得的是,這個姦夫,居然就是齊莊公。

對於這個桃色新聞,史記中並沒有忌諱,寫道:“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莊公通之,數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賜人。”

齊莊公作為一個姦夫,已經囂張到了極點,這種事偷摸嚐鮮得了,他居然浪到把這件事弄得眾人皆知。本來崔杼還沒有這麼強烈的升級慾望,但現在,一切都不重要了。於是,崔杼幹掉了齊莊公,此時此刻,齊莊公的屍體和鮮血,讓他成功升級為二等權臣。

成功升級的崔杼,遇見了兩件令他無比恐懼的事情,第一件事,源自於幾個軸到極點的史官。太史秉筆直書,崔杼弒君,憤怒的崔杼砍了史官,但他的副手,繼續秉筆直書,崔杼憤怒的再次殺了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史官。但讓崔杼感到恐懼的事情發生了,接任的史官,毫無懼色,再次寫下了崔杼弒君四個大字。

逃到衛國的崔杼沒有恐懼,弒君的崔杼也沒有恐懼,但如今,崔杼真的感覺到了無比的恐懼。這是一種執著堅毅的力量,這種力量無比強大。令他不得不放棄了殺戮。

而第二件令他恐懼的事情,源自那個他並不在意的小個子晏嬰。崔杼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恐怖的對手。而晏嬰的恐怖之處在於,他依舊平靜如常。

齊莊公死了,晏嬰在齊莊公面前大哭一場,然後按照國禮走完了所有程序。當憤怒的崔杼用以死亡威脅晏嬰的時候,晏嬰的平靜,彷彿是史官再生。只有平靜,沒有憤怒,沒有畏懼,只剩下平靜。

前仆後繼的史官,以及這個平靜的矮個子晏嬰,讓崔杼終於感受到了一種令他無法呼吸的神秘力量。這才是崔杼恐懼的源泉。

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崔杼弒君

“除小奸,忍大奸”晏嬰的底線和抉擇

有人說,早在齊靈公時期,晏嬰就已經有足夠的話語權,這時候,崔杼的破壞力要遠高於後世的“三士”。難道晏嬰是一個欺軟怕硬的人嗎?

其實,這話說的並沒有什麼不妥,晏嬰的確是害怕,但他害怕的不是崔杼。

晏嬰為什麼要在先前忍讓崔杼,又在後來殺掉“三士”呢,前後十餘年間,晏嬰又在想什麼呢?

對於晏嬰而言,他害怕的不是權臣,而是齊國的混亂。因為這個時候,齊國的鄰居晉國,已經出現了分裂的跡象。晏嬰以一個敏銳的政治家的嗅覺,分辨出一種分裂的味道。晉國的六卿不斷做大,晉國王室不斷衰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這時候的齊國,又能好到哪裡去呢?

齊國的權臣,不只是崔杼一家,除了崔杼以外,以慶封為首的慶氏集團,也迅速成長起來,這兩個大集團,已經架空了齊國的權力,稍有不慎,齊國就會像晉國一樣的分裂。這才是晏嬰恐懼的事情。

面對這樣的困局,晏嬰選擇了一種匪夷所思的手段,他的靈感來源於水。

子曰:“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仁德之人,善於用水,更善於接受水的智慧。孔子愛水,而晏嬰,更瞭解水的作用。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當年,召公勸諫周厲王的話,再次再晏嬰的耳邊響起。而這時候的晏嬰,將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依然是水,而自己將融於水中。

史記中記載了晏嬰的行為: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晏嬰用了一個最笨的方法,那就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讓齊國的百姓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晏嬰,他是一個有德而仁慈的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齊國的百姓樹立一個道德標杆。讓齊國人都知道,暴力不能解決一切事情,仁德才是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晏嬰以一個宰相的身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什麼叫做德行。

崔杼、慶封自然都不知道這些,當他們為了權力自相殘殺之時,整個齊國看到的,不是這些權臣的身影,而是晏嬰的身影。也許,崔杼直到最後,才明白,不顯山不露水的晏嬰,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用自己的行為,讓齊國百姓明白,什麼才是對的。

晏嬰將自己變成了水,融進了百姓之中,讓百姓明白,齊國有一個仁慈,高尚,為國為民的良相,一個值得人們學習和崇拜的人。

晏嬰經歷了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他用自己一生的時光,憑藉自己的道德品格,為齊國樹立了一座永恆的豐碑,當崔杼和慶封鬥得兩敗俱傷,雙雙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晏嬰依舊笑到了最後。

這就是為什麼,晏嬰可以在齊景公時期,殺掉三士,因為齊國擁有了民心,而民心向著自己和齊國的君王,晏嬰最害怕的事情已經不會發生了,現在的晏嬰,需要為君王消除另一個崔杼或者慶封。於是晏嬰兩桃殺三士,絲毫沒有手軟。

除小奸,忍大惡,生死攸關,看一代名臣的抉擇

田氏代齊

一個高明的抄襲者出現了

晏嬰用自己的德行,讓齊國百姓崇尚道德而不崇尚權勢,讓齊國再潛移默化中避免了像晉國一樣的悲劇,其實,晉國和齊國所面臨的危機多麼相似,但齊國有了一個冷靜,聰明,品格高尚,一心為國的晏嬰,於是,齊國避免了分裂和大動亂。

當晏嬰擊敗了所有威脅到齊國安全的勢力之後,一個更大的威脅已經出現。而這個威脅,讓晏嬰毫無辦法。

齊國另一個貴族,田氏突然崛起。

晏嬰得到了民心,擊敗了那些權臣,保住了江山社稷,讓齊國免於分裂。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另一個隱藏的貴族一點一點的學到手。

晏嬰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殺手鐧,成為田氏的必殺技。

齊國出現了這樣一幕,田氏開始學著晏嬰的手段,通過大斗出,小鬥進的方式,慢慢的讓齊國的 百姓嚐到了甜頭,讓百姓獲得更大的利益。田氏通過一系列對百姓有好處的方式,慢慢的拉攏聚集齊國的民心。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晏嬰仁義道德聚集民心的手段,被田氏貴族學到手,並且用同樣的方式開始一點一點削弱齊國王室的勢力,讓齊國的百姓,逐漸認可田氏。

面對田氏這樣的好學生,晏嬰又能怎麼樣?田氏所作所為,都是利民的好事,他阻止還是不阻止?晏嬰無奈的發現,田氏擊敗自己的方式,居然是自己最擅長的手段。晏嬰為國為民,而田氏所作所為,也是利國利民。於是,晏嬰只能無奈抱怨起來:

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後記

最終,姜氏齊國依然被田氏齊國所替代。但晏嬰輸了嗎?其實沒有,這是一次僅限於廟堂之上的變革,齊國依然是齊國,國土沒有分裂,國力沒有衰落,百姓依然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沒有像晉國那樣四分五裂。如此說來,姜氏齊國和田氏齊國又有什麼區別呢?

齊國的變動,不是權臣勢力的膨脹,而是源於民心的向背。即使是替代姜氏的田氏貴族,他們也理解了有德於民的重要性。而當統治者知道德行的重要性,國家就會安定,免於四分五裂,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也許,從這個角度來說,最終的勝利者,依然屬於晏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