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碎片化閱讀,如何將知識連成體系?

KoraManuja


您好!非典型學習委袁、非典型回答!

首先分析一下您的題目。根據您的題目,我將以一個科學原理作為回答邏輯的出發。



邏輯一:如果您是被動學習,甚至連學習目標、學習材料都是被動的,沒可能。

在被動學習的前提下,隨便聽一個喜馬拉雅或者得到羅輯思維知識音頻的人,最後的學習內容留存率是5%。也就是聽半小時的知識音頻,大腦最後能留下的大概是1分半鐘的內容。這1分半鐘還不知道是不是重點?看一篇隨機文章,最後的學習內容留存率是10%。

基本沒有任何可能性。


邏輯二:如果這個體系是別人設計的,你主動通過碎片式閱讀這個體系相關的內容。那麼可能性非常小。

這個邏輯的道理很簡單,根據我們上學的直接經驗,我不相信通過碎片式閱讀能夠學好一門課程體系。


邏輯三:如果日常刷手機,那種AI人工智能推薦的相關碎片化閱讀。內容雖然有相關性。但形成體系化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這個邏輯的道理很簡單。你會不斷重複在你已知的範圍。也就說,你會很長時間呆在你的舒適區。而什麼叫體系呢?體系是一個由下往上、有層次感、有結構邏輯的東西。

這種行為相當於:雖然經常做足浴,但提高不了百米成績。

以上三種情況,屬於沒可能性或可能性很小。

邏輯四:如果這個體系是你自己設計過的,然後通過主動式的碎片化閱讀。形成系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邏輯的根據:被動閱讀的學習留存率是10%,教授給他人的學習留存率是90%。這個他人也可以是自己。

關鍵:什麼叫這個體系是你自己設計過的?翻譯一下:就是你自己參與了教材的組織和設計。

案例一:如何通過碎片化閱讀形成近代民國史的體系。

痛點:現在沒給前朝民國修官史。

方案:通過閱讀1-4捲毛選的註釋部分來反學民國史。

第一、毛選是按歷史時間順序排序的,基本包含了整個民國時代。第二、毛選裡面有大量的註釋是對民國事件、民國人物的註釋。第三、所有這些零碎知識點可以通過毛這條主線鏈接起來,而且是一種主動探索式學習,比被動學習好的多。第四、不僅學了民國史,還學習了非常重要的毛選,一舉兩得。

便利性設計:選擇正文和註釋在同一頁面的毛選版本。碎片化先閱讀註釋部分。

當然,我只是說有可能性。這個可能性隨著您對體系本身的參與程度而增加。

最後,最好的方法還是傳統做學問的方法。比如主題閱覽、做筆記、寫文章輸出等等。


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所幫助!


學習委猿


現代社會,大家的時間和精力被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打亂得很零散。大家幹什麼事都難以深度投入,幹什麼都見縫插針,碎片化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是一種很普遍的形象。

在這種碎片化時代,怎麼樣能高效學習,怎麼樣利用碎片化閱讀的方式,將自己的知識形成體系化呢?

對這個問題,我是報以肯定的態度,只要你想要體系化自己的知識,我覺得完全有可能!

首先,你不要沒有目標,沒有方向的瞎看。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最大的弊端是,看似你對各類知識、信息觸手可得,但因為選擇過多,誘惑過多,也容易讓自己像個無頭蒼蠅到處亂看。公眾號,抖音,各個APP資訊,海量信息應有盡有,每天接觸很多,但是廣而淺。這是絕大部分人,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的通病,來者不懼,自己的頭腦,被海量信息勾搭著處在被動接收的狀態。



其次,你要給自己制定方向,制定你要進行體系化學習的領域和計劃,進行主動學習。

目標就像靶子,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帶著方向閱讀,哪怕是碎片化的方式,它也能幫助我們過濾很多信息干擾,快速幫助我們找到我關心的領域。

比方說,你現在對職場社交,職場競爭等等和職業相關的技能感興趣,那你就要重點把職業這兩個字刻在心裡。在平時的信息瀏覽中,讓它作為你的首要敏感詞彙,提升它的信息優升級。對育兒知識感興趣,那就真刀實槍,把育兒這兩個字拉入自己的核心視線範圍。



第三點,確定好你要進行體系化學習的領域之後,找資料,找同頻的人,找領域大咖建立鏈接,來一步步深入學習。

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平臺,關於每個領域,職場,情感,育兒,社科,文化,歷史,都有相應的免費活在付費的內容。有書,有課程,你確定好自己想要深度學習的領域之後,就要找資料,去各個知識平臺找。也可以去豆瓣找,找你這個領域的經典書來看,看完領域的經典書籍,基本上你對這個領域的理論體系建立了一個大概。

你還可以通過網絡,鏈接一些,你這個領域的同頻人,跟著他們一起,進行知識的碰撞。讓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在實際生活的案例中用活。



第四點,既然是碎片化閱讀,時間是零散的,記得每天給自己指定任務。這個任務可以是以問題為切入口,自己找資料解答式的學習方式。也可以是,給自己規定,一天看多少頁書,一個月看幾本書。

把任務具體量化,才有腳踏實地實現的可能。正因為時間和精力是碎片化了,那我們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才要紀律化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成效。

碎片化是潮流,深度體系化我們的知識, 靠我們自己建立主動,目標化的學習意識,這樣才有實現的保障。


貓說人物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方法,讓你學會通過碎片化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01明確你要學習什麼?

學習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你不得不去學的,比如說工作中的專業知識。另一種是你可以自己挑選去學的,比如說攝影、PPT、寫作。

工作中需要用的專業知識不用說,學的越完整,越體系化,越有利於你展開之後的工作。

而自選式學習,學的越體系化,就越有機會成為你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在與其他小夥伴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憑著自己的愛好去進行挑選。02怎麼去學

學習分為四個層面:器、術、法、道。他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倒金字塔的結構。

所謂器,就是指工具。比如你學習PPT,那麼PowerPoint就是你學習的「器」。是學習中最為基礎的一部分。

術,就是指技術。就是說你要去學習軟件的基本操作,看到一個設計效果之後,能知道要運用哪些操作去進行實現。

法,就是指方法論。熟練掌握了PPT的基礎操作,如果沒有方法論的指導,依然是做不好PPT的,所以「法」要排在「術」上面。

道,可以理解為世界觀。就是你是怎麼認識目前你在學習的東西的。認識的程度不同,導向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如果你想體系化地去掌握一個知識,那麼上面提到的學習四個層次,都是你需要去學習的。建議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先去學習「道」層面,通過廣泛的閱讀,瞭解在這個領域內頂尖級的人物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學習完「道」之後,再去學「法」。因為方法論是相通的,不管你用什麼工具,什麼技術,他都具備指導性的意義和價值。最後再去學習「術」與「器」,熟悉掌握軟件的基本操作。

03從哪些地方學習

現在全網有那麼多平臺,簡書、微信、知乎上面都有大量的經驗分享文章,你可以關注一些與你要學習領域相關的博主。然後通過閱讀、或者參與一些在線微課等方式,去完成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

而這些學習,都是可以利用你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睡前的幾分鐘刷刷手機,來完成的。

04如何進行整理

如果看到一些好的文章,不去進行整理和歸檔,那麼下次如何我們還想找回來,就比較難了。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幾個整理文章的小方法。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我們可以對它進行收藏,收藏完之後,點擊右下角的標籤,我們可以對收藏的內容貼上標籤,進行歸類。

貼上標籤之後,在文章的下面就會有一個標籤的符號,那下次我們只要想搜索相關主題的文章,只需要進入到我的收藏。

然後點擊搜索的按鈕,點擊相應的標籤,就能把同一主題下的文章全部調出來。由於很多平臺的文章都支持分享到微信,所以其他平臺的文章,我們一樣可以在微信上進行歸類和整理哦!除此之外,文章資料整理的APP,還有印象筆記、為知筆記、有道雲筆記。這些都是整理文章比較好用的工具。

05構建知識框架

當你看了很多篇文章之後,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應該就有一個比較充裕的認識和了解。不過這時候你的知識還是散亂的。

那麼你可以通過自己繪製思維導圖,將這些散亂的知識點給串聯起來。

目前市面上的思維導圖工具也有很多,如果你不想下載思維導圖的軟件,那麼推薦百度腦圖這個工具。

思維導圖可以在線繪製,而且可以導出格式為圖片格式,Xmind,也可以將你的思維導圖分享給他人。

與之相似的工具還有Processon,同樣也是支持在線思維導圖編輯,後者的顏色要比前者要好看一些。通過思維導圖的輔助,可以讓你聯想起所有的知識點,同時各部分散亂的知識,也可以聯繫起來,構成一個知識網絡。

思維導圖畫完之後,你可以再去跟一些書的目錄去進行對比,看看自己是否有遺漏的部分,再進行補充。

06實踐檢驗真理

當你學到其中一個知識點之後,如果是操作類的,那麼就可以學完,就立刻動手去嘗試。在做練習的時候,你會加深對這個功能的認識。

如果是理論類的,學完一個知識點之後,你可以做下筆記,聯想一下這個是知識點可以用來解釋生活中的哪些現象,以後怎麼去用。而不是學完,點一下收藏,就完事了。只有這些知識在你的大腦內經過加工,重現,這些知識點就會真正變為你自己的東西。

07與他人分享

如果你按照前面的流程一個個走下來,那麼此時你對該領域的知識應該是有一個非常全面的瞭解了。

這時候你可以通過網絡的方式或者線下分享的方式,將你所學到的知識與他人進行分享。在準備分享的時候,又是一次知識的整理,這樣無疑會進一步加深你對這個知識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內容,概括起來,構建知識體系分為七個步驟:

明確你要學習的領域、知道怎麼去學、知道去哪裡學、對知識進行整理、構建思維導圖、實踐檢驗真理、與他人分享。



晨風吹葉


碎片化閱讀最大的缺點就是知識分散,七零八落,因為知識之間沒有聯繫,也容易陷入淺閱讀。


我這兩年讀的書比較多,今年已經讀完了將近70本,有些書就是我用零散的時間讀完的,而且還會在等人或者在餐廳等菜的時候,在微信讀書上看書。


我認為讀書的時間可以碎片化,但是知識不能碎片化,必須建立知識體系,我下面從個人的經驗出發,提供幾點淺見供參考:


1、找到第一性原理


和有些朋友聊天的時候發現,雖然他講得很有道理的樣子,但當我深究一個問題時,他就會卡住。而在和一些認知層次高的人聊天,即使我不斷深究,他也能招架得住。


這裡面的差別就是,前面懂的只是表面的道理或者方法論,但後者同時還理解了背後的原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第一性原理、為什麼要深度思考的原因。



有些人經常參加各種企業管理培訓課程,回來也會在企業內部分享所學的方法論,但經常是照搬硬套,因為不知道這些方法和技巧是基於什麼,要想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必須透過這些方法去找背後的原理和邏輯,知道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比如馬雲成功了,你去分析他成功的原因,原來他是這麼做的,如果你也去照搬這樣去做,那就是隻學到了他的方法,這不一定管用。要知道很多人像他一樣這麼做就失敗了,所以我們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看背後深層的原理。


2、尋找聯繫

這一點我是和百度最年輕的副總裁李叫獸學的。他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首先不是用筆記下來,而是停下來去尋找聯繫——看看這個理論還可以用來解釋哪些現象。至少找出5個這樣的現象,這樣你就真正地把這個理論吃透了。



比如你學習了一個行為心理學理論“沉沒成本”,意思是我們經常過度糾結於自己的付出,而做出不理智的決策。別人學這個理論可能只需要幾分鐘,我記得我當時想了半個小時。因為我就想,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呢?


我想到了很多,比如,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明明是部爛片,再看下去都覺得是浪費生命,但我們還是咬咬牙看下去,因為我們付出了票錢,如果不看就太浪費了。


還有,有些女生明明知道自己的男友不靠譜,但是一直捨不得分手,不一定是因為對這份感情有多留戀,而是捨不得自己在這個感情中的付出。


你看,一個理論就可以聯想到很多,一本書既可以越讀越薄,也可以越讀越厚的。


當我們在學習中不斷地尋找聯繫,我們就能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了。


3、提前規劃未來的你

學習應該有目的性,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會把自己打暈。我們要花時間先想一下自己未來的樣子,用未來的自己規劃當下的學習計劃。


  • 在筆記本上寫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然後寫上要成為這樣的人應該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 將上一步驟用思維導圖畫出來,這就是你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圖


碎片化閱讀的時候,建議用一些軟件,將知識整理在一起,比如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白描等等,這些小工具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將碎片化的瓦片建成一座知識大廈。


五月笙:微信讀書籤約講書人,有書、新世相等平臺簽約作者、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

持續分享「獨特思考」「讀書方法」「高效工具」


五月笙


抱歉,通過碎片化閱讀,是不可能將知識連成體系的。
就好比,你希望從摔得稀碎的鏡子裡,能照出你的全身。

你覺得,可能嗎?

01

知識體系是“體系”,你就應該“體系化”地學習

就好比蓋房子一樣,你先拿大塊石頭蓋起架構,然後小碎石填充縫隙。
如果你直接拿一堆碎石頭想蓋房子,放心,房子還沒蓋起來,碎石就塌了。
所以,不要用拿殺雞的刀,去嚇唬牛。對症下藥,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回到知識體系這件事上,如果你想構建知識體系,給你3個建議。

第一,主題閱讀,一次讀1個大模塊的知識。

比如,就讀時間管理,一次讀上20本書、30本書,或者一次學習100個小時,就一次把這個知識搞懂、弄會。後期用碎片化時間縫縫補補就可以。
第二,集中突破,戰線不要太長。

還是時間管理的知識,不要拉長到1年的時間去學習,估計你早就忘乾淨了。而是就集中1-3個月,拿出炸碉堡的心態,集中突破,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02

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只有讀書,無他

所謂的上課、報班、考試等等,歸根到底,都需要你自己看書、死磕。
即使你碰上再牛的老師,難道你就坐在他面前,聽他講1年課。
書也不讀、筆記也不做,指望聽1年課,就建立知識體系,答案,幾乎不可能。
最後,溫馨提醒,知識體系這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我們普通人不會的知識太多了,建議拿出3-5年的時間,沉下心來做這件事。
但,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口上說說而已,能做到的,太少了。

希望你不是。加油!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拼命努力,加速崛起!

在下千城


猛然看到這個問題,

看了樓下的一些回答,

我都有點懷疑這個碎片化閱讀是不是我理解的意思了。

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間片段進行簡短而少量的文本閱讀。“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即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

其實這個很像我喜歡看的很多美劇 。

比如《犯罪心理學》,每一集就是一個故事,總的一季也會總體相連。

現在的生活節奏就是快節奏,

今天看微信推送的騰訊新聞,才發現裡面的文字介紹已經是言簡意賅了。

所以說碎片化閱讀已經是潮流。

我說說我的碎片化閱讀的心得吧。

我學習英語單詞,

現在有很多軟件,扇貝,可可英語,百詞斬等等

我比較喜歡百詞斬。

每天用工作空閒的時間背誦單詞。

堅持每天這麼做,一套單詞下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詞彙量提升了。

碎片化的閱讀是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同時需要形成體系,

具體看是什麼知識,比如我的單詞,就基本上每天堅持,不斷的重複。當遇到一些相似的單詞,就需要回想,進行對比識別記憶。

其他方面的,讀一些書本,

我想形成體系的話,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是沒有錯的,

但是需要有一個長時間的整理,整理零碎的知識,讓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

這一點還是要做,

不能只靠零碎的時間


綠樹成蔭sharon


通過碎片化閱讀,如何將知識連成體系?

首先講一講什麼叫做知識體系,如果把體系比作一個西瓜,再把西瓜切成一瓣一瓣,那麼每一瓣,就是一個分組,西瓜瓣中的西瓜籽,就是知識點,這個體系當中的知識在不斷的更新、修正、調整。

要想通過碎片化閱讀,來打造知識體系,就相當於撿西瓜籽,把你平時讀到的文章,跟你想要學的主題進行對比,篩選出填充知識體系的要點。


比如說我想了解“天道”這個詞,想弄明白做事、做人之間的“天道”有哪些?那麼我在閱讀時,就會刻意選擇那些可能與“道”有關的東西,比如說《道德經》的講解、佛教的講解、儒家的講解,以及和“天道”相關的小說,例如《天幕紅塵》、《遙遠的救世主》、《背叛》等等。

所有可能與“天道”有關的東西,我都會盡量去讀。因為這些知識點,都是分散在各種作品當中,可以把它看作是碎片化閱讀,當然,碎片化閱讀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用零星的時間段閱讀,這同樣需要你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作品。


當你接收了各種各樣知識點,以後一定要經常回顧,反覆咀嚼思考,誰都不可能看一遍,就直接能把知識點填充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要主動對知識進行判別、分類、篩選,最好能夠把這些知識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記憶會更加深刻,體感悟更加刻骨。

結語:

因為時代進步,我們很多人的整體時間,都已經被打碎了,不得已只能依靠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

即便如此,還是要儘可能的抽出整體時間來學習。一本書往往都是成一個體系的,看一本書學到的東西,遠比看很多零散文章學到的碎片知識點效果要好。


菜鳥微成長


通過碎片化閱讀,如何將知識連成體系?

實際上,通過碎片化閱讀,很難將知識連成體系。但是,如果你在事前自身有一個結合實際需要的知識框架,你就能夠從這個框架出發,通過碎片化閱讀這一具體路徑,慢慢進行積累,就會累積出一個你意識不到的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完整的知識體系。

那麼,通過怎樣的碎片化閱讀,才能讓自己的知識體系連成體系呢?

我本人認為,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具體知識體系如何構建。然後圍繞知識體系和本質,調動碎片化閱讀的具體應對策略,從原點出發,構建縱橫結合的完整知識體系。

第一方面,首先橫向拓展知識體系的廣度。知識的廣度先對知識體系進行橫向分點定位,比如你可以確定橫向10個拓展點。然後,你就可以透過碎片化閱讀圍繞相應的拓展點去逐一充實,完成第一步拓展過程。

第二方面,就可以再次從知識體系原點出發,縱向構建知識系統的深度內容。深度內容亦可以參照橫向拓展的成功經驗,作縱深拓展設計。你亦可以圍繞縱向思路將知識體系深度設置為具體可行的3至5級縱向層吸。因為3級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底線目標,拓展為新的知識層級,從而確認這個重構方案的可行性。

最後,圍繞整個知識體系和搭建起來的縱向節點,主要進行充實性的拓展。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此,則大功告成。





寫作與語言密碼


觀點:碎片化閱讀不可能將知識連成體系,碎片化閱讀只能夠輔助我們的閱讀。

前幾年的時候,突然有一個詞非常火——“碎片化閱讀”,大概是因為成年後的我們工作越來越忙,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又加上正好趕上知識風口,我們被大量湧進的信息包裹著,想學習,卻無從選擇。因此有人提出了“碎片化閱讀”這一觀點。

但後來隨著時間的證明,“碎片化的時間只能用來做碎片化的事情,想要系統學習某樣知識,必須要深入學習。”那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

碎片化的閱讀打破了閱讀的連貫性。

所謂的碎片化閱讀,通常時間都不會很久。當你開始閱讀的一瞬間,你需要花一些時間讓自己進入閱讀狀態,等你剛剛進入狀態,你就要去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閱讀不斷地被打斷,不僅閱讀的連貫性被打斷,還特別打擊閱讀的熱情,時間久了,就會感覺怎麼一本書總是讀不完,容易產生厭煩心理。

碎片化閱讀不能實現深度思考。

想要實現深度思考,至少要保證一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而碎片化的閱讀很顯然達不到要求,為什麼要深度思考呢?

1.深度思考有利於對內容的深度理解。

只有達到深度思考,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真的深入到書籍中去,結合自己的體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書籍的內容。

2.深度思考有利於整合知識。

深度思考有利於將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和新的內容相結合,建立全面的知識體系結構。這些,碎片化閱讀就沒辦法做到。

3.深度思考有利於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碎片化的閱讀最多隻能去閱讀一些輕鬆的內容,稍微難一點的知識是沒有辦法通過碎片化的閱讀實現的。或者是能讀,但是讀不懂,一本書讀完沒有收穫,什麼也記不住,閱讀效率低下。只有深度思考才能實現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如此說來碎片化閱讀是不是一無是處了呢?並不是,碎片化閱讀有碎片化閱讀的好處。

可以用碎片化時間去閱讀書籍的補充內容。

比如,我會用整塊的時間閱讀書籍,卻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書評。

閱讀一篇書評時間不長,卻能幫助我們充分理解書籍內容,用碎片化時間閱讀這些幫助理解書籍的內容最好不過了。

如果這些事情放在整段的時間做,就浪費了精力,也浪費了時間。

所以說,碎片化閱讀不是不可取,而是要選擇合適的內容。但是想要通過碎片化閱讀實現知識的系統化,還是算了吧。

將知識連成體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需要我們付出心力好好地去研究和學習,想要實現這一點,必須要讓自己進入深度閱讀狀態,再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整理,才能能實現最終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們有用。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專注閱讀和寫作,歡迎關注~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小小一座山


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三觀,一個人首先要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三觀做為貫穿自己一生的主線,有了這條主線,我們就相當於在心中裝了一個檔案櫃,從此以後,我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碎片化信息,就都可以圍繞一條主線妥善的將它們分門別類的加以系統整理。

三觀的源頭在世界觀,我們對世界的態度,決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人生的方向,又決定的價值取向,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悲觀的,那麼自己的人生態度就會充滿消極和逃避,價值觀就會趨向膚淺。相反,我們對世界抱以樂觀,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充滿陽光,價值觀就會趨向長久。如果我們沒有認真審視過這個世界,那我們的人生也會很模糊,價值觀也會墮入佛系,可有可無。

信息雖然是碎片化的,但有了三觀,我們自然會根據需要進行歸類,碎片化的信息就象是一個個圓珠,而我們的人生追求,就象是一條主線,有了這條主線,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將一堆散亂的珠子穿成一串,將它們構成一個完美的體系。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健康的三觀對一個人來講,非常重要,人們三觀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經常講環境造就了人,就是講的這個情況。比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就會用金錢去衡量一切,甚至會覺得這個世界都是有價格的,那麼這樣的話,我們會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投資,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完全成了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當很多人發現擁有很多錢以後心裡也依然充滿了諸多無法彌補的遺憾以後,人生就變成了一場戲,為了表明自己的努力奮鬥是值得的,是正確的,就拼命的在別人面前去演,去秀,獨處的時候,又要忍受無法對外人言的痛苦和煎熬,整個生活就成了一個無法兼容的矛盾體,當然也有很多人因為受不了,所以就…………

所以我們建立自己的三觀,一定要有超越性,至少要超越局部環境的影響,最好是超越一切物質的影響,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輕易的誘惑,沒有了誘惑,我們才有機會心平氣和的去審視這個世界,這時對於信息的整理,就變成了一種樂趣,我們不是被信息包圍,不是被信息淹沒,而是真正的把信息當成一種工具,在它的幫助下,去更好的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

《大學》裡有一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一個善於經營自己人生的人,必然不會陷入心為物累,身為形役的窘境,他永遠是超脫的,他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而不會輕易的被外物影響和控制,他有著平和的心態和自由的精神,他隨時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永遠都快樂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